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許仲琳與【封神演義】創作地

2024-07-21收藏

許仲琳與【封神演義】創作地

陸 呈

2024年7月13日中國郵政發行【封神演義(一)】特種郵票。郵票取材於明代長篇小說【封神演義】。

【封神演義】民間俗稱【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國全傳】【武王伐紂外史】【封神傳】等,約成書於隆慶、萬歷年間。【封神演義】全書一百回,寫的是武王伐紂的故事。前三十回著重寫紂王的暴虐,姜子牙歸隱,文王訪賢,得姜子牙之輔佐,武王才完成討伐紂王的大業。後七十回主要寫商、周兩國的戰爭,並且摻雜有宗教的鬥爭,闡教幫助周,截教幫助商,各顯道術,互有殺傷,結果截教失敗,紂王兇而自焚,武王奪取天下,分封列國,姜子牙回國封神,使有功於國的人和鬼各有所歸。

隨著郵票的發行,一個史學界長期討論不休作者的問題,也呈現在集郵者面前。

【封神演義】的作者歷來有多種說法。但目前從最早版本明·舒載陽刊本【封神演義】上「鐘山逸叟許仲琳編輯」及目前出版的【封神演義】版本原刊本現藏日本內閣文庫,卷二題有「鐘山逸叟許仲琳編輯」。故現在出版【封神演義】標註作者是許仲琳(陳仲琳)。

有關許仲琳生平事跡不詳。目前百科詞條:明朝小說家許仲琳,亦作陳仲林(約1560年-約1630年),號鐘山逸叟,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市)人。

歷史上應天府有多處,「詞條」上「應天府」應是朱元璋建國後,將原元集慶路改為南直隸應天府, 又稱京師,下轄上元、江寧、句容、溧陽、溧水、高淳、江浦、六合八縣,府治在江寧。這就是南京古稱「應天府」來歷。「詞條」上說許仲琳應天府人,是「詞條」編撰者從「鐘山逸叟」推測,鐘山即紫金山,位於南京。因此許仲琳到底出生在哪裏,此今是「迷」。

盡管許仲琳生平資料不全,但有關許仲琳創作【封神演義】過程,還是有跡可查。

許仲琳 ,自幼聰明好學,博覽群書,文章嫻熟,又工於書畫,而且悟性極強,能領悟性命、天道之類的深奧的道理。

二十歲時即參加鄉試,自覺學識對題,一口氣寫下了一篇六千字的妙文。文中對科舉考試的弊端進行了揭示,對官府的腐敗也有所抨擊。這篇文章觸及了腐朽官場的本質,考官暗地裏把「許仲琳」這個名字記錄在案:「再有才華,永不錄用!」當時許仲琳還蒙在鼓裏呢。致使其後他屢次鄉試不中,直到四十多歲還是童生一個。

圖:許仲琳

滿腹才華不被重用。許仲琳直到不惑之年都處在苦悶焦慮、郁郁不得誌的仿徨之中,最後決定拋棄儒服,頭頂黃冠雲遊四方。他曾幾次碰到高人異士,學了不少神道秘訣。

但在一次方遊時,許仲琳仗義執言,得罪了惡少張秉寅,被其尋仇,只得四處躲藏。

無處躲藏的許仲琳幾經思索,便到河南獲嘉徐二營投靠姨父徐宗邵,並望求姨父為自己謀一差使。

徐宗邵祖籍丹徒(鎮江),因明洪武年間,先祖徐老二從軍,戰後軍屯落戶於此得名。後因許仲琳【封神演義】出名,徐氏後裔們覺得,讓人直呼始祖徐二營之名,大有對始祖不尊之嫌,商議後遂改村名為「徐營」。現在的徐營已經升鄉為鎮,也是今天獲嘉縣經濟、文化的重鎮之一。

姨母家的小表弟徐培植聰慧敏捷,博覽群書,是個人才,許仲琳便把自己的滿腹學問傳授給了表弟。徐培植在許仲琳手中學到了很多的真學問,後來徐培植中了進士,並出仕做了縣令,這是後話。

一天,當許仲琳來到徐二營大街十字口,恰好碰到村上裏正和幾個人商討著到太行山拉石頭建廟「應風水」的事情。

原來,近幾年徐二營徐氏家族橫事連連,風水大師說,徐營這個「徐」字與「虛」同音,當下正有一股邪祟乘「虛」而來,想克這股邪祟,需用山石建一廟宇,廟敬石磯才行。因村裏沒錢,到太行山拉石頭又費時費工,還想趕快把廟建成,幾個人議論來,議論去,苦苦想不出好辦法,正愁得不行。

許仲琳聽出了門道,便指著路邊的一個石滾說:「就用這個建廟,肯定又快又省錢!」裏正早就聽說過許仲琳很有學識,就仔細討教。見許仲琳言之有理,當下便拜許仲琳為工程總監,負責收購石滾建廟。

當時,中原一帶天災人禍不斷,不少村莊十室九空,有許多閑置的石滾。徐二營建廟要高價收購石滾的告示一出,頓時石滾紛紛運來。許仲琳又假借神仙托夢,曉喻民眾:「凡自願獻石滾者,神仙降福全家,恩澤親朋。」民眾都願意求得神仙庇佑,都自行捐獻了石滾。就這樣,建廟用的石滾收集齊了。

許仲琳根據神道巫術的原理規劃設計了廟殿,將青、紅石滾有序錯開,把各石滾大頭對大頭,小頭對小頭,用白灰砂漿掛口,壘成廟墻,又架上募捐來的木實、梁檁,瓦上青色屋瓦,一座結結實實、青龍白虎撐墻(青石滾為「青龍」,紅石滾為「白虎」)、風格獨具的「石滾廟」廟殿建成了。

廟殿建成後,許仲琳又令人挖坑將石滾豎起略高於地面,修築了廟殿至山門的甬道和石滾山門、石滾院墻;殿內神像基座亦按石滾「左青龍、右白虎」而築。至此,許仲琳建廟工程竣工,只待塑像安神。這時,裏正和族長請縣裏畫工畫了一幅獲嘉本地傳說中的石頭女神——石磯娘娘像,由村人徐印妞塑像。

作為許仲琳,從未聽說過石磯娘娘,甚覺好奇。裏正便告訴他,石磯娘娘是武王伐紂牧野大戰時,流傳在獲嘉地方的一位石頭女神,其墓冢就在獲嘉城城北。

以前沁河發大水,徐二營被淹,接著大雨不停,村裏人又開始鬧病,徐家人尤為嚴重。裏正和徐姓族長到縣裏求助,而獲嘉知縣不在。縣城有人對他倆說:「城北芳冢的石頭神石磯娘娘十分靈驗,你們何不到那裏焚香求個吉利?」裏正和徐姓族長聽後,立即到城北石磯娘娘冢前焚香拜求。還真是靈驗,當天雨就停了;不到兩天,徐二營原來鬧病的人全都十分神奇地好起來了,這石頭神石磯娘娘可是救了徐二營一帶的人。

圖:獲嘉石磯娘娘冢

這次,風水大師讓徐二營人修石頭廟敬的石頭神,也正是這石磯娘娘。這個石滾廟經歷了好多年,人們還陸續在殿堂內增塑了玉皇大帝、關帝聖君、送子奶奶、增福、財神等多位神像,成了全神廟,一直延續到1938年毀於日寇手中。

再說許仲琳,也是命有機緣,聽完此話便對石磯娘娘的來龍去脈產生了巨大興趣。 正當他急著想去考察縣北的「石磯娘娘冢」時,新到任的獲嘉知縣張蘊道微服輕騎來到徐二營巡查民情,被村上裏正發現,引至家中用餐。

獲嘉知縣張蘊道,今山西中陽縣武家莊鎮劉家圪垛村人,嘉靖三十八(1559)年己未科進士,記載雄姿英才,清正勤謹,「嚴明飭吏慈愛子民」著稱。在今中陽城內建有牌坊一座,以表其功績,後人紀念。

席間,裏正特讓許仲琳作陪。張蘊道知縣慧眼識珠,一眼便看出許仲琳不是等閑之輩,談吐間愛上了許仲琳的才華,當即把許仲琳引為知己,帶回縣衙充作幕僚, 並結為金蘭之好,閑暇時研經說史,談書論畫。

一次交談之中,說到獲嘉曾發生大地震,聲如雷震,漏下二鼓復大震,城東同盟山上的武王廟拜殿傾塌,至今還未修復。於是,張知縣便委派許仲琳負責修葺武王廟拜殿。修葺期間,廟中長老提起武王伐紂、牧野大戰、戰前牧誓、戰後封神和獲嘉七十二冢等等之事。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長老所講,正合乎許仲琳的神道秘訣,加上他幾日來登臨同盟,俯瞰牧野,一個宏偉的著述計劃瞬間在腦中形成。翌日,許仲琳將著述的設想告知了張知縣。張知縣尚義崇文,遂使主簿高璣傳信馬號,撥快馬一匹、銀兩若幹交付許仲琳,讓許仲琳在全縣境內及牧野之域調查采風,搜集封神素材。

許仲琳不但對獲嘉的七十二冢仔細調研,刨其根源,還以同盟山為基點向周邊輻射,西至孟津口,東到朝歌城,北上太行山,南下黃河岸,凡與武王伐紂有關的故事、傳說他都一一記下,不厭其煩。

他東行牧野,實地憑吊古戰場,虛擬戰車轔轔、戈戟鏗鏘的慘烈;他多次步行至縣南,只身拜祭文王陵,幻思諸侯八百舉誓同盟的壯闊。此後,在牧野及周邊收集到的各種光怪離陸,形形色色的傳說及故事殘片,開始在許仲琳心中發酵。

圖:同盟山武王廟

他利用所掌握的神道秘訣,將這些故事穿合起來,用超凡脫俗的虛設構思,形成了【封神演義】的創作大綱。思路定準,一順百順,哪咤、楊戩、雷震子、紂王、惡來、狐貍精……一個個或威猛高大,或醜陋猥瑣的人物形象復活了,動起來了。在同盟山武王廟的靜室內,許仲琳下筆如神,一部【封神演義】初稿水到渠成,轉瞬全書殺青。

真是天有不測風雲,萬歷十五年七月,正當許仲琳【封神演義】完稿之時,沁水大決,陸地行舟。次年春旱,大饑,疫死者枕籍,民相食。知縣張蘊道因重災壓身,賑災不力,被河南布政使斥為瀆職,緝入刑獄問罪。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明代是講連坐的,張知縣的入獄竟牽連到了許仲琳的同盟著書。張蘊道的政敵以許仲琳 「喧神道邪毒,揚巫術惑眾」的罪名拘押。好在衛輝知府敬重文人雅士,暗地交代獄卒安排機會使許仲琳逃脫。

遭受這當頭一棒,許仲琳郁郁寡歡,悄悄潛回江南老家,投奔正在 南直隸青浦縣當官的表弟徐培植。

前面說過,許仲琳表弟徐培植經點撥後,那年進京趕考,與同鄉獲嘉南關的賀仲軾同榜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庚戌科 進士,一舉成名。皇榜誥命,徐培植被派赴青浦縣任知縣。

賀仲軾,字養敬,號景瞻,獲嘉人。與其父賀盛瑞是【獲嘉縣誌】記載最早的一對「父子進士」。任鎮江知府時,也是不畏強權,保護忠良,與奸臣魏忠賢對抗。

徐知縣任上三年,公正廉明,執法如山,又精勵圖治,褒賞耕讀,把清浦治理的政通人和、五谷豐登。眾黎民齊聲稱頌,並送「明鏡高懸」萬民匾懸於縣衙大堂。

這一年,徐知縣接到了一樁棘手命案。當地惡少張秉寅看上了鄰村崔巷貌美的少婦崔金定,毒殺了崔的丈夫李彤,並致數人死亡。徐知縣接狀大怒,朗朗乾坤,湛湛青天,豈能容如此狂妄之徒橫行?便立即差人查清了張秉寅的一連串罪行,整成卷宗,連夜細研狀紙,準備翌日升堂嚴判。正在這時,衙役來報:「有故人求見。」徐進士納悶:「我到清浦,離家千裏,這夜半哪來的故人......」遂招手衙役:「放客人進見。」

來人進門,徐知縣擡頭一看,「啊」 了一聲,原來是表兄許仲琳。弟兄二人一邊喝茶,一邊道了別離之情。許仲琳道:「早聞皇榜放誥,表弟至青浦為知縣。表兄此回老家躲難,白天不敢來見表弟,特夜來拜會。」

徐知縣道:「多蒙表兄當年指點教誨,表弟才僥幸得中進士。但不知表兄為何白天不來衙門?」許仲琳先把欲刊印【封神演義】之難,一一和盤托出。接著又說道:「表弟有所不知,此地有一惡霸張秉寅,因襲當年舊恨,聞聽我著書一部,怕我寫有他的惡名,已網羅了一批打手,以捉拿逃犯之名到處找我尋仇,準備毀書、殺人。我此次偷偷來尋表弟,就是想托你一來幫忙刻印書稿,二來庇佑我身。」

「張秉寅?又是他!」徐知縣拍案大怒,「我手頭正有一張他的人命大狀。表兄放心,明天我就將此事了結。你這事不宜再提,自有【大明律】為我們伸張!」

翌日,徐知縣升堂審問張秉寅強搶民女並連傷數條人命一案。張秉寅惹慣了官司,哪把一個小小的七品知縣放在眼裏,耀武揚威地來到了縣衙,沖著徐培植就是一陣大聲嚷嚷。

哪料徐知縣猛拍一下驚堂木,第一句話就是:「哪來的野漢,竟敢胡攪蠻纏、咆哮公堂?來人,把他裝進麻袋裏,治治他的癲狂!」

然後徐知縣當堂用一大晌時間宣讀了張秉寅的一系列殺人越貨、打砸搶燒的罪狀,最後判道:「經查,罪犯張秉寅目無國法,橫行鄉裏,打砸搶燒,連傷多條人命,十惡不赦,罪在當斬。先打他40棍殺威棒,打入死囚牢,秋後斬決。」

惡棍遭懲,人心大快。隔著麻袋也看不清哪輕哪重,一衙役一悶棍下來打在了致命處,張秉寅當場斃命。

徐知縣見誤殺了張秉寅,深知他是權富之子,禍事不小,然後封冠掛印於縣衙大堂之上,辭官隱居去找賀仲軾一幫文人,張羅刊印【封神演義】去了。

圖:戲劇【三上轎】劇照

有關這段故事後來被改編為豫劇傳統劇目【三上轎】,先後被越劇、評劇、秦腔、黃梅戲、廬劇、河北梆子、晉劇、蒲劇、川劇、平調、淮海戲、懷調、泗洲戲、淮劇等其它劇種移植了此劇。 戲劇中惡少張秉仁、李通、妻子崔氏,原型就是張秉寅、李彤 、崔金定。戲劇中惡少父親為當時的宰相張居正。

由於與本篇主體內容無關,不作贅敘。

盡管徐培植答應許仲琳出書,但許仲琳回想起文字獄傷害了多少文人前賢,他不由得神惶驚怵,心虛膽顫。一番交談後,徐培植建議許仲琳將【封神演義】中的「姜太公牧野祭冢封神七十二」,刪改為「姜太公攜【封神榜】至西岐,斬將封神三百六十五」。

此改雖有點牛頭不對馬嘴,但避開了許仲琳在獲嘉著書「犯官」之嫌,也掩蓋了許仲琳的「逃犯」之名。

再說,張秉寅死去雖滅了心頭之患,但他深知張秉寅結交的惡勢力未除,總覺得自己頭上懸著一把刀。就更加擔心他的【封神演義】書會招來禍患,終日裏懷揣巨著內心惶惶然。

最後許仲琳決定交代表弟一定設法找人把【封神演義】刊出,自己便隱姓埋名,遠走他鄉。

徐培植牢記表哥囑托,親自聯絡了獲嘉家鄉的同榜進士賀仲軾等一些有識之士,幫忙出書。賀仲軾聞此書主要取材於自己家鄉的古冢傳說及整個武王伐紂之事,立即表示鼎力支持。

為避免引起意外事端,幾人商議,定下了「三不明原則」,即:不明註刊印年代,不明註作者真實姓名,不明寫前言、後記。書稿交付刻印人時,刻印人嚴遵三原則,特將作者署名印為陳仲琳。

【封神演義】在萬歷年間終於刻印發行了。一進入市場,立馬獲得了讀者的認可,人們爭相傳閱,印了一版又一版,一時間洛陽紙貴。不僅在國內,【封神演義】的轉譯本在日本、琉球、高句麗、安南、暹羅等地也十分流行。在以後的版本中,有知情的刻印人幹脆把作者署名為許仲琳。

所以,以後出版的【封神演義】有的署名陳仲琳,有的署名許仲琳,這其實都是一個人。

透過以上我的整理, 【封神演義】的真正創作地在哪裏,大家也就明白。任何一個作者素材來源,離不開他所處的生活環境。總之,【封神演義】是圍繞武王伐紂展開,後才有了牧野大戰;因為牧野大戰,才有了獲嘉的同盟山;因為有了同盟山,才有了獲嘉的七十二冢、才有了姜子牙封神。因為有了七十二冢和姜子牙封神的傳說,許仲琳才寫出了【封神演義】。

為什麽許仲琳生平資料(主要史書記載)少,因為【封神演義】脫稿後,他就隱姓埋名,當然也就留給後人資料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