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藏書票的黃金時代:回望與前瞻

2024-04-23收藏

漢娜·布雷斯女士的藏書票,勞倫斯·豪斯曼設計

【藏書票之話】 [日]齋藤昌三 著 魏大海 譯 金城出版社出版

【藏書票史話】 [英]威廉·約翰·哈代 著 朝陽譯 金城出版社出版

本加山三郎為安齋一安所作藏書票

【女士藏書票】 [英]諾娜·拉布謝爾 著 李江艷 譯 商務印書館出版

■桑農

與有著悠久傳統的藏書印不同,作為舶來品的藏書票,在中國的歷史只有百余年,而逐漸引起部份讀書人、藏書人、愛書人的關註,也就是近三四十年的事。關於藏書票的書籍已經出版了一些,可無論是自撰還是譯介,基本上都是知識普及型的入門讀物,或略加鑒賞點評的作品組譯,系統而深入的專題論著尚難得一見。所以,看到幾部外國藏書票經典名著最近被譯為中文相繼面世,頗為欣喜。但願這些譯著的出版,會對中國藏書票的制作、鑒藏與研究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藏書票的西風東漸

首先來談齋藤昌三的【藏書票之話】是因為原作問世之際便引起中國文人的關註。魯迅於該書出版的第二年,就在內山書店購得一冊。據【魯迅日記】記載,花費大洋十元。這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魯迅所購之書,現藏於北京魯迅博物館。兩年之後,葉靈鳳在某雜誌上看到廣告,隨即寫信給作者,從而獲得一冊初版本。他多次撰文提及此事。這本書後來流傳到範用手中,今已入藏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又過了十年左右,周作人從東京神保町的玉英堂郵購一冊,該書現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這部「東方藏書票聖經」,當年流入中國,僅有這幾冊,且一直「深鎖瑯嬛」,新譯本的出版,無疑是普通讀者的福音。盡管中文版的開本、用紙和印刷質素都無法與原書相比,但畢竟聊勝於無。原書附錄中有26張藏書票,是原票貼上在書頁上的。中文版按原大、原色、原樣單面印出,似乎也算差強人意。至於書中的文字,由名家轉譯,自然可以信任。

全書正文三章,第一章包括前言、藏書票的主旨、制作的種類、貼附的位置、制作的準備;第二章包括藏書票的起源、日本藏書票史、裝幀與藏書票;第三章包括藏書票愛好者與收集趣味、日本藏票界領袖與藏票會、藏書票制作者。另附錄四篇:日本藏票會作品概評、藏票同好會作品、岡崎藏票會作品、藏書票余談。

從目錄標題可知,此書具有概論性質。但作者在介紹藏書票歷史、收藏和作品時,給予剛剛興起的日本藏書票相當大的篇幅,而那26張藏書票原票,清一色的都是日本制作。眾所周知,藏書票起源於西方,明治初年傳入日本,昭和初年業已形成規模,顯現特色。齋藤昌三的【藏書票之話】,正是日本早期藏書票的集大成之作。

據考證,中國介紹藏書票的第一篇文章,是葉靈鳳發表於【現代】雜誌的長文【藏書票之話】。正如陳子善先生指出,這篇文章不僅標題直接挪用齋藤昌三的書名,內容也多有參考和借鑒,尤其是關於日本藏書票史的部份,幾乎是一字不改地照錄。中國近代引進西學,有直接去西方考察的,也有透過日本轉手的。西方的藏書票,以及毛邊書之類,當初都是從日本傳入中國。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此處暫不討論。且說齋藤昌三的【藏書票之話】曾在早期中外藏書票交流史上起到橋梁或中介作用,是不爭的事實。今天,閱讀這本書的中譯本,在了解藏書票知識、欣賞藏書票之美以外,更應該關註其這一特有的歷史價值和意義。

藏書票的風格流變

如果說葉靈鳳【藏書票之話】一文主要依據齋藤昌三的著作,那麽董橋的【藏書票史話】一文首要的參考文獻則是W.J.Harday的名著Book-Plates,書名直譯過來就是【藏書票】,中文本增譯為【藏書票史話】,大概是受到董橋文章的啟發。

此書確實是一部西方藏書票「史話」,更準確地說,是一部英國藏書票史輔以歐洲及美國藏書票發展簡史的混編。全書除引言外包括12章,依次為藏書票在英格蘭的早期使用、英格蘭藏書票的不同風格、英格蘭藏書票中的寓言、英格蘭圖畫藏書票、德國藏書票、法國及其他國家的藏書票、美國藏書票、譴責竊書和毀書及頌揚學習的題詞、藏書票上的個人資訊、女士的藏書票、英格蘭藏書票優秀的雕版師,林林總總。

盡管作者在書中提到,最早使用藏書票的是德國,最早出版藏書票研究著作的是法國,但他還是希望能夠發現英格蘭更早期的藏書票,來推翻通常認為英國在藏書票方面比鄰國落後的觀點。可惜證據沒有出現,他只好酸溜溜地寫道:「我無須裝作英格蘭早期藏書票數量能與德國比肩的樣子。」

當然,英格蘭藏書票自有其輝煌歷史和重要地位,尤其是被英國人引以為豪的紋章藏書票。瓦倫在【藏書票研究指南】中,將英國早期藏書票分成四類:都鐸王朝式、卡洛琳式、圖畫藏書票、早期紋章式。而紋章藏書票又可歸納為四個不同風格及歷史時期:早期英式藏書票、雅各布式、齊賓特式、花環絲帶式。紋章藏書票作為英國傳統款式,延續了幾百年,並跨越英吉利海峽傳到歐陸,在歐洲藏書票史上造成德、英、法三分天下的局面。直到19世紀,圖畫藏書票推陳出新,形成了取代紋章藏書票的趨勢。哈代的【藏書票史話】以款式風格的流變為線索,細致還原了藏書票在歐美各國傳播的歷史。這是該書最為精彩的部份,我想,或許正因如此,該書方能超越普及讀物而成為經典。

描述藏書票風格的流變,首先需要厘清作品的創作年代,特別是許多早期作品,都沒有標明時間。即使有些藏書票上寫有日期,也不能確定為雕版的時間。哈代在書中列舉了一些題詞的誤導,自稱透過風格判斷,「便可以按照時間順序排列英格蘭藏書票,直到19世紀伊始」。這讓我想起同時代的藝術史家李格爾及其【風格問題】,還有西方藝術科學創始人之一沃爾夫林及其【藝術風格學】。運用形式分析的方法來解釋風格發展的問題,正是現代藝術史研究的重要路徑。哈代【藏書票史話】一書,可謂與之遙相呼應。

藏書票的專題評鑒

【藏書票史話】一書裏有「女士的藏書票」一章,其中寫道:「至於要了解女性藏書票的其他方面,讀者一定要讀一讀拉布謝爾小姐的作品。」此處推薦的那部著作的中譯本剛剛面市,這就是【女士藏書票】。

這是一部以女性使用的藏書票為主題的研究專論。全書分17和18世紀英國有日期的女士藏書票、女性藏書家、無日期的女士藏書票、女性紋章、當代設計師的女性藏書票作品、女性設計師、女性藏書票上的格言、外國女士藏書票、聯名藏書票等九章,多角度、多層次地呈現了女士藏書票的豐富多彩。從中我們可以欣賞一些藝術價值很高的藏書票作品,可以讀到一些藏書票主人的逸聞趣事。同時,女士藏書票的歷史也涉及家庭、婚姻、社會風俗和性別政治等諸多問題。

拉布謝爾小姐說:「愛書不分男女。」這自然沒錯,但女士藏書票上的證據很清楚地表明「男女有別」。例如紋章藏書票,男性藏書票上的圖案為盾牌形狀,女性藏書票上的則為菱形圖案。早期的女性藏書家都是上流社會的知識女性,她們可以使用父親的家族紋章,也可以使用丈夫的家族紋章,或將二者拼接組合在一起。具體的使用方法和搭配規定非常講究,而且繁瑣。沒有出嫁的姑娘、已婚的夫人、寡婦、寡婦再婚都有特別的標誌。根據徽章和紋章,鑒定專家可以明確地辨識票主的身份。

由於早期的女性藏書家都有一定的經濟地位,夫妻關系相對平等,有時雙方會使用共同的藏書票。一種情況是,共用同一個印版,首先刻上妻子的名字印刷,第二次印刷時改成丈夫的名字。另一種情況則是,票面上同時寫著丈夫和妻子的名字,這便是所謂「聯名藏書票」。有人將它歸於男士藏書票,有人將它歸於女士藏書票。拉布謝爾小姐認為,還是單獨歸類更好一些:「如果將聯名藏書票歸為男士藏書票,那顯然很難跟上當今公眾輿論和社會觀念的主流,因為男尊女卑的陳腐思想正在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女士藏書票】一書寫於19世紀末,正是第一次女權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拉布謝爾小姐是不是一位女權主義者,不得而知,但作為一名獨立的知識女性,她無疑會被女權運動的浪潮所席卷。本書的選題、立意以及文本話語,無不流露出女性意識的自覺。作者敏銳地發掘女士藏書票這一足夠豐富的素材,找到一個值得單獨研究且能出成果的課題,又契合了時代精神,使得這麽一冊評鑒藏書票藝術的小書出類拔萃。對於藏書票乃至其他的專題研究,都不無啟示。

據說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國外藏書票的黃金時代,以上三本書都是那個時代的產物。讀後最深的感觸是,每位作者都帶有強烈的民族文化自信。【藏書票之話】展示藏書票作品的東方韻味,【藏書票史話】突出英式紋章藏書票的傳統,【女士藏書票】配有大量精美的藏書票插圖,「外國女士藏書票」僅占十分之一。這些書籍能夠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隔閡,得到普遍認可,正應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那句話。

中國國內已成立了藏書票研究會,各地多次舉辦藏書票作品展,藏書票創作和收藏的互動也有一些,但關於中國藏書票的書籍卻未見起色。期待不久之後,能有具備民族特色和世界水準的藏書票研究專著問世。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