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紅配綠賽狗屁?清宮珠寶紅綠搭配依然是現代文玩無法逾越的經典!

2024-10-04收藏

文 | 緋煙若夢

編輯 | 緋煙若夢

關註我,每天都有好心情、好運氣、好事連連!點贊關註,開啟幸運人生!

「紅配綠, 賽狗屁」 這句順口溜幾乎每個人都能隨口說出來 ,仿佛內建魔性,深深烙印在我們的腦海裏,紅綠搭配,似乎成了「土味」的象征, 讓人避之不及 ,可您是否想過,為何在莊嚴恢弘的故宮博物院中,那些流光溢彩的清宮珠寶卻偏偏對紅綠搭配情有獨鐘?難道是古代匠人的審美出現了偏差?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實不然

,紅綠搭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古至今,紅與綠, 就像一對親密無間的夥伴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共同譜寫著中華文明的絢麗篇章

遠的不說, 就拿我們從小聽到大的神話故事來說吧 女媧娘娘用五彩石補天 ,其中就有象征著生命的紅色,和代表著希望的綠色,這兩種顏色,一個熱情奔放,一個生機勃勃,共同構成了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圖片來源於網絡

再看看古代的服飾, 紅男綠女 ,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 紅色往往代表著尊貴和喜慶 是帝王將相的專屬顏色 ,而綠色,則象征著生命和希望,是尋常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寄托,紅與綠的交織,也對映出古代社會等級秩序和文化內涵

建築方面,紅墻綠瓦,更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經典配色,巍峨的宮殿, 莊嚴的廟宇 無不采用這種紅綠相間的色彩搭配 既突顯了建築的宏偉氣勢 ,又增添了一絲神秘和莊重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就連文人墨客筆下的詩畫

也常常出現紅綠搭配的身影 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描繪出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日景象,紅花綠水,相映成趣

所以說,紅綠搭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 並非是「土味」的代名詞 而是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 而清宮珠寶對紅綠搭配的偏愛 ,更是將這種傳統審美推向了極致

圖片來源於網絡

走進故宮博物院的珍寶館,琳瑯滿目的清宮珠寶, 仿佛在向我們訴說著那個時代的輝煌與榮光 而其中最引人註目的 ,莫過於那些巧奪天工的紅綠搭配珠寶

清代後宮妃嬪眾多,等級森嚴, 而珠寶則是她們身份地位的象征 那些名貴的紅寶石、碧璽、珊瑚 ,搭配上晶瑩剔透的翡翠、碧玉,經過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最終變成了一件件巧奪天工的藝術品, 佩戴在後宮佳麗的發髻、耳垂、手腕之間 ,更顯雍容華貴

圖片來源於網絡

比如這件清代點翠嵌寶石金簪

,金質簪首,采用古代金銀器制作工藝中的「點翠」技法, 用翠鳥的羽毛裝飾出栩栩如生的花鳥圖案 再點綴上紅寶石、碧璽等珍貴寶石 ,紅綠交相輝映,更顯富貴奢華

還有這件清代銀嵌寶石花絲手鐲

采用花絲鑲嵌工藝制成 ,銀絲細如毫發,編織成精美的花紋,再嵌以紅藍寶石、碧璽、珍珠等各色寶石,色彩搭配明快艷麗, 又不失皇家氣派 ,令人嘆為觀止

圖片來源於網絡

清宮珠寶對紅綠搭配的運用, 不僅僅是為了追求視覺上的美感 ,更重要的是,每一種顏色, 每一種圖案 ,都蘊含著豐富的寓意

紅色, 代表著吉祥如意 ,喜慶富貴,常用紅寶石、碧璽、珊瑚等材質來表現,綠色, 則象征著生機勃勃 ,健康長壽, 常用翡翠、碧玉等材質來體現 ,紅綠搭配,不僅體現了古代中國人對自然萬物的崇拜,也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圖片來源於網絡

比如

,清代的翡翠白菜擺件,就是一件家喻戶曉的國寶級文物,翠綠的翡翠雕刻成白菜的形狀,菜葉上還停留著兩只栩栩如生的昆蟲, 寓意著「清白傳家」和「多子多福」 ,是清代宮廷中常見的吉祥擺件

再比如,清代的紅珊瑚雕花卉紋如意, 則是用整塊紅珊瑚雕刻而成 珊瑚顏色鮮艷奪目 雕工精細入微 ,寓意著「吉祥如意」和「富貴平安」,是清代貴族階層喜愛的佩飾之一

圖片來源於網絡

清宮珠寶的紅綠搭配, 是傳統文化與精湛工藝的完美結合 ,即使放在今天, 依然散發著迷人的魅力 令人嘆服不已 ,而反觀現代文玩市場,雖然工藝水平糊材料種類都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但在紅綠搭配的運用上,卻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難以再現昔日的輝煌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由於優質原材料的日益匱乏 ,天然紅寶石、碧璽、翡翠等寶石, 都是不可再生資源 ,經過數百年的開采,已經越來越稀少,價格也水漲船高,令許多人望而卻步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另傳統工藝的傳承也面臨著嚴峻挑戰,古代的能工巧匠, 憑借著世代相傳的技藝 創造出了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珍品 ,而如今, 隨著工業化行程的加快 ,許多傳統工藝已經失傳或瀕臨失傳,缺少了技藝的支撐,即使有再好的材料,也難以創作出令人滿意的作品

更重要的是, 現代人的審美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 人們更加追求個人化和時尚感 對於傳統文化和審美 ,反而缺乏足夠的了解和

圖片來源於網絡

清宮珠寶的紅綠搭配,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也是傳統文化的結晶,它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審美情趣,更是一種文化傳承, 在現代社會 我們更應該去了解它 ,它,並從中汲取靈感,創作出更多符合當代審美的優秀作品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文傳播正能量,無低俗內容,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