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寧夏固原清代文物鑒賞

2024-09-16收藏

文物,作為人類歷史演進的「活化石」,不僅記錄了時代的變遷,還作為地域經濟文化發展的「原載體」,呈現了文明穿越時空的軌跡。

寧夏固原,歷史悠久的行政建制,其名始於北朝。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在今固原置高平鎮,正光五年(524年)改高平鎮為原州。北周時期設立原州總管府,作為區域性軍事管理機構。自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原州一直存在。宋朝時,原州升級為鎮戎軍,其地位與州相等。元朝在原州境內開城設立安西王府,使其成為當時六盤山區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中心。明清時期,「原州」之名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固原」。

清初,固原沿襲明朝制度設立州府,後升格為直隸州。陜西三邊總督駐守固原,管理陜西、甘肅、延綏和寧夏四地的巡撫事務。同治十二年(1873年),固原州升級為直隸州。因西北戰事需要,陜西總督和提督曾駐固原。1645年,固原州改稱固原鎮,由陜西總督管轄2名巡撫、3名提督及11個軍事重鎮,並統領5個營的提標軍隊。1657年,陜西總督遷至漢中,陜西提督移駐固原並更名為固原提督,管轄三個鎮及十三個標營。清吳大澈在三關口所立的築路碑,最初鑲嵌於距固原城南45公裏的三關口石崖上,後由當地村民維護至今,保存完好。

1981年,固原縣文物工作站(現固原博物館)為防止石碑遭受人為破壞,將其妥善收藏。1994年,隨著寧夏固原博物館石刻館的落成,該石碑被正式陳列展出。1996年8月,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評定其為一級文物。2002年,固原撤地設市,原州隨之「重生」,成為固原市的一個市轄區,並載入史冊。從此,原州闊步邁入新時代。

青花「福」字紋瓷盤—清代(1616—1911)

口徑22.5厘米,足徑13.4厘米,高4.7厘米,敞口,圓唇,淺弧腹,平底,圈足。淺白胎,內外施白釉,青花裝飾。內底中央有一「福」字圖案,外圍環繞變形雲紋。底腹相接處與口沿下各裝飾一周雙弦紋,中間飾以三層短斜淺鋸齒紋。外壁口沿下與圈足處各飾一周雙弦紋,腹部均勻裝飾四處簡單幾何圖案。1985年從寧夏固原縣甘城鄉久坪村征集。

青花瓷筆筒(圖1)

口徑12.7厘米,底徑11厘米,高14.8厘米,直口,平沿,直腹微弧,平底。灰白胎,內外施白釉,芒口,外壁用青花圖案裝飾。口沿外及近底處各飾一周幾何紋,腹中部滿飾「卍」字紋,並均勻裝飾三朵花卉紋。三層紋飾間以雙弦紋分隔。1985年從寧夏固原縣西郊鄉郭莊村征集。

青花瓷壇(圖2)

口徑13.7厘米,足徑11.7厘米,通高15.5厘米,子母口,附蓋,蓋鈕殘,直腹,圈足內凹,上腹部有兩組對稱橋形耳。通體飾青花花朵紋。1987年從寧夏固原縣城區征集。

人物山水玉石畫像(圖1)

長16厘米,寬16厘米,厚0.7厘米,玉石質。正方形,呈平板狀。方形玉石正面飾山、水、樹圖案,背面飾一老者,旁邊站立一童子,前面還站立一手拿樹枝的青年。1992年從寧夏固原縣城區征集。

壽星童子玉石畫像(圖2)

長32.50厘米,寬16厘米,厚0.7厘米,玉石質。長方形,呈平板狀。玉石正面飾松樹、壽星,壽星兩側站立童子。左側童子上穿粉色上衣,下穿綠褲、紅鞋;右側童子上穿紅色上衣,下穿黃褲、黑鞋。背面飾山、水、樹圖案。1992年從寧夏固原縣城區征集。

五彩山水紋帽筒

口徑12.4厘米,底徑12厘米,高29厘米,呈圓柱狀,直口,直腹內凹,平底。灰白胎,胎體厚重,內外施白釉,外壁用五彩裝飾。腹上部有「山川秀氣」字樣,腹中下部飾以房屋、樹木、山水圖案。1985年從寧夏固原縣中河鄉硝口村征集。

二龍戲珠瓷筒

口徑23.5厘米,底徑19.5厘米,高21.5厘米,敞口,圓唇,直腹,假圈足。內外施白釉,外壁用青花裝飾,口沿上飾兩道弦紋,腹部飾雙龍戲珠圖案,下面飾水波紋。1984年從寧夏固原縣什字鄉燈塔村征集。

景泰藍花瓶

口徑5.5厘米,腹徑10.4厘米,足徑4.2厘米,高16厘米,銅質。鑲嵌工藝,卷唇口,細長頸,頸下呈葫蘆狀,圓鼓腹,矮圈足。1999年從寧夏固原地區運輸公司征集。

景泰藍花瓶

口徑2.6厘米,腹徑4.4厘米,足徑2.5厘米,高8.3厘米,銅質。侈口,圓唇,束頸,溜肩,鼓腹,下腹急收,喇叭形足。內施天藍釉,外施霽藍釉,外壁掐絲勾勒出紋飾邊緣,再填以五彩繪出圖案。口沿下飾如意雲頭紋,腹部繪牡丹圖案,底紋為祥雲紋,足上部繪海水波浪圖案。1984年從寧夏固原縣城區征集。

景泰藍花瓶

口徑1.3厘米,腹徑1.8厘米,足徑1.3厘米,高2.2厘米,銅質。敞口,圓唇,短頸,溜肩,鼓腹,圈足。器身飾花草圖案。1988年從寧夏固原縣城區征集。

銅造像

通高10厘米,黃銅質。高發髻,面目圓潤,手持一物,身穿袈裟,結跏趺坐於仰覆蓮瓣須彌座上,左右各立一侍者。1988年從寧夏固原地區運輸公司征集。

鐵鐘

口徑13.5厘米,高17厘米,鐵質。弓形鈕,折肩,斜直腹,喇叭形口。口部為蓮弧造型,肩部開有四圓孔,腹部鑄「乾隆五十七年五月吉日造堂鐘一口」銘文。1985年從寧夏固原縣城區征集。

翡翠耳墜

直徑2.4厘米,厚0.2 厘米。玉墜為半圓形,一對,外緣呈葵形,上部有銀耳鉤,下部各有三個小孔。1984年從寧夏固原縣大灣鄉大灣村征集。

十二生肖壓勝銅錢

長7厘米,寬5厘米,厚0.2厘米,銅質。呈葫蘆形,上部飾三孔,三孔中間鑄一「桂」字。下部圓形圓孔,一面外圈鑄十二生肖,內圈為對應的十二地支文字;另一面外圈鑄八卦圖案,內圈為對應的卦象文字。1984年從寧夏固原縣城區征集。

十二生肖壓勝銅錢(圖1)

長7厘米,寬5厘米,厚0.3厘米,銅質。呈葫蘆形,上部飾三孔,三孔中間鑄一「桂」字。下部圓形圓孔,一面外圈鑄十二生肖,內圈為對應的十二地支文字;另一面外圈鑄八卦圖案,內圈為對應的卦象文字。1984年從寧夏固原縣城區征集。

「長命百歲」壓勝銅錢(圖2)

長7厘米,寬4.8厘米,厚0.2厘米,銅質。呈葫蘆形,上部有三孔,三孔中間鑄一「桂」字。下部圓形圓孔,一面鑄「長命百歲」文字,一面鑄「富貴長久」文字。1984年從寧夏固原縣城區征集。

鹿鶴同春壓勝銅錢

直徑4.2厘米,孔徑1厘米,厚0.1厘米,銅質。圓形圓孔,寬邊,一面鑄鹿、鶴、松圖案,另一面鑄「長命富貴 金玉滿堂」文字,其外鑄魚、如意、方勝等吉祥圖案。1984年從寧夏固原縣城區征集。

十二生肖壓勝銅錢

孔徑1厘米,直徑5厘米,厚0.1厘米,銅質。圓形圓孔,一面外圈鑄十二生肖,內圈為對應的十二地支文字;另一面外圈鑄八卦圖案,內圈為對應的卦象文字。1984年從寧夏固原縣城區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