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陶塑萬象 壺納乾坤——明清時期宜興紫砂壺的造型之變

2024-09-05收藏

作者:向瑾(武漢輕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授)

陶器歷史悠久,因原始社會的烹食需求應運而生,後隨時代更叠逐漸被瓷器取代。明代,紫砂陶的興盛開啟了陶器工藝歷史的新篇章。紫砂器不同於普通粗陶的黏土性質,其質地介於陶與瓷之間,具有細密堅韌、透氣性強等特點。紫砂泥能夠以單原礦成泥,因地質結構和開采工藝等因素,存於江蘇宜興地區。宜興紫砂壺作為紫砂陶藝術的重要一脈,是中國獨有的特種工藝品類,在世界工藝美術苑林中獨樹一幟。

宜興紫砂壺因其材料內容的特殊性和工藝技法的獨創性,呈現出紛繁多樣的審美風貌,尤以樣式之豐、造型之妙著稱。其器型的創制絕非簡單的幾何設計,而是中華民族厚重歷史和燦爛文化的生動體現,彰顯出形、神、意兼備的中國氣韻。

明代徐友泉所制「仿古虎錞壺」造型借鑒了古代樂器「錞」

戰國虎鈕錞

商代亞鳥寧盉

取法自然 百花爭艷

明代中期是宜興紫砂壺藝術的初創期,審美多追求簡樸、素雅之風,對自然風物形態的模仿成為彼時紫砂壺造型的一大亮點。這一時期,花卉被明人納入「比德」的範疇,即以花比擬君子高潔的品格與風骨,由此湧現出許多以花卉形態為主要視覺元素的紫砂壺佳品。

在民俗文化中,人們將水仙花作為歲朝清供的年花,寓意春意盎然、如意吉祥,因此,水仙花也成為宜興紫砂壺創制的重要題材。明代制壺名家時鵬所作「水仙花六瓣方壺」便是此類代表。該壺整體造型分為上下兩部份,上半部份呈現盛開的水仙花樣式,花瓣中間花脈凸起,兩側呈波浪狀起伏,六片花瓣間以凹槽分隔。為使不規則的花瓣外形符合壺蓋的圓形形制,時鵬在接近瓣根的位置以富於變化的蓋邊線圍繞,使壺蓋與壺身自然銜接。蓋鈕仿照水仙花的花蕊造型,形態飽滿,自然生動。與細膩精致的花卉造型相呼應的下半部份壺身,則沿花瓣截面作垂直平面切割,形成簡約的六邊形樣式。此方壺整體造型既展現出直線與曲線的和諧韻律,追求幾何空間的豐富變化,又營造出繁與簡、疏與密的對比。從俯視的角度觀看壺身,完整的花朵形態令人賞心悅目,其設計之精巧,可見一斑。

每到重陽節,中國人都有賞菊的習俗,其清雅高潔的品質同樣成為君子的象征。明代制壺名家對菊花題材也青睞有加。如李茂林所制「菊花八瓣壺」,壺鈕、壺蓋、壺身之上菊瓣花紋貫通,呈現出飽滿的菊花形態。為保留花朵造型的完整性,此壺采用截蓋式樣,壺肩微鼓,每一處體積轉折都有微妙的起伏變化,花瓣的空間層次極為豐富,是紫砂壺筋紋器的典型代表。值得一提的是,一款好的筋紋器應結構精準,線條分明,疏密變化得體,其筋紋線越多,制作難度就越大,需要制壺師對壺身塊面的分割有精密的測算,使線與面上下貫通,方能顯出器物的渾然一體之美。

明代,水仙花和菊花兩種花卉壺式樣為宜興紫砂壺所獨有,可見初創時期的紫砂壺已開始逐步形成其特有的工藝風格。隨著時代的發展,桂花、葵花、菱花、玉蘭花等花卉壺,以及眾多以瓜果為題材的紫砂壺相繼出現,如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宜興窯紫砂菱花式執壺」「宜興窯紫砂百果壺」等便是其中代表,將宜興紫砂壺推向「百花爭艷,百果爭香」的繁榮局面。

明代陳仲美所制「三瓣盉形壺」造型借鑒了古代酒器「盉」

水仙花六瓣方壺 時鵬(明代)

菊花八瓣壺 李茂林(明代)

尚禮崇文 古器新風

明末清初是紫砂壺藝術發展的成熟階段。此時,宜興紫砂壺的造型除了參考花卉、瓜果等自然風物,還大量借鑒了古代青銅器的造型元素,彰顯出傳統禮儀文化的厚重底蘊。

青銅器是古代禮器的代表,其形制和用途都有固定的程式。明末尚古之風盛行,畫家文震亨所說的「貴銅瓦,賤金銀」正是這一時期人們的審美理念的體現。董其昌更是在【骨董十三說】中提出要以「師古」養心、養性。故明末清初,制壺師多借古代青銅器的造型與意涵創新紫砂壺式樣,並以禮器名稱為紫砂壺命名,極大地豐富了其審美內涵。

試看明代制壺名家徐友泉制「仿古虎錞壺」,此壺的肩線和腰線輪廓的處理與古代樂器「錞」近乎一致。【淮南子·兵略訓】中有「兩軍相當,鼓錞相望」的記載,可見錞多用於戰陣,指揮軍隊進退。想來作者創作這件紫砂壺,亦有鼓舞士氣之意。再觀明末制壺名家時大彬所作「鼎足蓋圓壺」,其壺蓋部份的三足結構與湖北省博物館藏戰國銅鼎的蓋部造型相似。西周、戰國時期的銅壺、銅鼎蓋上常置有三環鈕或四環鈕,造型有幾何式或仿生式等。此件圓壺采用幾何式鼎形足,造型簡潔,線條流暢,與圓潤飽滿的壺身相得益彰。

此外,徐友泉所作「仿古盉形三足壺」和陳仲美所作「三瓣盉形壺」,兩者的造型皆借鑒了盛行於商代和西周初期的青銅酒器「盉」的外形特征。相較於古代器物,兩位明代制壺師的作品在器型的處理上遵循了紫砂壺筋紋器的特點,以數條明確的凹線為壺身作了分界處理,使其方圓有度,富有張力。將兩人的作品進行對比,徐友泉所作直流、獸首鋬都遵循了青銅酒器的原本造型特征;陳仲美在壺流、壺鋬的處理上則有意突出了明中期紫砂壺的造型特征。可見,雖題材相同,但創作細節與審美風貌卻是因人而異的,這也印證了紫砂壺「同器多變」的藝術特征。

宜興窯紫砂百果壺 佚名(清代)

半月瓦當壺 楊彭年(清代)

紫砂合鬥壺 佚名(清代)

文人意匠 多彩綻放

清代中期,宜興紫砂壺無論在造型還是裝飾方面,都進入了蓬勃發展的創新時期,在承襲明末清初經典樣式的基礎上,融入新的文化元素,拓展出更加豐富的款式和細節。這一時期,紫砂壺的造型根據不同階層人群的審美偏好,主要分為宮廷紫砂壺、文人紫砂壺及外銷紫砂壺。相較於形制規整的宮廷壺式和融合了西方審美特點的外銷壺式,文人紫砂壺可謂獨樹一幟,蔚為大觀。

文人紫砂壺以清代「西泠八家」之一的陳鴻壽所創「曼生壺式」為典型代表。此時興盛的乾嘉學派中的諸多學者圍繞儒學經典,研究經學、史學、地理、金石、樂律、博物學及天文歷算等諸多內容,與紫砂陶器本身所具備的樸實無華的氣質相契合。正因如此,陳鴻壽將「以古為尊,以漢為好」的思想觀念融入紫砂壺創作,與楊彭年、江聽香、高爽泉、查梅史等人一起創制了紫砂壺工藝史上堪稱經典的「曼生壺式」。

眾多「曼生壺式」中,卻月壺、橫雲壺等依天象創制;鏡瓦壺、飛鴻延年壺等依銅鏡元素創制;箬笠壺、乳甌壺、半瓜壺等依博物學創制;柱礎壺、六方壺、半瓦壺、井欄壺等依營造之法創制;合盤壺、合歡壺、合鬥壺、圓珠壺等依算學創制。乾嘉年間,文人紫砂壺的樣式可謂包羅萬象,並對後世的紫砂壺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處列舉僅為冰山一角。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壺上鐫刻的銘文往往與茶文化和壺式同時關聯,闡明了茗壺的由來。由此,銘文不再是附加的文字裝飾,而是與壺身融為一體,成為紫砂壺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陶塑萬象,壺納乾坤。明清時期宜興紫砂壺的造型設計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今天,中國紫砂壺藝術的守正創新,應守住文化的精髓,創出藝術的新境。期待當代紫砂壺藝師們從傳統經典中汲取養分,從現代生活中發掘靈感,讓紫砂壺藝術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

【光明日報】(2024年09月01日 09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