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古玉學步(215):玉看皮有真諦在 細察工上自然態

2024-04-06收藏

——古玉鑒定「玉看皮」之真諦簡釋

鑒古行內有句俗語,就是「瓷看底、玉看皮」。

什麽是「玉看皮」?如何看玉皮?舊時到民間尋古探寶有個專門行業,俗稱「鏟地皮」。這個行業的人,大多暗藏絕活就是遠瞟一眼識真仿,就是望氣——看皮而斷,【五月槐花香】、【人生幾度秋涼】裏的那些過眼識寶的橋段都來自於現實生活的經歷提煉。這個行業一直延續到2000年以前,之後由於仿古產業的迅猛崛起而徹底終結——因為假仿泛濫幾無地皮可鏟了。

玉看皮,就是專門看玉皮是否具備完整的自然沁入與自然包漿?凡完全具備者則見真定古、凡不具備或者不完全者則見仿斷膺。這就需要堅實的眼學功夫基礎了。

看皮就是望氣,如果說辨別料、工、型、紋是「器之辨」的話,則鑒識沁入、包漿(望氣)就上升為「道之用」了。這個高深莫測的「望氣」功夫,其真諦就是辨別玉器所承載的社會內容(料、工、型、紋)與自然內容(沁入、包漿)兩者之間的關系:凡沁在工後的,為工上自然態,見真必古;凡工在沁上的,為自然態後工,定仿無疑。

而判斷沁、工之間的關系,則是「玉看皮」的真正功夫所在了——因為與時俱進的仿工已然了得,特別是用自然的風化蝕料仿古,即非一般的眼見所能識破了。有些幾可亂真的仿工往往初觀無懈可擊、功夫細察方得見瞥見端倪。

(一)工、沁(蝕)並存為真古

沁在工後,或者工不破沁,是為工、沁並存,是真古特征,定古無疑。

淺沁與工、蝕的關系,比較費眼力;重沁與工的關系,則比較容易辨識。一般重沁必然伴生蝕斑,蝕斑是判別工制的最佳參照點:如果工循工跡、蝕呈蝕勢,兩者並列(存)不悖,是為「肉塌架勢在,形縮殘峰存」(參見【古玉學步(203):肉塌架勢在形縮殘峰存】 ),則為真古無疑。

塌縮處,工雖斷斷續續但仍遺工痕點點、蝕雖成斑但仍見峰平器面,滄桑畢現不失人文(工)痕跡,是為到代真古風貌,這件戰國玉牌飾即是如此(圖1,參見【古玉識趣(41):只瞟一眼即識真勿需苦思費心神】 )。

圖1-1

圖1-2

圖1-3

(二)工避蝕斑為蝕料仿古

利用風化蝕料仿古,自然蝕斑是極其高妙的仿點,但也有無法逾越的破綻:就是工痕難避蝕斑。所以,即使工痕向蝕斑無限接近,但為了不使蝕斑因工制力度造成人為破壞而露陷,都會發生工痕避開蝕斑的現象,細致觀察即會端倪盡顯。

如一型、紋逼真的良渚器,細部觀察不難發現工避蝕的仿工痕跡(圖2,參見【古玉學步(188):管中窺豹辨良渚層層識仿真功夫】 )。

圖2-1

圖2-2

圖2-3

(三)工蓋蝕斑為蝕料仿古

仿技更高的,直接巧用風化蝕料的原平面作為器物的一面,但為了使原料面到工制面的過渡除去突兀、顯得自然,則不得不在原料面上加上一些打磨砂痕,以求效果逼真難以辨仿;也正是由於蝕(斑)上做工(打磨砂),露出仿古破綻。

蝕上砂並非都能所見皆明,辨識有一定難度,必須深刻理解其原理方得解悟:

自然蝕見真的前提條件是:沁(蝕)在工後。

沁(蝕)在工(砂)後的,砂痕表現為:因蝕斑的起伏而形成斷斷續續,但雖然斷續卻仍然保持一個剛性直射線的趨勢、氣勢,是為真古砂痕留存。

而工(砂)在沁(蝕)上的,則砂痕表現為:隨蝕斑起起伏伏的柔性砂痕,甚至蝕底見砂,遇裂成蹦口,是為仿古制工。

這樣的沁(蝕)上工(砂),是需要精確的解悟和反復的觀摩實踐方得深得其壺奧的(圖3,參見【古玉拾粹(32):依靠名頭定仿真風蝕一斑打眼睛】 )。

圖3-1

圖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