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瀘州87歲的張紹先:我的集郵故事,三天三夜都擺不完

2024-01-03收藏

四川省第十五屆集郵展覽將於2024年1月5日-7日在瀘州市舉辦。 本屆郵展為綜合性集郵展覽,由競賽性和非競賽性展品組成,是歷年來四川省舉辦的規模最大的一次郵展盛會。
方寸講述中國故事,集郵詮釋文化魅力。今日起,川江都市報將持續關註瀘州市集郵協會1984年成立後,一批又一批集郵愛好者的故事,以及瀘州市成為「全國集郵文化先進城市」背後的故事。

張紹先

在瀘州集郵界,說起張紹先,幾乎無人不知。 這位如今已87歲高齡的集郵愛好者,是新中國第一代防疫人員,從單位退休後,又曾擔任市集郵協會副會長、【瀘州集郵】副主編。 他熱衷瀘州地方郵品設計,特別喜歡自制手繪封,可謂瀘州資深的集郵愛好者。

今年8月,成都大運會期間,張紹先老人為參加比賽的瀘州籍裁判員畫了肖像封,並委托川江都市報轉交。 說起自己的集郵故事,老人笑道:「那可是擺上三天三夜都說不完吶!

別的小孩有了零花錢買吃的 他有了錢就去地攤上買「筋票」

張紹先出生於1936年,出生不久,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我們當時住在祖父位於重慶的公館裏,因為連續遭到日本鬼子轟炸,除了躲飛機外,母親是不準我下樓的,只能在房間裏讀書寫字。」張紹先說,自己的童年一開始是很孤寂的,沒有同伴,沒有歡樂。

後來,祖父賣掉了公館,張紹先隨母親搬了家。搬家之後,張紹先才終於有了鄰居、有了同學,發現原來外面的世界這麽精彩。「當時重慶的孩子,幾乎全都在玩郵票,打彈珠輸了,那就給郵票。郵票在孩子的世界裏,就像鈔票一樣的存在。」

張紹先回憶說,當時重慶是陪都,機關特別多,公事信函就多,用的大多是印刷粗劣的普通郵票。每天機關收發室都要處理廢棄的公函信封,就任由這些單位的孩子們收集郵票來作遊戲輸贏付賬用。

「在我的記憶裏, 重慶當時100個玩郵票的孩子,最多只有1個能成集郵者。因為玩郵與集郵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玩郵是把郵票用出去,集郵是把郵票存起來。 」張紹先說。

那時候,張紹先也並沒有收藏太多郵票,不過很快,他就發現了一座「礦」,這座「礦」的主人正是自己的母親——一位曾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的知識女性。

張紹先說,當時自己上小學了,一次見母親處理舊物,才發現母親有好多貼有漂亮郵票的信件,中國的、日本的都有。「我舍不得用撕的方法取信上郵票,就用水泡下來,在書內夾幹,也再舍不得混在破破爛爛的郵票中用出去了。」

張紹先小學的美術老師有成本成套的集郵冊,這讓年幼的張紹先開了眼。 從那以後,別的小孩有了零花錢買吃的,而他有錢就到郵票地攤上買缺的「筋票」(「筋票」指那些設計精美、印刷上乘、發行數量少、市場認可度高、被大家公認的最佳郵票)配成套。 所以當1949年,和母親從重慶遷到瀘州時,他已經有了兩本集郵冊,分別存放中國和外國的郵票。

張紹先用郵票記錄外孫女成長

為集郵聽廣播自學俄語 與多名外國筆友書信來往

1949年,張紹先和母親來到瀘州,住進了現酒城賓館裏的瀘廬(原楊森公館)。很快,瀘州解放,解放軍進駐瀘廬,張紹先一家搬到了瀘廬旁邊的平房,主樓給解放軍進駐的機關使用。

這時,張紹先已經是瀘州二中的一名初中生,並加入了學校的集郵小組。他很快和喜歡集郵的年輕戰士成了好朋友。「從對解放區郵票感興趣,到向他們討要解放區郵票,我逐漸有了一本解放區郵票集。但不久後,我們又從瀘廬搬到了城外山巖腦的大舅媽家,就再沒有機會收集解放區的郵票了。」

盡管如此,張紹先並未放棄集郵。為了收集到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郵票,他開始透過廣播自學俄語。

1955年,「世界青年聯歡節」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舉行時,【中國青年報】推出了倡導中國青年結交外國青年的欄目,並不時公布一些外國友人的通訊地址,或把中國青年的征友資訊轉給外國傳媒刊登。張紹先很快透過這樣的方式,有了好幾個外國筆友。

「兩位蘇聯的、兩位日本的、一名波蘭的,還有一名印尼華僑。我很喜歡同蘇聯友人通訊,因為我已經能用俄文寫信了。」張紹先回憶說,可惜1958年之後,他去了古宋大壩的農場,考慮到再也買不到新郵票,就和這些筆友停止了信件往來。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張紹先收藏的大多數信件和所有郵集都不知所終,這也成為他集郵生涯中最痛苦的時期。

不過再後來, 他又把自己最喜歡的部份郵票買了回來,比如「腳踏惡龍」「莫斯科建築」「1935莫斯科奧運會」「月下雁」等。

晚年專註手繪封 把郵品的紀念意義引入尋常生活

張紹先說,集郵久了,註意力就有所拓展,比如交郵友互寄首日實寄封,除了要註意郵戳、郵品外, 他由全靠買改為了自制,特別在電腦普及後,他開始嘗試手繪或電腦打印,覺得很有樂趣。

退休後,張紹先有了更多時間用在集郵上, 他專註於組郵集、寫郵文、辦郵刊,曾在【中國集郵報】上發表多篇和集郵有關的文章。 其中2017年4月發表的【集郵的未來是集郵者自制封面的時代與天下】,闡述了自己對「手繪封」「電腦封」的認識和看法。

2020年,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組織開展以「抗擊疫情集郵人在行動」為主題的線上集郵征文活動,鼓勵集郵者用自己手中的筆尋找那些發生在身邊平凡真實的抗疫故事,表達對抗疫一線人員的敬意。這時已經84歲的張紹先作為新中國第一代防疫工作者,拿起畫筆,連續幾天伏案而作,繪制了幾十枚手繪封,記錄下抗疫戰鬥中的重要人物和感人事件,傳遞社會正能量。

此後,作為瀘州資深集郵愛好者,張紹先開始思考如何把郵品的紀念文化引入家庭文化中,比如家人的生辰婚嫁、入學升學、旅遊團聚等。「過去郵票是‘國家名片’,只為領袖或歷史名人發行,但個人化郵票為平民敞開,更利於我們把紀念郵品引入家庭。」張紹先說,他就用郵票記錄了外孫女的成長。

記者看到, 從外孫女6歲開始,包括上小學、10歲、上中學、中學畢業、結婚等重要的人生節點,張紹先都為她客製了郵票。 「我和老伴金婚的時候,我還專門做了紀念封,把郵品的紀念意義引入尋常生活,這才更有意義。」

川江都市報記者 彭方均 實習生 李紫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