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哥不囤錢,哥囤的是文化

2024-03-01收藏

收藏了幾十年銅錢, 總會有人一見面就問,老兄,你現在藏了多少錢啊,最值錢有哪些呀。對此,大多數時間我是報以 「呵呵……」。

身逢盛世,搞點收藏,既玩樂又投資是時下流行的時尚。 我就認識不少這樣朋友,有60後,也有00、10後,樂在其中,樂享其成,在古泉收藏的世界裏,如魚得水。特別是近年來湧現的一些專業收藏者,實力強、眼力高,手頭也囤積了大量讓人艷羨的藏品, 品位飆升,身價更飆升。

康熙二十局

但收藏本質可不是囤錢,其深處韻味應該在於學習、感知、傳承、弘揚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文化。 當然,錢幣的基本功能就是方便等價交換,並衍化為財富的象征。自古以來囤(存)錢就是中國百姓的習慣,這背後亦蘊涵了厚重的文化氣息, 細究起來還有些門道:

一是囤錢求富。

錢多即富,孩子都知道的道理。中國古代富商大賈有錢人不少,但若與漢文帝的男寵鄧通比肩,估計都要靠邊站。鄧通是今天四川雅安人,為人謹慎,善阿奉,得寵後並不胡作非為,這使漢文帝對他的寵信長久不衰。

有一天,文帝命令許負為鄧通相面。許負說:「鄧通命將窮困餓死。」文帝說:「決定鄧通富有的在於我,怎麽說他會貧困呢?」於是將鄧通家鄉附近的大小銅山都賞賜給他,準許他開礦鑄錢。鑄錢的訊息傳到老家後,親朋鄰裏奔走相告。年已古稀的父親十分感念皇上恩德,帶領幾個女兒和女婿雇工匠在銅山一帶采銅、燒炭、鑄錢,嚴格遵照鄧通的囑咐,每一個錢都要精工細作,又從不在鑄錢時摻雜鉛、鐵而取巧謀利,因而制作出的鄧通錢(實則四銖半兩錢)光澤亮,分量足,厚薄勻,質地純。上自王公大臣,中至豪商巨賈,下到販夫走卒,無不喜愛鄧通錢。因為鄧通能夠自行鑄錢,後世就有人把「鄧通」作為錢的代稱。

明代小說【金瓶梅】第30回,就有「富貴全因奸巧得,功名全仗鄧通成」的詞句。可令人諷刺的是,文帝死後,景帝登基,鄧通家財盡被抄沒,最後流落街頭,窮困而死。時光荏苒,2002年在距離鄧通家鄉僅120余公裏處的峨眉山羅目鎮,出土了重達16.32噸,含約160多萬枚宋代鐵錢的整體凝結窖藏,考古學家們認為這是目前國內外出土鐵錢最多、原始資訊保存最完整的錢山實物,因此被美譽為「天下第一錢山」。鄧通若能穿越,也應為巴蜀人民曾如此殷富感到無上榮光。

二是囤錢避禍。

古代社會戰亂較多,許多百姓特別是官僚和富商大賈等家庭,經常由於亂世避禍,把自家積攢的銅錢,用繩穿好,置於陶器和鐵器做的甕內,埋於老樹下、古道邊等容易記住的地方,以便戰後能歸還家鄉時找到,拿出再用。百姓想法固好,但總有一部份人因各種原因不能及時歸家,或即使回家後因戰火家鄉景物全非,從而再也找不到所藏之錢。

2000年代以來,內蒙東三省曾有大批窖藏現世,一部份就是遼金末年老百姓為避戰亂而藏。值得關註的是,由於土壤與氣候的原因,內蒙東三省的許多窖藏保存非常好,甚至於結串的麻繩也未腐爛、還能提起,這為當時老百姓的串聯習慣和計量方法留下了實證。仔細研究發現,金代末期的銅錢大都是依北宋崇寧錢為隔斷的,三個崇寧錢後邊是9到10個左右折二錢,再就是100個小平錢,崇寧、折二、小平的個數比例大致為1:3:33,每5個單元為一串,這應該是一緍或一貫。

錢罐筒子

三是囤錢蔭後

中國百姓存錢主要是為了留給後人,用來傳承家庭的財富。近年來,在房地產開發,特別是老城改造時,時不時會在一些祖屋的根基處出土一些銅錢銅元,甚至黃金銀錠,這有部份是老一輩留下來給子孫用的。

特別是宋元時期,中國北方少數民族都會以家族為單位,有計劃、有目的集中窖藏一批銅錢為後代所用。據幾個專門尋找窖藏的探寶人講,這些年金國舊地黑龍江省五常地區出土的每個窖藏周圍,一定會有別的其他窖藏,相距不會超過300米,這恰恰印證了歷史記載金代人以部落形式散居,一般依家庭血緣為紐帶,和則為、戰則為兵,生死與共的特點。歷史書籍對金代的這些史實記錄簡單,這一個個囤錢的出土地正好可以補史籍所缺。

四是囤錢充餉。

古代兵將征戰前方,浴血疆場,軍餉發放必須及時且足額。統治者為了激勵兵將士氣,往往在征戰前就足額備齊銀錢,有些還直接攜上戰場,就地論功行賞。但由於銀錢相對沈重,征戰又四處奔波,有些領兵者把銀錢運往前線後,就先行掩埋,待戰爭勝利後再開啟發放。

2006年,遼寧就出土過一個千斤左右唐代窖藏,百分之九十以上為開元錢,基本直邊未流通,其中出土乾元錢5000余枚、大歷建中錢700余枚、開元錢背孕星1300枚、會昌開元錢5千枚(絕大多數背「興」字)。剛開始很奇怪,大歷、建中錢本應該為唐時西域所鑄,出現於東北很罕見,後考證唐史,這應該是唐晚期的一次征伐渤海國的戰爭軍餉,取自於國庫,故會昌開元背「興」字錢多,且軍隊構成人員中征調的突厥士兵又較多,故西域鑄的大歷、建中錢多。

五是囤錢待沽。

「待沽」就是等待好的時機、條件出現才出賣。這裏借用「待沽」一詞,意為等到銅錢可以使用或單位數量購買力更強的時候再使用。這種事情在兩宋,特別是金代的時候非常常見。這些年,東北地區發現的貨幣窖藏,基本上是遼代窖藏和金代窖藏兩大類,其中約90%為金代窖藏。而金代窖藏中,北宋貨幣約占85%。這裏最直接的原因在於金在建國時沒有鑄造貨幣,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金代長期對遼、宋的掠奪。但在當時,由於大多數銅礦都在南方,金所在的北方,銅礦資源非常少,銅不僅是鑄幣的重要原料,而且在制造器物上,耗量也很大,造成了全國性缺銅。

為此,金實行了嚴格的「銅禁政策」,就是限制使用銅錢,強制使用當時國家印發的「交鈔」紙幣。但由於戰亂,「交鈔」不久就嚴重貶值,每貫值不到一文銅錢。老百姓紛紛棄「交鈔」,轉而大量積攢銅錢。然而金統治者又不讓用銅錢,甚至後來變本加厲,要求百姓所有的銅器都要歸公。銅錢的占有者,只能將手中錢暫時隱蔽起來,以等待這種政策的廢除,於是金代的貨幣窖藏現象大量產生,且規模巨大。2008年,遼陽市文聖區的永昌雅居建築工地,一次性出土了十多噸窖藏貨幣,錢窖東西長4米,南北寬2.6米,深1.4米,上至漢「五銖」錢,下至金「大定通寶」錢,涵蓋36種,這樣的「國庫級」囤錢,看來只有皇親國戚才能幹的出來。

版 / 權 / 聲 / 明

本文為「俊林泉」獨家原創,歡迎分享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