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漫話鑄有青海地名的白銀貨幣

2024-09-06收藏

□王世勇

貨幣從歷史中走來,凝聚著古人的智慧與情感,它們是衡量社會經濟執行水平的重要標誌、承載歷史經濟資訊的厚多載體。

作為貨幣的青海銀錠是悠悠河湟饋贈給我們的一份珍稀禮物。一件件歷經滄桑的老青海銀子,展現著河湟前人的市井煙火,為我們開啟了一扇了解河湟歷史的窗戶。

與錢有關的詞匯

「貫穿」「大滿貫」「銀行」「鈔票」,以及錢的單位「塊」「元」……你知道,這些詞匯都是怎麽來的嗎?它們與貨幣的發展歷史有什麽關聯?

歷史上老青海的錢,多指方孔銅錢或銀錢。銅錢又稱「銅制錢」,青海人稱其為「麻錢」。麻錢單位稱「吊」或「貫」。「貫」即穿錢的繩索,錢上的方孔稱「穿」。把一千枚一文的方孔小銅錢「貫穿」,組合起來就是一「貫」,稱「滿貫」,又稱「一串」或「一吊」,重量大約在3公斤多。當年人們出遠門,帶上5吊銅錢,有15公斤多,如果將五吊錢兌換成等值的3兩多銀子,輕便了不少,路途上就方便多了。

滾滾紅塵,蕓蕓眾生,千百年來,銀子是財富的象征。在民間年畫中,童子捧元寶或天官送元寶、招財進寶類的圖畫比比皆是。

將白銀澆鑄成錠,錠面上每每有如水波狀的細絲紋路,因此銀子也稱「紋銀」。在清代,鑄成五十兩重的紋銀稱「大銀錠」,又稱「大元寶」,大多鑄成馬蹄形。十兩以下小錠或小元寶造型多樣。錠面鑄有銘文——地名代表銀錠的鑄造地,人名往往是銀號掌櫃或鑄造者姓名,方便社會對銀錠質素(含銀量)的監督。單枚一兩重的稱「碎銀子」,又稱「銀稞子」或「福珠」。

清中後期到民國前期是中國用銀的高峰時期。州、府、街、市設有銀號、銀樓、銀莊、官銀爐、官銀錢局等。人們習慣上把專門經營銀錢的行業統稱為「銀行」。

鹹豐年間因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嚴重財政危機,清政府國庫銀子即將告罄。於是大批次發行兩種紙幣,一種是「大清寶鈔」,寶鈔(銅錢)單位為百文、千文。另一種為「戶部官票」,官票(銀錢)單位為兩。從此,人們便把「寶鈔」和「官票」合稱為「鈔票」。

清末新型白銀貨幣銀元開始陸續在國內市面上大量流通。從漂洋過海而來的大洋、銀洋、鷹洋到國內機制的龍洋。再到後來民國年間發行的鑄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幣「袁大頭」等。一時間,白銀貨幣呈現出五彩繽紛的世界。銀元雖然式樣圖案繁多,但重量一律為七錢二分(老秤0.72兩,約26至27克)。含銀量(>90%)一致,於是誕生了一個新的貨幣單位「元」,人們把一塊銀元的錢稱為一塊錢、一元錢。後來居上的銀元,逐漸成為白銀貨幣中的新寵,更受當時青海人的喜愛。

「從清末到民國十五年,西寧商業市場流行的主要貨幣是銅制錢、銅元和銀子。1916年(民國5年)西寧市面開始流通銀元。但所占比例不大。到1928年,商業結算逐漸開始使用銀元,而商品銷售仍以白銀記價。」(韓應選,【西寧商業史略】)。1929年1月1日青海建省後,銀元逐漸取代了銀錠在白銀貨幣中的主導地位。1933年民國政府「廢兩改元」(禁止以「兩」為單位的元寶、銀錠流通,改用銀元和紙幣),但在青海民間,銀錠實際流通到1949年。

本文所謂老青海的銀子,主要指清代至民國初年鑄有青海地名的銀元寶,以及民國年間在青海流通的銀元和藏銀幣。經一件件老青海的銀子牽線搭橋,我們可以穿越時空,與河湟的先人們來一場邂逅。

絕無僅有的「西寧通寶」銀幣

據【中國錢幣】2014年第1期刊文介紹,2007年9月甘肅省隴西縣建築工地發現一破損的窖藏陶罐,內有大量銀幣和少量金銀器。其中有兩枚正面有蒙哥可汗徽記、回鶻蒙文,背面有「西寧通寶」四字的打制銀幣。幣重2.55克,直徑21mm。近期民間也發現一枚「西寧通寶」銀幣。以上3枚「西寧通寶」都有流通磨損痕跡。【中國錢幣】刊文作者認為,「雖然此幣正背面似乎風格迥異,幣文中的‘西寧’並非國號或年號,但兩者所指實為同一地名西寧州。」據宋史、元史記載,北宋崇寧三年即1104年5月,宋軍攻占鄯州,將鄯州更名為西寧州。1227年蒙古人占領西寧,仍設西寧州,並隸屬甘肅行中書省。該幣「一面反映的是蒙古遊牧社會的傳統,另一面則是中華高度發達的定居文明」。該文作者還認為,此銀幣「更大可能是由西寧州鑄造發行。幣文可解讀為西寧州法定通用貨幣。這在中國古錢史上未見先例。」

中國從唐初廢五銖錢,鑄「通寶」錢,以皇帝的年號加「通寶」命名的錢延續到清末。「西寧通寶」以地名加「通寶」形式,在中國通寶錢的流通史上可謂空前絕後。泱泱華夏,唯有西寧曾經享受過如此殊榮。西寧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和唐番古道的重要節點城市,「西寧通寶」銀錢見證了這座古城在悠悠歲月中曾經的輝煌,是這座古老城市留給我們的最早標有西寧字樣的珍稀文物。

青海銀錠的多種樣貌

在全國遺存的眾多銀錠中,青海銀子無疑是極為稀少的。本文將介紹近三十多年來在媒體上刊載和青海錢幣學會收藏的二十余件有青海地名的銀子。

8件西寧府小銀錠。1724年清朝政府改西寧衛為西寧府,下設西寧、碾伯(樂都)二縣。據靳育德【老西寧】介紹,西寧府衙在今文化街。本文共介紹八件西寧府小銀錠:1件「乾隆五十年三月西寧府匠董自孝」五兩方寶,和2件西寧府王振鏞四兩圓錠,還有5件西寧府王振鏞、董鵬九、董義正花生錠。其中「乾隆五十年」方形錠,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青海銀錠,是乾隆年間西寧府的銀匠董自孝鑄造的。8件銀錠是清代西寧府在一百八十多年間留存的貨幣,對研究清代西寧及海東地區貨幣金融史具有較高的價值。

「光緒十年湟源縣方平」大元寶。該元寶在2008年中國嘉德秋拍中閃亮登場,重1674克,由於錠面文字不夠清晰,成交價僅33600元。據史料記載:光緒年間青海湟源商賈輻輳,錢莊林立。年貿易額達三四百萬兩白銀,並有「環海商都」之稱。遙想當年丹噶爾古城必定鑄造了許多大銀錠,但相距一個多世紀後的我們,僅見到這一件湟源銀錠,可謂不幸中的萬幸。

民和「塔城民國乙醜光華銀爐」大元寶。見【中國歷代貨幣大系8】。作者認為「塔城」是現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塔城鄉,該鄉東南與甘肅永靖縣相連,因有塔和城等古跡而得名。自漢唐以來,從內地經甘肅進入唐番古道青海段和絲綢南路,多經位於塔城鄉東南的黃河炳靈渡(風林渡)、塔城鄉西的官亭渡(臨津渡),再經古鄯鎮進入河湟腹地。塔城大元寶見證了黃河古津渡、千年絲路之繁華。

「碾伯董義正」二兩花生錠。碾伯在青海建省後更名為樂都縣,位於甘青之間的主要通道上,是我省政治經濟文化底蘊十分豐厚的地區。據【樂都縣誌】記載,清末以來,樂都碾伯城關、高廟鎮都建有成片的商業鋪面。碾伯銀錠的出現證明當地銀號的存在及商業的繁榮。

撲朔迷離的「寧郡」銀。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陸續發現三件「寧郡」地名的大元寶。1993年,湯國彥的【中國歷史銀錠】一書中首次記錄了「甘肅宣統年月 寧郡三義」字樣的五十兩元寶。2013年,文四立著【中國銀錠圖錄】記錄了第二件「宣統年月 寧郡三義」元寶,2016年,張光華的【隴泉集粹】記錄了第三件「宣統年月 寧郡三義」元寶。三件寧郡大元寶最大的區別是重量不同,銘文位置不同。寧郡元寶雖然陸續出現,但書中均未搞清楚「寧郡」是如今什麽地方。【中國歷史銀錠】中的清代銀子是按省出示圖錄,雖設有青海省一欄,「寧郡」銀錠卻放在甘肅省,顯然該書並不清楚「寧郡」代表哪裏。張光華先生在【隴泉集粹】中說「寧郡即甘肅省寧縣」。直到2023年,於廷明的【中國甘寧青金銀錠】出版,收集了七件寧郡銀錠,包括之前三件大元寶和另外四件小元寶。據於廷明先生考證,「明弘治初年,專設撫治西寧兵備道官員一名駐西寧,為寧郡大員。寧郡應為西寧郡。這件銀錠應是清代宣統年間西寧三義銀號或商號鑄造的用於籌措軍餉的官方銀錠。」我們在【西寧府續誌】中看到「郡之有誌,所以記事也。」「寧郡新誌,系前西寧道楊應琚所撰。」書中多處把西寧簡稱為「郡」或「寧郡」「湟郡」等。由此可見,「寧郡」無疑就是當時西寧府的簡稱。從1993年「寧郡」銀錠出現,到2023年搞清「寧郡」身份,學者們用了三十年方真相大白,實屬不易。

寧郡——西寧別稱,從明清至民國初期沿用數百年,它和西寧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其它名稱一起彰顯著西寧歷史文化的厚重。

花生錠與「連鎖店」

花生錠是甘青獨有的品種,因造型似花生,被戲稱為「花生錠」。重量老秤大多在2兩左右(60克至80克),含銀量純度高達98%,深受藏家喜愛。在有青海地名的花生錠中,目前已知「西寧府 董鵬九」存世約5至7件外,像「西寧府 王振鏞」「西寧府 董義正」「碾伯 董義正」「西寧縣 路宗義」花生錠均為僅見的孤品。現普通品相花生錠市場價一枚在4萬元到6萬元之間,比3兩到5兩重的甘陜圓錠高出10倍以上。2021年杭州宜和拍賣公司秋拍的一件「涼州府 王翔鳳」二兩花生錠,成交價更高達17萬元人民幣。

筆者在眾多的甘青銀錠圖錄資料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除「西寧府 王振鏞」外,還有「涼州(武威)府 王振鏞」「莊浪 王振鏞」「伏羌(甘谷)縣 王振鏞」等;除「西寧府 董義正」外,還有「碾伯 董義正」「清水 董義正」「階州(隴南) 董義正」等。以上銀錠地名各異,人名相同。這是甘青銀錠獨有的現象。不得不讓人猜想,這是銀號的大掌櫃王振鏞、董義正各自開了多個銀號的連鎖店。如今時髦的連鎖店或許在清代已有先例。還有一種可能是不同地區的縣衙官府委托同一個人鑄造了銀錠。筆者請教了【中國甘寧青金銀錠】的作者於廷明先生,他說就這種現象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均無記載。他認為當年甘肅有幾家資金雄厚、信譽好的大銀號,可能還有政府頒發的營業執照,並開了分號。

西寧官銀爐

甘肅官銀錢局是清末甘肅地方政府設立的官辦金融機構。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在蘭州成立。光緒三十四年(1908),甘肅官銀錢局撥資本銀2萬兩、錢票15000串,設立西寧官銀錢分局(又稱「西寧官銀爐」)(見【甘肅全省財政說明書】初編【幣】)。並行行「一兩」「二兩」銀票,在青海東部流通。因票面上有龍的圖案,青海人稱其為「龍票」。西寧官銀錢分局成立後因辛亥革命停了一段時間。在民國四年(1915年)至民國八年(1919年)又重新營運,營運期間鑄造了銀錠。

西寧官方所鑄銀錠目前僅見到兩件。一件銘文「西寧官銀爐記」、重234.7克的小圓銀錠(見【中國歷史銀錠】)。另一件「西寧官爐雷川」四兩錠(138克)(見張光華【隴泉集粹】)。張光華先生認為「此錠應為政府鑄錠局鑄,極罕見。」官鑄銀錠和西寧官銀爐牌匾共同印證了西寧官銀錢分局開辦的歷史,極具史料價值和收藏價值。

西寧知府的養廉銀

2018年中國嘉德春拍出現一封清代西寧府印花銀封,帶書信。這是一份罕見的清代養廉銀實物資料,極為珍貴。物品原是一件裝有白銀的包裹,外包封有「甘肅省××……」等字跡的官印,並印有「西寧府慶印花銀封 白銀××兩」。該物品是甘肅省府在西寧府府慶時給西寧府發的薪俸銀封包,並附有一封記載了所扣減銀兩的書信清單。

清代的知府官居四品,知府本人的薪水大體由薪俸、養廉銀(獎金)和灰色收入三部份組成。據張惠信【中國銀錠】等資料記載,清朝知府的年收入俸銀大約在105兩上下,俸米52石約合2萬多元人民幣。在清後期,一兩銀子按糧食折價,約合人民幣200元。因此清代西寧知府年薪俸105兩銀子外加俸米52石,約合如今人民幣4萬多元。知府俸銀加俸米收入按說不少,但他還要負擔府裏的皂隸、門子、轎夫、鋪兵、禁卒等一幹人(每人年薪約6兩銀子上下)的薪水,還要負擔出門的車馬費、迎來送往的招待費和家裏傭人的開銷等等,所以薪俸並不夠用。

張惠信在【中國銀錠】一書中考證,清代文武官吏薪俸按季平均發放。而本文的這封書信清單正好見證了西寧知府的養廉銀為304兩。由此可知其年收入養廉銀1216兩。書信中的「俸工等銀」應包括知府和下級官吏的季度薪俸。知府真正的大頭收入當屬灰色收入。「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說的就是其灰色收入。養廉銀本意是清廷為制止官場腐敗而高薪養廉,但大清官府的腐敗早已病入膏肓,很多知府到任後最關心的反而莫過於該府全年的陋規習俗收入。

清代的幾個「西寧縣」

近十年陸續發現幾件清代的銀子上鑄有「西寧」的銘文,引起銀錠研究者和收藏者的關註。銀錠上有「西寧」字樣並非一定是青海西寧鑄造的。2013年6月,北京翰海拍賣公司四季拍賣會上,一件五十兩大元寶閃亮登場,錠面銘文為「光緒年月 西寧縣 德隆馨」。銀錠重1877克,包漿和品相成色均完美。成交價為17萬元。1724年(雍正二年),清廷將西寧衛改為西寧府,下設西寧縣,西寧縣署在今人民街。1946年因西寧建市,西寧縣改湟中縣,縣署搬至魯沙爾鎮。兩百余年間,青海西寧縣一直存在。而現河北省的陽原縣在清代時也稱為西寧縣,廣東省的郁南縣在明清時稱為西寧縣。民國初年,這兩個西寧縣因和青海的西寧重名而改名。一種觀點認為,這件西寧縣元寶應定為青海的西寧元寶;另一種觀點認為,這件西寧元寶和目前存世的河北蔚縣元寶形狀相似,而清代河北西寧縣的臨縣是河北蔚縣,應定為河北元寶。

兩件「西寧」拾兩元寶。一件為「西寧 乾隆四十七年市十月長義」385克(見李曉平【銀的歷程】),另一件「西寧 嘉慶三年十月 榮茂記」369克,見杭州宜和2020年春拍。這兩件西寧銀錠因其造型完全和清代廣東拾兩砝碼錠一致,故錢幣界一致認定為清代廣東的西寧縣銀錠。

還有一件「西寧縣 路宗義」花生錠(見【中國歷代貨幣大系8 】)。因和甘青花生錠形狀一致,無疑為青海的西寧縣銀錠。

老青海的銀元與物價

青海史料中的物價,在清末民初多以銀子重量標註。民國中後期以元為單位標註。在20世紀30年代,西寧、海東各縣銀元購買力:湖南獲茶一包3元(如用銀子購買需2兩1錢6分,即3個銀元的重量),紅糖一斤3角,菜籽油一斤2角5分,燒酒一斤3角3分。豬、牛、羊市場平均價為豬一頭8元、牛一頭15元、羊一只2元。見(馬安君【民國時期青海民間商貿研究】)。

民國後期物價飛漲,法幣(法定貨幣)如廢紙。1949年4月17日,總計值銀元兩元的86大箱中央銀行紙幣,裝了兩大卡車運到西寧南山寺山坡被燒毀(見【青海歷史紀要】)。而此時銀元購買力依然堅挺,在塔爾寺一元錢可購買半只羊、1石青稞或5斤酥油。(韓應選【西寧商業史略】)

清末民初,青海牧區的商貿主要是以大寺院為中心,定期番商會集,形式是以貨易貨。民國中後期,鑄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幣「袁大頭」和四川鑄的帶有光緒頭像的銀元川洋(藏語稱「川卡」)以及西藏發行的銀元、銀票在涉藏地區流通。當時西寧與牧區之間貨物靠牲口馱運,在環青海湖地區一元錢只能買青稞1升,西寧3元一包的茯茶運到果洛可以賣6元。許多內地商品果洛價比西寧價翻一番。(韓應選【西寧商業史略】)。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西寧和塔爾寺的收藏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藏銀元、藏銀票,說明清末民初青海牧區白銀貨幣交易的頻繁。

在馬家官僚資本與民爭利的年代,人們的生活極端貧困。1936年元月,著名記者範長江從西寧出發經大通、門源去張掖。他在【中國的西北角】一書中記載:「最為可憐的是這般煤車夫,每星期來往於西寧大通間一次,一車煤需本三元,西寧市價一車只能賣四元多,除了捐稅與人馬消費外,當然難尋相當的剩余。」

1949年至1952年,青海省政府分別在現西寧市和海東市逐步完成統一幣值,第一套人民幣全部推廣使用。1950年,人民幣兩元兌銀元一元,從1952年年底開始,人民幣兌銀元已變為1比1。1958年,青海牧區銀元和藏銀幣最終結束市場。

【青海日報】(2024年09月06日 第10版:社會)

聲明:以上內容除註明來源稿件外,均為青海日報原創稿件,未經書面特許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