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明代成化朝瓷器的發展特征及鑒定要點

2024-06-14收藏

成化一朝,存世23年,景德鎮產瓷量極大,這期間出現了不少現象級的陶瓷產品,其中尤以鬥彩首屈一指。除了成化鬥彩,還有青花和單色釉瓷,也十分值得稱道,對後朝,乃至後世均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如成化後的嘉靖、萬歷朝,民間生產的青花,往往書寫「大明成化年制」這樣的款識,來擡高身價。甚至到了清朝康熙、雍正時,仍在仿燒成化朝的鬥彩和青花,這足以說明成化朝瓷器品質的高水準。

明成化鬥彩嬰戲圖杯

成化瓷器的胎骨非常潔白,其胎質的精細水平不僅遠超元代,也超越了永宣時期,器物的胎壁非常輕薄,堪比永樂時的薄胎器物。釉質也比前朝後進步不少,比宣德時更加精細,釉面非常光潤,以前的橘皮紋現象已經非常少見。但是釉色的種類,與永樂、宣德時期相比,有了明顯的減少。這並非是燒造水平的退化,很可能是受成化帝的個人審美趣味影響所致。

明成化鮮紅釉盤

明成化仿哥釉八方高足杯

此時的色釉瓷品種主要有白釉、紅釉,以及仿哥釉。白釉的顏色微微閃黃,釉質十分光潤。黃釉瓷並不多見,較前代的提升並不多,黃中帶綠,說明此時的黃釉瓷仍並未取得巨大成功。

明成化青花麒麟紋盤

真正令世人稱道的,是成化時期的彩瓷。成化彩瓷雖然仍以青花為主,伴有少量的醬彩,而以往就有的釉裏紅,在這時已經極少見到,甚至說消失無蹤。最重要的是,在這一時期,工匠們在青花礬紅彩的基礎上,繼續燒造除了彩瓷品種——鬥彩,這種釉上彩和釉下彩相結合的產品,不僅深受當時市場的喜愛,更是成為成化瓷器的一個代表性品種。

明成化青花纏枝蓮紋葫蘆瓶

成化的青花,從藝術風格上,也可以分為早期成化和典型成化。早期的成化青花無論是胎釉、還是器型、紋飾,與宣德青花都非常相似,以進口青料入器,色澤濃麗,且伴生有黑鐵結晶斑。彩繪筆觸小,層次分明。這類青花的鑒定,需要有年款來輔證,否則非常難以辨別。不過這類青花的數量也非常少。

明成化青花團花紋臥足碗

而典型成化青花與宣德青花的區別就十分明顯了。因為這類青花所用青料以江西產的陂塘青為主,發色淡雅,無結晶斑,這是個非常顯著的區別。再者,這類青花的描繪筆法區別於宣德時的繪畫風格,因此層次感並不及宣德青花強。另外,成化青花的一個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非常少見厚重的大件器物,所謂「成化無大器」,這則鑒定要點不僅對青花而言,也對其他品種的器物有效。

明成化鬥彩團蓮紋高足杯

鬥彩是成化朝首屈一指的瓷器品種。所謂鬥彩,就是釉上彩和釉下彩相結合的一類瓷器。先以釉下彩的形式,勾勒出青花圖案輪廓,再以釉上彩的形式,在青花輪廓中進行填色,常見的有紅、黃、綠、紫等。「鬥彩」這種名稱的確切由來,尚眾說不一。一種觀點認為,是釉上彩和釉下彩爭奇鬥艷,因而得名。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鬥」在江西景德鎮一帶的方言中,有「湊」的意思,所以「鬥彩」即釉上彩和釉下彩湊合在一起的意思。成化鬥彩所用青料為國產料,發色淡雅,釉上彩所用釉料純凈柔和且透明,唯紫色比較鮮艷。

因鬥彩主要是作為宮廷用瓷被燒造出來,因此傳世量並不多,且在明朝當時就已經成為頂級貴重的珍品。

明成化鬥彩折枝花紋淺杯

統觀成化一朝的彩繪瓷器,其紋飾題材十分豐富,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征是,這一時期恢復了元代文人畫派的藝術風格,大多取法於名人繪畫,推崇淡雅之風,畫工精細。常見的紋飾題材有纏枝花卉、松竹梅、葡萄、蕉葉、團花、花蝶、草蟲、花鳥、雲龍、海獸、獅球、山石、人物等等。這些紋飾也都反映了本朝的一些特點,如所繪男童的後腦部份較大,人物紋的衣著常只用一種彩色來表現等。此外,成化鬥彩的填色方式為「平塗法」,而非渲染式填色,所以花紋的各部份的色彩較為一致,而非那種有漸變的暈染感。

明成化鬥彩團花菊蝶紋罐

從器型上看,成化瓷器造型種類並不多,且多是小件器物,這一結論可能與所見的成化傳世器物不多有關。常見的以盤、碗、高足碗、杯、梅瓶、罐、盒、爐等,造型風格格外輕巧。盤類器的圈足較矮,碗類器碗壁下部轉折程度較小,明顯區別於永宣時期,罐類器一般器身矮扁,器蓋平而無鈕,一般罐蓋都是蓋到肩部,不露口際,如典型器物天字罐。

明成化鬥彩三秋杯

從款識上看,成化官窯器的器底均帶有年款,少數民窯器也有,其形式多是六字兩列楷書「大名成化年制」款,外設雙線藍圈,有的小件器物則是加雙線藍色框。個別器物年款形式為六字楷書橫款。

從傳世的成化官窯器來看,成化六字年款似乎由專人書寫,甚至可能出於同一人之手,這一點從筆體上可進行推測。著名陶瓷專家孫瀛洲先生,將成化六字年款的筆法特征進行了總結,形成了一首六句歌訣,即:

「大」字尖圓頭非高。

「成」字撇硬直倒腰。

「化」字人七平微頭。

「製」字衣橫少越刀。

「明」字窄平年應悟。

「年」字三點頭肩腰。

作者 | 澤霖文史

來源 | 公眾號澤霖文史(zeli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