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從銅元上看中國龍文化

2024-03-03收藏

清代的龍票和龍版,作為清末改革發展的,西學為用的產物,其中不乏西方元素於其中。

但是它們在西方文化元素的填入其中的同時,又保存著自己中華文化的內涵於其中,形成了獨特的錢郵文化。

而幹百年來,中國龍的藝術形象,作為展示中華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在許多器物、建築上都留下了經典的造型。龍的體態也隨著歷史發展有很多的變化,常見有雲龍、戲珠龍、海水龍、螭龍、行龍、立龍、正面龍、側面龍、夔龍等。

龍文化是我們中國文化獨有的,歷史悠久的文化自信。各朝各代,在龍的描繪和發展上,都有自己獨有的風格。 清代的龍票和龍版就是中國龍紋的發展呈現。

享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的紅山文化玉龍,向我們表明了中國龍文化早在六千多年前就已經產生,並且發展的已經很成熟了。

夏商周時期-神秘抽象的「夔龍」

商周時期龍文化更得到廣泛的傳播,在各種精美的青銅器和玉器中,龍的形象經常出現。

夏商周時期,多在青銅器上雕刻神秘抽象的「夔龍」,【山海經·大荒東經】描寫夔是:「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則說夔是蛇狀怪物。這個時期的龍,與我們現在熟知的還是有一定區別。

秦漢時期,粗曠雄健的「飛龍」成為了龍形態的標準,飛龍孔武有力,富有生機,粗狂奔放,清代的飛龍銅元,多於此龍相似。

當然其實元明清時期的祥龍,作為秦漢時期飛龍的發展,其實更加於銅元裏的飛龍類似。

隋唐時期,壟斷形態開始走向剛柔並存的「行龍」。

清代的龍紋形象則是更偏端莊威嚴,氣宇軒昂,龍頭的後腦勺豐滿、身軀健碩,蓋以龐然大物之態,行震撼天動地之威。

後期也有細節上的變化,比如清代龍紋其造型變化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清初早期的龍紋形象略有明末的遺風,康熙、雍正、乾隆時,龍紋發生較大變化,龍首較之前「豬咀」明顯縮小,胡須變化,龍眼,康熙時略長形,雍乾後則顯圓,清代早期龍紋整體形象強悍,昂昂上升之態,一派盛世景象。中晚期清代龍紋瓷器有形無力之意,無精打采之態。很多時候,瓷器、書畫、錢幣上的龍圖,也反應當時社會當政者的情況。

但是這個時期龍的基本形態和構圖走向了成熟。比如清末銅元、龍票裏,坐龍基本上都是下坐水波(有時候也沒有,下水波在大清銅幣時期走向統一),張牙舞爪,龍身環繞祥雲、火焰,龍身中間含火珠的形象。

龍版豐富多彩,題材各異,精美絕倫的龍圖,也成為了銅元收藏的一個重要樂趣,中國人喜歡龍這種祥瑞,其實也側面反映了為什麽旗版賣不過龍版的原因。

龍版的龍圖,其實大概組成部份就是龍、祥雲、火焰、火珠、水波等,龍的本身,又有鱗片、飄帶、龍須、龍眼等方面的變化,透過這些細節的變化,形成了銅元板塊豐富的版別文化。可以說,每一枚精美的龍版,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品。

百年銅元 130

收藏知識 170

錢幣版別 110

錢幣歷史 109

錢幣資料 140

百年銅元 · 目錄

上一篇 難得的蘇維埃五分銅幣「八珍」下一篇 蓉城之珍,馬蘭共賞。(絕對幹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