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6.8萬賣掉古董,別人轉手拍出2507萬,民間文物賤如草芥

2024-05-19收藏

如果有一天,全世界的政府都禁止了文物買賣,那些赫赫有名的拍賣行如蘇富比、佳士得、保利、嘉德等被迫關閉,文物不再是投資的寵兒,而只是博物館裏的靜靜守望者,我們會感到遺憾嗎?我的答案是:我會感到欣慰。因為這意味著文物終於回歸了它們最本質的角色——作為人類文化的純粹載體。

然而,這樣的「如果」永遠不會成真。我們所處的現實是,文物市場充滿了不公平與遺憾。它們被金錢裹挾,成為一部份人謀取暴利的工具,而真正的文化價值卻被埋沒在了金錢的塵埃之中。

回想去年北京某拍賣行的春拍,一件南宋湖田窯的牡丹紋梅瓶以驚人的2507萬成交,創下了新的拍賣紀錄。這樣的天價令人咋舌,但也暴露出文物市場的扭曲。

據說,這件文物的原貨主是一位內地民間藏家,因為缺乏渠道,最後只能以6.8萬元的價格將其轉手給了一位某藏家。

6.8萬與2507萬,這巨大的差價不僅令人痛心,更是對民間收藏家的極度不公。

這樣的例子在收藏界並不罕見。我曾在一次交流會上遇到一位藏友,他拿出了一堆南宋官窯的碎片,原本是一件完整的器物,卻被他親手摔碎。

原因是他參加了一次所謂的鑒寶活動,被幾位所謂的專家鑒定為贗品,一氣之下便做出了這樣的舉動。然而,事後卻有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著名鑒寶專家」願意出6000元購買這些碎片。這樣的行為不禁讓人質疑:既然說是假的,為何還要花錢買下呢?

這就是當下收藏行業的真實寫照。在這個行業中,沒有強大的能力和人脈渠道,即使你手中的是真品,也難免被他人撿漏。因為在這個充滿利益糾葛的市場中,你不知道到底誰才是說真話的人。

文物是人類文明的見證者,它們本身並不創造實用價值,但卻能讓我們緬懷過去、激勵未來。然而,在商業時代的沖擊下,文物因其不可再生的內容而具有了極高的投資價值,這也使得它們與金錢緊密相連。

如何讓文物市場保持活躍並創造經濟價值呢?答案就是流通。然而,在現實中,民間文物卻處於事實上的「半封殺」狀態。

由於缺乏合法的流通渠道和認證機制,民間藏家手中的文物往往被視為「古玩藝術品」或「工藝品」而非真正的文物。這使得民間收藏家在市場中處於弱勢地位,他們的藏品往往難以得到公正的評價和認可。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文物販子便趁機充當了高端市場的「掮客」。他們表面上說著冠冕堂皇的話支持民間收藏但背地裏卻打壓貶低民藏、伺機低買高賣賺取巨額利潤。在拍賣會上永遠都是「名人」的東西才是天價國外「回流」的文物才是正規。

而民間出來的東西除非乖乖和他們「合作」否則很難得到承認。這種現象不僅導致了民間文物的賤賣也使得真正有價值的藏品被埋沒在了市場的洪流之中。

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們不禁要問:難道保護文物就是為了讓少數群體從中謀取私利嗎?難道我們就不能讓文物真正回歸其文化內容讓更多人有機會欣賞到它們的價值嗎?

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關鍵就是對專家鑒定進行法律監管並賦予民間文物合法的流通性。透過制定嚴格的法律法規和監管機制我們可以確保專家鑒定的公正性和準確性從而為民間藏品提供一個公平的市場環境。

同時我們還可以透過建立合法的流通渠道和認證機制讓民間藏品得到更廣泛的認可和欣賞。

這樣的改革不僅可以刺激經濟發展還可以促進文物的鑒賞和傳承代代相傳。透過讓更多人參與到文物市場中來我們可以提高公眾對文物價值的認識和保護意識從而有效地減少文物的流失和破壞。

當然這樣的改革並非易事它需要政府、專家、藏家等各方共同努力和配合。

但我相信只要我們始終堅持讓文物回歸其文化內容的初心不斷探索和實踐我們一定能夠找到一個既能保護文物又能促進市場發展的最佳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