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皖西大別山·霍山下符窯

2024-06-10收藏

前言

霍山縣下符橋鎮有個很有名的民窯,位於皖西東淠河東畔。這座民窯,是在皖西農耕文明土壤裏的一粒工業文明的小火種。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級別是很高的。

龍窯(場景復原)

發現下符窯

下符橋窯在東淠河西岸,位於下符橋鎮瓦屋院村的窯寶山。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發現,隨即加以保護起來。

窯寶山是一座南北呈長條形的低矮土山,窯址主要分布在山的南半部。山的中段為現代村落瓦屋院村,從村口向南,山坡上分布著很厚的廢窯址堆積。總面積約5100平方米。

下符窯窯爐為龍窯,依山坡豎向修建。多數窯已遭破壞,只有一條窯道保存較完整,長度28米左右。

龍窯(場景復原)

村中窯址堆積最厚處達5米,從斷面上采集到的標本,上下層標本基本相同,時代風格是一致的。

產品全部是黑釉器,主要生產瓶、罐、盆、缽、碗、盞、油燈等生活用具,還燒造少量的小玩具,如獅、狗、羊、烏龜、騎馬俑等。生活用品多素面,無紋飾,僅個別器物的扳手上模印有「大吉」圖案和字樣。器物古樸粗獷,風格別致;玩具形象逼真,生動活潑;釉色澤鮮明,配料勻稱。總體來說,這處窯已具有較高的生產技術。

陶灌

從采集到的窯具看,該窯大量地使用窯柱和托珠來燒造瓷器。只發現少數匣缽,可能為燒造精細的碗盞所用。

所有標本全為黑釉器,瓶、碗、盞占總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瓶的造型與宋代窖址常見的「韓瓶」屬同類別,宋代窯址中生產玩具也極普遍。在霍山、六安等地的墓葬中多發現此窯器物的碗盞,也是宋代的典型器物。

黑釉器

安徽省文物事業管理局、皖西博物館、霍山縣文物管理所,自1983年開始,經過三次考古調查,確認為宋代窯址。

霍山下符窯是安徽省發現的第一個專門燒制黑釉器的宋代窯址,其時代特點顯著,產品品種豐富,為研究安徽省瓷器史和皖西地區經濟發展史具有重要的價值。

黑釉陶器

1981年11月3日,霍山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7月10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雙耳「韓瓶」——軍用水壺

「韓瓶」是下符橋窯的精品之作,是最精美、最實用的一款瓷器。「韓瓶」是一種類似梅瓶的器物,敞口,大肚,外型圓潤飽落,造型簡單、端莊大方。

下符橋窯的精品之作——韓瓶

敝口有檐,便於繩系攜帶,後來在使用中發現了問題,檐淺,繩系瓶口並不是很牢靠。實踐出真知,經過摸索,窯工匠人們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從壺把上得到啟示,找到靈感,在瓶的肩上安上了雙耳。

「韓瓶」的雙耳設計最富有創意,可千萬不要小看了這個雙耳,整個「韓瓶」的文物價值、史料價值和功用價值就在這個雙耳的設計細節上。人類文明的進步,就是多次細節的積澱,慢慢改變,不斷創新,才向前發展。雙耳的作用,不是設在瓶肩上用來作裝飾的,而是便於繩系,因為有了系點,繩子系上去更牢靠,攜帶起來方便,特別是長途跋涉,裝上水後綁在腰間,安全可靠。

雙耳「韓瓶」

那麽,「韓瓶」是怎麽成為軍用水壺的呢?

「韓瓶」成為軍用水壺,是緣於這個雙耳的細節設計,便於繩系,攜帶方便,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功能,才使它成為軍用水壺的。

民間流傳與著名的南宋「中興四將」之一的韓世忠抗金相關。是韓世忠將它引進軍隊,裝備士兵,非常適用。細節改變歷史,軍隊士兵裝備上「韓瓶」,相當於現在士兵的軍用水壺,能攜帶充足的水,保持士兵體力,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因此,稱此瓶為「韓瓶」。

韓世忠軍隊戰鬥力強,多次出奇不意打敗金兵,與這個「軍用水壺」有很大關系。想想看,這個雙耳「韓瓶」的設計,神奇不神奇?作用大不大?

下符橋,自古就是東淠河上一個著名的埠口,交通便利,經兩河口到蘇家渡,過六安至正陽關,入淮河通長江。

從此,這個「韓瓶」器物,由軍用後來慢慢擴散到民用,供給沿岸的平民生活使用。在此基礎上,出現了多耳器物。

穿越時空

站在遠處眺望這座民窯,居然在千年前時代的皖西大地上,一個小山村裏就有一個工業化的場景,那真是萬綠叢中一點紅。下符橋窯,不是一個瓷器業的概念,它是一個過早出現在農耕文明當中的工業化場景。

眼前似乎浮現清明上河圖一般的景象:窯寶山正對面的山丘,是下符窯取泥土的地方。窯址周邊的田野,四周是茅草屋的作坊,作坊裏的窯工,有的在挖紅泥,有的在搗泥、揀泥、分泥,工匠們在輪盤前滑動輪盤,開始拉胚造型,還有的正在將生胚送入龍窯,開始裝窯,年輕的學徒們將做好的器物胚胎搬入棚中,等待胚胎陰幹後,裝窯燒制。分工明確,協作緊密,有條不紊。

遠處的龍窯,頂上冒出一股股青煙,田野間的小路上,絡繹不絕的農人挑著打來幹柴,正走在通往窯廠的路上。

販賣陶瓷的商人趕著牛車,馱著瓷器,不慌不忙的趕往下符橋的渡口。下符橋渡口的碼頭附近,一條條貨船停泊在港灣。港灣之地,到處是忙碌的身影。

下符橋——昔日的渡口舊址

下符橋渡口,由渡口變成碼頭,由碼頭擴大為商埠,由商埠漸成小鎮。岸邊的街道好不熱鬧,王記茶棚,最為醒目,茶棚內用的正是下符橋窯燒制的黑色茶盞,悠閑的陶瓷、茶商等大賈們坐在桌邊,聊著關於茶與瓷器的話題。正在此時,路邊揚起了塵土,是霍山驛站的驛卒正疾馳而來,有急遞送往下符橋窯的方向,恐怕是前方的抗金戰事吃緊,朝廷再次征派民窯趕燒「韓瓶」,以備軍需。

軍需刺激需求,需求拉動市場,市場搞活經濟,經濟促進發展。一個小民窯的瓷器產業,成為一方經濟發展的增長點。

下符橋窯前懷古

一千年前的宋人,在這座窯寶山下留下了無數的足跡,還有那滿地的陶瓷碎片。

體驗館

請看下篇:趣說陶瓷上的「芒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