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清代陳鳴遠赑屃紫砂壺真正的藝術品進入了藝術殿堂

2023-12-23收藏

陳鳴遠(1622年--1735年),名遠,字鳴遠,號石霞山人、壺隱,江蘇宜興上袁村人,清代紫砂大師,為時大彬(活躍於明萬歷至清順治年間)之後一代大師。鳴遠出身紫砂世家,塑鏤兼長,技藝精湛,構色脫俗,調色巧妙,更善於制作新樣。鳴遠工制壺、杯、瓶、盒,無所不巧,所制雅玩,無不精美。所鐫款識,書法雅健,有晉唐風格。尤其善長將茗壺制成瓜果樣式,世推為絕作,為文人學士、名公巨卿所競相覓求,名孚中外,當時已將陳鳴遠與「壺聖」時大彬並稱,而有「宮中艷說大彬壺,海外競求鳴遠碟」之說。

開創了壺體鐫刻詩銘作裝飾,署款以刻名和印章並用,把中國傳統繪畫書法的裝飾藝術和書款方式,引入了砂壺的制作工藝,使原來光素無華的壺體增添了許多雋永的裝飾情趣,也使砂壺更具有了濃厚的書卷氣,再加之詩銘、書款的書法雅健娟秀,富有晉唐筆意,從而把壺藝、品茗和文人的風雅情致融為一體,極大的提高了砂壺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成為真正的藝術品進入了藝術殿堂,這是陳鳴遠在壺藝發展史上建立的卓越功勛。

尺寸:高9.8cm 口徑:4.7×4.0cm 寬20.0cm

本品整體協調,極具動感,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造型秀美,端莊,以虛襯實,塑造了耐人尋味的效果,線條洗練明確,與蓋渾然一體,配以較長的流,更有畫龍點睛之妙,壺身上下線條變化豐富、比例恰當,特別是壺頸肩部用收緊,使壺的節奏感更加強力,使其更顯端莊、內斂,制作精致,用溫潤的紫紅調砂泥制作,更使人愛不釋手,輪廓清晰、鋒芒內斂,各個部份的銜接自然貼切、立面挺刮,造型上節奏緊湊、渾然一體,展示著紫砂壺藝最本真的魅力。短彎流之弧形曲線巧妙而流暢,恰到好處,與形的壺把成圓與方造型之對話,藝匠一絲不茍,精工之極,見之於所有細節處。

比例權衡,全面觀照,造型近於完美,簡約又不失於變化的幾何造型,充滿簡約素雅之美感。尤以所作脊棱出筋,犀利有力,更見峭拔精神,藝匠以全神貫註之,使此壺益顯骨相清奇、勁挺不凡。作為宜興紫砂陶史最受推崇的一代名手,陳鳴遠既傳承了明季樸素雅致的天真氣息,又展現了清初盛世標新樹異,開創爭鳴的雄渾氣度,和諧地摶聚出渾樸與工巧兩種風格。

尺寸:高9.8cm 口徑:4.7×4.0cm 寬20.0cm

中國的紫砂工藝,在十六世紀中期到十七世紀前期是名家輩出的高峰期。清初及康熙前期,砂壺制作趨於低潮。著名的【宜興縣誌】時,只列舉了陳鳴遠一人。陳鳴遠活躍於康熙中期到晚期,所結交的皆為上層文人和官宦世家。他所制的紫砂壺數量不多,只為極少數人需要而客製,因而傳世作品極為有限,不得不說是其作品中之精品,足以使藏家發古人之幽嘆,回味陳鳴遠高超的藝術造詣。還嘗試擴大紫砂造型的範疇與延伸,將青銅器皿和文房雅玩也包括進紫砂來,諸如筆筒,瓶,洗,鼎,爵等,極大的提高了紫砂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對紫砂陶藝發展史建立了卓越的功勛。吳騫在【陽羨名陶錄】中說:「鳴遠一技之能,間世特出。我們不得不贊嘆,審美的共通性,果然是跨越古今中外的藝術語言。自百余年來,諸家傳器日少,故其名尤噪。」

「米洛的維納斯」隱含著一個美學密碼—黃金分割,維納斯的肚臍將全身分為上下兩部份,比例約為0.618:1,這是被認為人類藝術中最和諧、最理想的黃金比例,也因此「米洛的維納斯」被世人視為女性永恒美的象征。陳鳴遠當然不知曉這個美學密碼,但他以自身的造型天分,恰恰讓整個形成黃金分割。一個世紀中,陳鳴遠以他高超的紫砂技藝和當時江南文人雅士相結交而成為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大師。人如其名,他的一聲長鳴,劃開清季宜興陶藝的天際,悠遠綿長,三百年以降,余音不絕,而其上承明代典雅內蘊,下啟清代文巧意趣的陶藝風格,對往後紫砂陶藝影響既深且遠,陳鳴遠無疑是宜興紫砂陶藝史首屈一指的開創性陶藝家!

尺寸:高9.8cm 口徑:4.7×4.0cm 寬20.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