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甬鐘是先秦時期的珍貴文物,屬於打擊樂器,呈橢圓形合瓦結構,很像兩個瓦片黏合在一起,鐘口邊緣不齊,兩角向下延伸,成尖角形。因最上面的平面立有「甬柱」而得名甬鐘,若是立有懸鈕則為鈕鐘。
甬鐘主要分成六大部份:舞部(最上面的平面,陰刻雲雷紋)、鉦部(立面中部狹長的條狀區域)、篆部(鉦部兩側)、鼓部(篆部下方)、枚(鐘面上乳釘狀突起,兩側枚排列整齊有序,橫縱均為三顆,共36顆)、銑(鐘下部兩角)。甬鐘按照形制大小和音樂效能分成大鐘和小鐘,大鐘發出的聲音震蕩時間長、不設敲擊點,小鐘則在鼓部設定敲擊點。
甬鐘是編鐘的組成部份,而編鐘就像現代樂器架子鼓,由一定數量的甬鐘依大小和高音次序編組,懸掛在鐘架上,用木槌敲擊演奏,音色清脆悠揚,穿透力極強。同時編鐘中的甬鐘數量多少和形制大小是不等的,依照所有者的身份地位決定。現存最大最完整的青銅編鐘是1978年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編鐘。
市博物館這件甬鐘有著自己坎坷的經歷。2015年由一位拾荒者在東陽江畔拾得,但由於拾荒者的個人因素和甬鐘歷經千年桑田,被當作廢鐵賣給廢品資源回收桶,後由古玩店老板機緣巧合之下發現並報告,最後由市博物館征集,因受到損害送至湖北鄂州博物館修復。經修復之後的青銅甬鐘再次展現千年之前的風華。
(來源:東陽市人民政府網站) 【投稿、區域合作請郵件 資訊新報 3469887933#qq.com24小時內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