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地方糧票

2024-06-12收藏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物資極度匱乏。

那時候的百姓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吃頓好肉,添件新衣。豐衣足食是那個年代最樸實美好的願望。

此河北省地方糧票市場價值約150萬以上

當時,為了解決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國家實行 統購統銷、定量供應的糧食政策。

1993年,隨著糧油的敞開供應, 糧票終於 走進了歷史裏。

然而這些不起眼的小紙片,當年卻見證了 新中國成長的艱難歷程,糧票的歷史,甚至 承載了中國計劃經濟發展的斷代史。

糧票於1993年停止使用,是紙品中為數不多的斷代藏品。無論是早期票和後期票,糧票消耗是很大的,過期票在當時就被銷毀,這就使得糧票成為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有較為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在「物以稀為貴」的收藏規律下,糧票自然成為眾多收藏者競相收藏的品種,甚至吸引到歐美一些收藏者。

對於普通的收藏者來說,手中不乏有幾枚或是幾十枚糧票,算是對糧票時代的紀念。但是像市場中首次出現的萬枚陣容,原封原包的【天下糧倉·河北票證】,對於糧票收藏愛好者卻是極其難得的糧票精品。

河北糧票是中國在特定經濟時期發放的一種購糧憑證,主要使用時間為1955年到1993年。這些糧票反映了中國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河北省糧票的發行和流通,體現了國家在糧食供應緊張時期為避免不法之徒跨區域倒買倒賣糧票哄擡物價而采取的措施。河北省糧票的種類和面額多樣,包括1市兩、2市兩、5市兩、1市斤、2市斤、5市斤、10市斤等幾種,票面額以成品糧計算。河北省在70~80年代期間共發行了4套糧票,其中1980年糧票全套為6枚,面額分別為0.1、0.2、0.5、1、3、5市斤。

糧票在中國歷時約40年,作為第二「貨幣」,在中國經濟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國民經濟處於恢復時期,糧食緊缺,國家實行定人定量發放各類票證,從而使糧票成為了中國的「第二貨幣」。河北省地方糧票一組,尺寸不一,均為河北省地方糧票,反映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

小小的票證,講述著大時代的變遷,訴說著計劃經濟時期的滄桑和老百姓的艱苦歲月。

時代記憶成熱門收藏

稀缺票證 價值倍增

在收藏界, 「物以稀為貴」是一條毋庸置疑的準則。

隨著社會的發展,糧票已結束歷史舞台,成為收藏者的新寵。糧票的收藏價值不僅在於其歷史意義,還在於其稀缺性和藝術價值。例如,【天下糧倉·河北票證】首次將河北糧食局在1980年發行的三種面值的糧票原封原包呈現,共計30000枚全新品相糧票,其整包價值遠非單枚價值的疊加能比得上,深受糧票收藏專家的稱贊。此外,1 980年河北省的一市斤老糧票,據說當前市場收藏單張最高價值可達八千元,顯示了地方性糧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