筆者偶得一批疑似北宋末至金代初的官窯殘器;從器形上看,器形端莊典雅而有靈性;紫口鐵足特征明顯,釉面土蝕較重;手工制作特征明顯;共有好幾十種釉色,有近十種顏色的變色氣泡,胎色有黑褐色、灰褐色、灰色、香灰色等多色。具體特征詳見宋代官窯瓷器淺探(補續)
不同的釉色
不同色、不同狀態的變色氣泡
現筆者擬將這批殘器逐一展示出來,供大家共研。
今天所要展示是一件宋代月白釉四方貫耳瓶,惜殘。在之前,筆者對該瓶的一殘片已經在頭條上發過文。近期,又找到了其余部份的殘片,拼接後基本完整。拼接後發現該瓶整體呈四方形,腹寬,最寬處約10厘米,口部寬約8厘米,高約24.3厘米。口部、耳口部及四角菱線處自然流釉露胎呈紫色,有過渡,且有鐵質金屬光澤。
瓶的內外均有開片,開片自然,開片色整體為黑色,呈多層開片狀,明暗不一,過渡自然,有的若隱若現,有的開片呈無色狀。有縮釉點,耳根部有明顯的積釉。瓶耳的上下高度分別各有一道凸出的弦紋。底部基本呈正方形,寬約7厘米;底部刮釉墊燒,塗有護胎釉。胎色呈黑色。
用顯微鏡觀察,可見釉下整體呈白色霧狀結構,並伴生有大小不一的白色絮狀物;氣泡小而少,有變色氣泡,整體呈黑色;但仔細觀察,可見變色氣泡的微生物並非呈一體的黑色,而是黑、紫紅等色交雜;且同一氣泡內的顏色濃淡不一,濃淡與色差均有過渡。
歡迎各位愛好者對此瓶進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