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一天一件文物:商代早期獸面紋提梁壺

2024-01-20收藏

湖北博物館標識將這件文物定名為「卣」,但類似的器形在上海博物館又被標識為「壺」,可見目前的界定還比較混亂。

我個人傾向於認為這件文物是「壺」,而不是「卣」。提鏈壺與卣的區別,最主要的是器蓋:壺蓋是插入壺口的,而卣蓋是外扣卣口的。這件顯然是內插蓋。

外扣蓋的卣

據文獻記載,卣可能是專門用來盛放「鬯chàng酒」的容器。鬯酒氣味濃烈,容易揮發。所以卣為外扣蓋,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揮發。

這件提梁壺通高31厘米、口徑7.2厘米、底徑12.5厘米,小口、長頸、折肩、鼓腹、圈足,穩重簡潔又不失大氣。

蓋面飾一圈三只變形鳥紋,鳥眼凸起,鳥身為斜三角形。鳥紋內外各圍一周連珠紋。

蓋頂有半環捉手,並有短鏈條與提梁相連。

頸部留白,僅在中部飾三道凸弦紋。左右側有半環耳,連線提梁。提梁為早期常見的繩紋。

肩部飾一周連珠紋和一周變形夔龍紋。我個人覺得只是勾連曲線紋。

腹部飾一圈三個獸面紋。獸面凸目卷角,呲牙咧嘴,鼻梁略高,身體外展。獸面紋帶上下各有一圈連珠紋。

圈足有三個圓方形孔。這種鏤孔在商代早中期的青銅器上比較常見,一般認為是泥芯撐的遺痕。

我們知道澆鑄青銅容器需要外範和內芯。內芯比外範小,兩者之間會有空隙。這個空隙就是青銅器的器壁。

由於早期青銅器器壁特別薄, 泥芯撐就出場了。泥芯撐就是設定在泥芯上的凸起。這些凸起直接頂著範,可以保持範和芯的距離。

圖片來自網絡 紅色的即為泥芯撐

很多情況下泥芯撐設定的位置對應著範線,又有助於解決組合範塊的定位問題。

比如這件提梁壺圈足上的三個鏤孔就分別位於三條垂直範線的下端。

圖片來自網絡

這件文物時間是商代早期,出土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盤龍城遺址李家嘴1號墓,藏於湖北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