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錢幣裏的文化——錢助文思

2024-05-16收藏

文人的靈感所向不同,用錢做興奮劑的文人古今不乏。

東晉哀帝興寧年間,建康(今江蘇南京市)城郊的鳳凰台修建瓦棺寺。寺院和尚到城裏來化緣,士大夫中最多的捐錢1萬錢,而著名畫家顧愷之在化緣冊上寫明捐10萬錢,和尚大驚,心想他哪裏來的這麽多錢呢?

顧愷之看透了他的心思,鄭重地說:「你們把寺中的一片墻粉刷白凈,我在墻上畫一幅像就可以了!」

和尚照他的吩咐把寺中的一面墻粉刷白凈。顧愷之到了瓦棺寺,精心繪了一個多月,將壁畫完成。和尚們對人物像有眼而無珠感到很奇怪,顧愷之解釋了一番,出了一個計策。

開廟的那一天,和尚按照顧愷之的吩咐,凡進廟裏的人須交一定數量的銅錢,不久那幅壁畫前圍滿的人,顧愷之見時機已到,手拿畫筆,從容地在人像的眼眶裏添描了幾下,壁畫人物像立刻活靈活現,光彩照人。

圍觀看像的人越來越多,個個贊嘆不絕,一傳十,十傳百,轟動整個建康城。人們所捐的錢遠遠的超過了10萬。

雖然當時戰亂頻繁,社會極不安定,勞苦大眾對前途感到茫然,信佛成風,顧愷之畫的是【維摩詰像】,用生動的藝術形象宣傳了佛教。盡管百姓生活普遍困苦,但不吝金錢欣賞壁畫,可見宗教與藝術的魅力。

明代常熟地區的桑思玄,才思敏捷,才文俱佳。在當地方圓百裏,頗有些名聲,常有人向他索求文章和墨寶。

桑思玄愛做文章,也愛收斂錢財。

一天一個索墨者拜見桑思玄,以三寸不爛之舌大肆吹捧桑思玄的才華,妄想換來桑思玄的一幅文墨。柔思玄並不為之動心,也只動口說道:「我作文寫字從來不白作,你是否能將五兩重的一錠銀錢放在我眼前,讓它激起了我的興致,再還給你?」

這一番話叫來人啞口無言,於是不再君子動口不動手了,雙手敬上銀錢,最後帶上墨寶而去。

清代乾隆九年(1744年),鄭板橋在做範縣縣令時,一個教書先生曾到縣衙門告狀,說他和主人原先講明教一年書,酬金為八吊銅錢(1000枚銅錢為一吊),現在快到年底了,主人賴起賬來。

鄭板橋聽完上訴,擔心是因為教書先生才疏學淺誤人子弟,主人才不肯付報酬。便指著大堂掛著的燈籠,出了個上聯:「四面燈單層紙,輝輝煌煌照遍東西南北」,教書先生略加思索,高聲對道:「一年學八吊錢,辛辛苦苦歷盡春夏秋冬」。鄭板橋聽後馬上拍板,令主人家老老實實送上應該的酬金。

其實錢本身是有用的東西,無所謂俗,古錢或形如契刀,或外圓內方,樣子都不難看。若是帶著斑斑的綠銹更加古樸可愛。古今中外,正常人沒有不愛錢的,說不愛的那是假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當然是大家公認的「道」,而不是傷天害理的歪門邪「道」。

作者:程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