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外銷瓷

2023-12-13收藏

歌德堡號的遠航

2005年10月2日,復制的哥德堡號商船從瑞典起航,第二年7月18日抵達廣州。這是中瑞文化交流的大事。

原來的那艘哥德堡號是歷史上屬於瑞典東印度公司。

中國明清時期,歐洲各國相繼成立東印度公司。

首先是葡萄牙在1587年成立了東印度公司;1600年英國成立了東印度公司;1602年荷蘭成立了東印度公司;1604年法國成立了東印度公司;1614年丹麥成立了東印度公司;1731年瑞典成立了東印度公司。

歐洲所有強國都成立東印度公司,主要任務就是要跟我們貿易。

當時西方人認為,印度以東包括中國、日本、北韓、印度都屬於東方,具體是哪個國家,他們分不太清楚。

乾隆三年(1738),哥德堡號商船在瑞典建造,船身長四十多米,寬十幾米,載重約1000噸,是瑞典東印度公司擁有的第二大遠洋商船,今天看都非常大。

這艘船當時船上還豢養著牛、豬、雞、鴨,以供遠洋中食用。牛是用來擠牛奶的,因為船一走就是一兩年,所以一定要有新鮮的牛奶。

清代中國的中央政府只允許在廣州開設口岸。

乾隆時曾在寧波開設過口岸,但很快,乾隆一紙政令又關掉了。

中國的瓷器當時透過廣州口岸直接發往歐洲,一艘商船往返一次大約需要一年半的時間。當時遠航是非常辛苦的事情。

有相關記載,哥德堡號當時有船員一百多人,啟航時還藏進去很多人,要偷渡。

這些人藏在船身的各個地方,一旦駛入海上,這些人就都冒頭了。

在整個航行中,死亡率大概是20%,等船靠岸的時候還是一百多人,可見遠航時的艱難和辛苦。

由於船上缺乏蔬菜和水果,大部份人都患有維生素缺乏癥。人去世了以後就直接拋入大海進行海葬,船上不能長時間擱放,以防止瘟疫蔓延。

哥德堡號的沈沒

瑞典東印度公司有37艘商船,哥德堡號最有名,因為它沈了。而且是到家門口了,大家都看得見它的時候,沈了。

1743年(乾隆八年)3月17日,哥德堡號從瑞典哥德堡港口起航,開往中國。

1745年(乾隆十年)1月11日,哥德堡號從廣州啟航回國。

八個月後,1745年9月12日,歌德堡港口風平浪靜,所有歡迎英雄歸來的人們,包括水手的家屬、各種商人都在港口雲集。

當船距離港口還有900米的時候,岸上的人都看到每個水手了,哥德堡號卻莫名其妙撞在一塊礁石上,迅速沈掉。沈的非常蹊蹺。

有人猜測說,船長在公海上偷偷賣了一批東西,船一靠岸,貨物跟清單對不上,所以只好把船沈掉。

當時哥德堡號從中國販到瑞典的這一船貨物,如果在瑞典賣掉,所獲得的利潤相當於瑞典一年的國民生產總值。

一艘船靠岸等於一個國家全年的生產力,這是不可想象的利潤。

船上主要商品是絲綢、茶葉、陶瓷,大約有700噸。

由於價值巨大,沈船以後趕緊打撈,只打撈很少一部份,大約是全部貨物的8%。但這僅僅8%就彌補了這艘船的所有虧空,還使股東分了14.5%的利。

很多貨物如果泡過水以後就賣不了好價錢了,例如絲綢、茶葉質素肯定下降很多。在這種情況下,還不可思議的賺錢了。所以如果沒有沈,更賺錢。

貿易瓷

哥德堡號上裝的重要商品之一就是瓷器,這類瓷器有兩個專門的名稱,一個叫「外銷瓷」,一個叫「貿易瓷」。

外銷瓷是站在中國人角度,認為我的瓷器是向外銷售的;貿易瓷是站在外國人角度,認為我是跟你貿易,屬於公平交換。

中國從漢唐起,就開始海上對外貿易。

宋代也是陶瓷貿易的一個繁盛時期,例如打撈的「南海一號」就是南宋時期的沈船。

包括後來元朝和明朝,中國的海上貿易一直沒有間斷。

清朝是中國海上貿易最大化時期。康熙二十三年(1684)開放海禁,允許浙江、福建、廣州沿海對外開展貿易。

從此,中國瓷器大量出口,主要銷往歐洲。據荷蘭東印度公司巴達維亞的統計數碼,僅這一地每年運往歐洲的瓷器就達300萬件。

外銷瓷可以簡單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中國式樣,中國題材,但屬於外國風格。第二類是中國式樣,外國題材;或者外國式樣,中國題材。第三類是外國式樣,外國題材。它們都屬於來樣加工。

滿大人

康熙時期海禁大開,西方文化湧入中國,東西文化發生碰撞,交流頻繁。

這種文化交流體現在外銷瓷器上,呈現獨特的風格。

為了適應西方人的審美,中國工匠設計出一些適應西方人需求的紋樣,主要表現為曲線增加。

中國的傳統美學是盡量用直線來表達美,而歐洲洛可可式的典型特征就是用曲線表達美。

當圖案中曲線增多,實際上是向西方審美靠攏,當時的工匠使很多瓷器紋樣向西方文化靠攏,進行改良。

例如清朝早期的瓷器人物紋一般都畫漢人。瓷器上畫漢人是因為滿清從漢族手裏奪下政權,所以要向漢文化靠攏,防止發生強烈的文化沖突。

尤其是康熙瓷器畫的基本上都是漢族服裝、漢族紋樣。

到了雍正和乾隆以後,瓷器上偶爾畫穿著滿族服裝的滿族人,非常罕見。

西方人給這種滿族紋樣的瓷器起了一個名字叫「滿大人」。

因為西方人到中國以後發現中國的官員被稱作「大人」,所以就把滿族的官員稱為「滿大人」。

「滿大人」形成了歐洲人眼中的典型中國風格,在我們的眼中看來卻有一些歐化。

這種「滿大人」的圖案實際上微妙的體現出滿族人與漢族人之間的關系,也體現出中國人和外國人之間的關系。

中西結合的瓷器

外銷瓷第二類就是中國式樣,外國題材或者外國式樣,中國題材,中西文化在瓷器上有一個結合點或者碰撞點。

例如康熙盛世為外國人特制的盤子,描繪的是一對西洋夫妻生活的畫面。這個盤子從顏色到紋樣,好像與我們無關,但仔細看就會發現建築、家具、陳設,乃至手上的瓶子都是中國紋樣。

當時很少有歐洲人在中國定居,歐洲人實際上不了解中國,他們勾勒出一種想象中的田園生活。丈夫、妻子、孩子生活在中國房子裏,家裏擺有瓶瓶罐罐。歐洲人非常想過一種理想化的中國式生活,這就是這個盤子所傳達的資訊。透過這個盤子,可以看到中國當時跟歐洲的文化交流情況 。

還有一個盤子是大家熟悉的青花,上面畫了【聖經】的故事。明代晚期,大量傳教士把基督教帶入中國,迅速普及。到了康乾盛世,由於很多西方傳教士在中國朝廷做官,基督教在中國流行。

這個盤子畫的是年輕的基督站在河裏被人家施洗,背景畫有鴿子,象征聖靈。當時中國工匠畫這種瓷器已經非常熟練,跟畫傳統的瓷器一樣,畫面氣氛控制得非常好。

還有一類瓷器與我們生活好像無關,例如一塊畫著一艘外國船的盤子,上面寫著一行荷蘭文,轉譯過來是:「威裏堡號的大副在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駛入中國海域。」

西方人對這艘船駛入中國海域很重視,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刻。

西方人的檔案觀念非常重,像哥德堡號所有的啟程時間都記得清清楚楚。

紋章瓷

「紋章瓷」也叫「徽章瓷」。就是把家族的徽章畫在瓷器中央,所有能定燒徽章瓷的人,都是當時歐洲的貴族。

中國的歷史是一個交替執政的歷史。漢朝姓劉,唐朝姓李,宋朝姓趙,明朝姓朱,清朝姓愛新覺羅,交替執政,導致沒有貴族世襲概念。

歐洲分封貴族的等級一般來說是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分為世襲和終身。所謂世襲就是可以繼承;終身就是只給予個人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