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貴金屬是轉化文物價值的最好載體

2024-08-11收藏

在現代社會中,貴金屬不僅是財富的象征,更是連線古今文化的紐帶。以貴金屬為載體,文物不僅得以保留其歷史價值,還能煥發新的生命力。7月26日,由北京黃金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和 世界鉑金投資協會(WPIC)主辦的月度直播論壇走進古都洛陽,與考古學家、貴金屬行業專家以「貴金屬讓文物活起來」為主題,共同探討如何透過貴金屬這一獨特材質,讓沈睡的歷史文物煥發新生,成為連線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在高質素發展時代背景下促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貴金屬傳達文化價值的優勢

「貴金屬在傳達文化價值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侯衛東教授在直播中表示,「 貴金屬制作的文物產品不僅僅是材質上的珍貴,同時還傳遞了歷史資訊和文化資訊,有其本身的價值,不僅更能提升文物的檔次和魅力,讓人們更容易接受和喜愛,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在陳宇看來,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收藏的「何尊」、河南博物院的蓮鶴方壺和湖北省博物館的曾侯乙編鐘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曾侯乙編鐘,其龐大的規模和精湛的工藝令人震撼,他提到:「因為我在武漢上了四年的學,湖北省博物館我經常去,所以對裏邊的曾侯乙編鐘印象深刻,這組編鐘總重量有4.4噸,演奏起來非常震撼,我曾經在它面前站立一個小時而不願離去。」這些文物不僅是歷史的瑰寶,也是傳達文化價值的最好載體。

侯衛東特別提到:「蓮鶴方壺這個重器有兩件,即是河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也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因為它的造型特別美。讓文物活起來,首先要走近它,但文物作為無價之寶,不能買賣,但透過將文物元素融入貴金屬藝術品創作,人們可以更近距離地接觸和欣賞這些文化遺產,可以實作對文物精神的傳承與創新。」

在實際操作中,用貴金屬來表達文物元素的藝術品、紀念幣、飾品等,不僅在技術層面上帶來了革新,更在美學上賦予了文物新的內涵。直播中,陳宇展示了一些以二裏頭遺址、良渚遺址等出土文物為素材的貴金屬紀念幣的實物和圖片,詳細介紹了其歷史背景和文化價值。他指出,貴金屬與文物的結合,不僅能夠提升文物的價值,還能促進文化的傳承和傳播。「 貴金屬作為一種高價值的材料,能夠吸引更多的人關註和了解文物,從而促進文化的傳承和傳播。


輕量化設計讓貴金屬產品年輕化

透過將文物元素融入貴金屬產品創作,可以實作對文物精神的傳承與創新。 但貴金屬的高價值使得它在年輕人市場中面臨挑戰。 貴金屬行業如何吸引年輕人,成為了直播討論的一個重要話題。

「年輕人想法很獨特,但消費能力有限。而貴金屬最大的掣肘就是材料價格貴。如何讓貴金屬產品觸達年輕人,同時又能讓他們消費得起。」張文斌給出他的想法——產品輕量化,為貴金屬在文物修復和展示中的套用提供了新的思路。陳宇補充,透過輕量化設計,可以降低成本,讓更多的人能夠接觸到貴金屬材質的文物元素,進一步推動文物知識的普及和文化內涵的傳播。「年輕人的消費能力有限,但他們的審美和消費觀念正在改變。我們需要推出既有貴金屬價值,又能讓年輕人消費得起的產品。例如,透過輕量化、年輕化設計,我們可以降低貴金屬產品的成本,同時保留其高檔次和文化價值。」

「完全復制文物雖然能夠保留其歷史價值,但如果不能融入現代元素,就很難吸引年輕人的註意。我們需要在設計中加入當代的審美和功能需求,讓文物真正‘活起來’」, 申東陽特別提到其公司的創新舉措——推出了一系列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貴金屬飾品,透過現代設計和工藝,將傳統文化與時尚元素相結合,受到了年輕消費者的喜愛。「我們希望透過這些產品,讓年輕人不僅能夠感受貴金屬的價值,還能了解和傳承傳統文化。」

侯衛東表示,要多研發年輕人喜愛的產品,比如文物元素與文具和時尚配飾、生活用品的結合,多材質、多角度地把貴金屬與文物相結合,透過這種方式普及文物的文化價值,增加年輕人的認同感。

中國金幣年初發行貴金屬紀念幣曾搭配盲盒,這個產品深受年輕人歡迎。陳宇還提到,貴金屬行業可以透過與文化創意產業的合作,「透過與影視、遊戲等文化創意產業的合作,我們可以將貴金屬產品融入到年輕人喜愛的文化作品中,從而提升其吸重力和市場競爭力。隨著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發展,貴金屬行業也可以透過線上渠道,拓展年輕人市場。透過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我們可以更好地與年輕消費者進行互動,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喜好,從而推出更符合他們需求的產品。」


文物「活下去」才能「火起來」

文化自信和文化傳播是貴金屬與文物結合的核心價值之一。在這次直播中,多位專家強調了貴金屬在文化傳播中的重要作用。 侯衛東指出: 「 貴金屬本身就有其獨特的文化價值,結合文物後是天作之合,這種價值更是倍增。 」他強調,貴金屬與文物結合要充分考慮材質與功用的和諧統一。 侯衛東作為河南本地人,對洛陽及河南的文化底蘊有著深厚的了解。 他提到: 「洛陽作為古都,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如洛神賦等,都是文化創作的寶貴素材。 」

將古老文物中的文化精髓轉化為現代藝術品、珠寶、紀念幣等產品,金、銀、鉑等貴金屬是最好的載體。陳宇從貴金屬錢幣設計的角度,分享了如何將文物元素融入現代貴金屬制品中。他提到自己多次到訪河南,對河南的文化大省形象印象深刻。「每次來到河南,都能感受到這裏濃厚的文化氛圍。貴金屬錢幣作為文化的載體,可以將這些文化元素以精美的形式呈現出來,讓更多人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美好。」陳宇進一步解釋道:「好的文物需要好的載體,而貴金屬無疑是最佳選擇之一。無論是制作精美的貴金屬紀念幣,還是精致的貴金屬首飾,都能透過這些載體將文物的文化價值傳達給更多人。」

申東陽則結合自身的行業經驗,闡述了如何將文物元素轉化為市場接受的珠寶產品。他提到:「我們公司既有代理品牌,同時也有自己的品牌,專註於南紅、綠松、珊瑚等高檔珠寶的設計與生產。在創作過程中,我們經常會借鑒古代文物的元素,比如綠松石的使用,就可以追溯到二裏頭文化中的綠松石龍。透過現代工藝和設計,我們可以讓這些古老的文化元素煥發新的光彩。」申東陽表示,讓文物活起來首先要讓文物「活」下去,要多研發、創作滿足人民精神需求和文化 需求的文物產品,「活下去」才能「火起來」。

在討論中,多位專家都強調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他們認為,透過貴金屬與文物的跨界融合,不僅可以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更可以體現文化自信。

侯衛東教授指出:「文化自信是文化傳播的基石。只有當我們真正認同和熱愛自己的文化時,才能將其以更加生動、鮮活的形式呈現出來。」對此,陳宇博士也表示贊同:「文化自信不僅體現在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上,更體現在對傳統文化的創新和發展上。透過貴金屬這種具有永恒價值的材質來呈現文物元素,可以讓傳統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申東陽認為:「透過貴金屬文物復制品,變成飾品和產品,我們可以向年輕一代傳遞傳統文化的魅力,展示老祖宗的智慧結晶,同時也可以讓國際社會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這是智慧覺醒、文化覺醒和民族自信的體現。」

張文斌表示:「創新是讓文物活起來的關鍵。我們需要將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出具有時代感和文化內涵的作品。」這一觀點得到了與會專家的一致認可。陳宇進一步解釋道:「我們不僅使用了傳統的手工技藝,還結合了現代的科技手段,比如在紀念幣中彩白光反射聚焦工藝、彩噴工藝、局部鍍金和硫化等,透過這種方式,我們能夠更加精確地復原文物的精神價值,同時也能使其產品更加持久耐用。」這種創新的方法不僅提升了文物品的價值,也讓其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和使用需求。

為了更具體地展示貴金屬與文物結合的成果,活動現場還展示了多款以文物為靈感的貴金屬藝術品、珠寶和錢幣紀念幣。比如,有一款以二裏頭遺址出土的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為主體圖案的銀幣備受關註。該銀幣以銀打造,精確還原了綠松石龍的細節和神韻,讓人們在欣賞錢幣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盡管貴金屬在文物活化中具有巨大的潛力,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面臨一些挑戰。專家們認為,首先,如何平衡文物的歷史真實性與現代審美需求是一個重要問題。這需要設計師在尊重文物原貌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設計,使得作品既不失歷史底蘊又能符合現代審美標準。其次,如何控制成本以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可以透過采用輕量化設計、提高工藝效率等方式來降低成本並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貴金屬讓文物活起來,這不僅是一個創新的理念,更是跨界的實踐。 透過貴金屬與文物的結合,不僅能保留和傳承文化遺產,還能賦予它們新的生命力和市場價值。 在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的變化,貴金屬材質制作的文物題材的創新產品必將展現出更大的潛力和魅力。

編輯|焦揚 版式|焦揚 視覺|張宗偉

校對|王蓓 審讀|張正虹 崔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