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一種風流四種香——「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畫意新賞

2024-04-17收藏

來源:光明日報

湖北省博物館藏「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資料圖片

「王羲之愛蘭」圖 資料圖片

「周敦頤愛蓮」圖 資料圖片

「陶淵明愛菊」圖 資料圖片

「林逋愛梅鶴」圖 資料圖片

武漢博物館藏「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資料圖片

「王羲之愛蘭」圖 資料圖片

「周敦頤愛蓮」圖 資料圖片

「陶淵明愛菊」圖 資料圖片

「林逋愛梅鶴」圖 資料圖片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屬釉下彩瓷,是在已定型的白瓷素胎上用鈷料繪制圖案,罩透明釉後,入窯經1300℃高溫一次燒制而成的瓷器。青花瓷始於唐代,成熟於元代,極盛於明清,至今仍盛燒不衰。從元代起,它就遠銷海外,成為外銷瓷中的重要產品。現在人們所熟知的「青花」一詞,出自明初曾經以通事身份三次跟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他在到訪二十國後,將所見所聞寫成【瀛涯勝覽】一書,其中記載「(爪哇)國人最喜中國青花瓷器」。青花瓷後來逐漸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樣式。

元青花瓷的創燒成功是傳統制瓷業由素瓷向彩瓷發展的重要裏程碑。其中,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更因其罕見的題材和精美的工藝成為稀世珍寶。在湖北省博物館和武漢博物館均藏有一件這樣的藝術珍品。湖北省博物館所藏梅瓶,2006年出土於湖北省鐘祥市郢靖王墓;武漢博物館所藏梅瓶,系原武漢市文物商店在民間征集所得。元青花瓷出土和傳世文物數量極少,帶有人物故事圖案的更是屈指可數,而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罕見地在四個海棠形開光內,繪有被稱為「四愛圖」的四幅人物故事畫,不僅反映了元代景德鎮陶瓷工匠爐火純青的造物技藝,且彰顯出中國傳統文人雅士的審美旨趣,明顯有別於西亞風格青花瓷圖案的藝術樣式與文化內涵。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以「四愛」典故入畫,源自元中後期傅習、孫存吾選編的元詩集【皇元風雅】後集卷四【四愛題詠】,這是一卷收錄了當時文壇十九位文人名士吟詠文人葉成甫居所「四愛堂」的詩文總集。虞集為「元詩四大家」之首,又是「儒林四傑」的核心人物,他在專為【四愛題詠】所作的序言中說:「所謂四愛者,陶淵明愛菊,周茂叔愛蓮,又附益以林逋仙之梅,黃魯直之蘭者也,並植此物於庭戶之間,而尚友四君子。」在【四愛題詠】中,還有「屈原愛蘭」之說。或許,因1995年由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陶瓷卷】最早將此開光定名為「王羲之愛蘭」,如今梅瓶上的四幅人物故事畫便以「王羲之愛蘭」「周敦頤愛蓮」「陶淵明愛菊」「林逋愛梅鶴」定名,約定俗成延續下來。

在中國傳統美學中,自屈原的【離騷】開始,古人常以花草嘉木比附君子之德。作為較早形成的審美象征符號,梅、蘭、蓮、菊儲天地之清氣,「世之稱是四物,而是四賢也」,其基礎正是比德為美。「王羲之愛蘭」「周敦頤愛蓮」「陶淵明愛菊」「林逋愛梅鶴」,實為「愛菊隱逸情,愛蓮清潔誌,愛梅違世俗,愛蘭絕世累」。愛的本因,在虞集看來是「夫愛出於仁者也」。君子,便是「仁」的人格化身,代表一種崇德向善的理想人格。梅、蘭、蓮、菊因其內在的特質,不僅與古代高士的君子人格聯結起來,而且與唱和【四愛題詠】的元代文士「悠悠似相契」。對「四愛」的推崇,正是對君子人格的弘揚。

「古來畫師非俗士,妙想實與詩同出。」自北宋以來,「詩畫一律」的藝術觀影響深遠。元青花四愛圖梅瓶中的「四愛圖」,形象地表現出【四愛題詠】的詩文意象,是其美妙的回響。兩件梅瓶器體厚重,造型秀美,青花色澤艷麗,裝飾圖案相似度較高。瓶身肩部的鳳穿牡丹紋和下部的仰覆蓮紋以及祥雲紋,用筆純熟,婉轉有致。器腹的「四愛圖」,人物布局一致,細節稍有差異,可見陶瓷畫工應該有本可依。

追本溯源,事實上「四愛圖」中的人物形象很早便已獨立進入畫史。【宣和畫譜】是北宋時期由官方主持編撰宮廷所藏繪畫作品的官修文獻,其中就記載了禦府藏有初唐畫家閻立德的【右軍點翰圖】、閻立本的【王右軍真圖】,盛唐畫家鄭虔的【陶潛像】,並評價鄭虔「畫陶潛風氣高逸,前所未見。」這些作品反映了後人對魏晉風流的仰慕與想象。宋代人物畫名家叠出,北宋畫家李公麟對「陶淵明」題材情有獨鐘,曾畫過【陶靖節醉休圖】【歸去來兮圖】【白蓮社圖】等作品,在宋代時就已聲名遠播。自南宋起,馬和之、馬逵、馬遠、馬麟等畫家創作了數量眾多的以「林逋與梅鶴」為主題的作品,如【和靖觀梅圖】【放鶴圖】【林和靖戴雪觀梅圖】等為畫譜所著錄。宋末元初,畫家錢選以「林逋與梅鶴」為主題創作的作品據傳有近十件之多。宋代理學家周敦頤的【愛蓮說】家喻戶曉,學者李才棟據地方誌、李勇先據【輿地紀勝】考證,南宋時,在濂溪祠以及各地的濂溪書院,繪有周敦頤像供四時奉祀的遺跡不可勝數。進入元代,詩書畫大家趙孟頫在簡率中求古意,一生創作過多種與陶淵明相關的畫作。虞集在【跋子昂所畫陶淵明像】中贊許他「知乎淵明者既深且遠,而筆力又足以達其精蘊。是以使人見之,可敬可慕,可感可嘆,而不忍忘若此」。元代其他畫家描繪這些高士題材的畫作也極其豐富多見。以「不求形似」為特點,高逸品格成為畫家們追求的目標,與之關聯的圖式已完成經典化,開始成為更具象征意味的文化符號。隨著元代畫院制度被取消,一部份文人畫家轉而進入手工業,或為將作院所屬畫局、浮梁瓷局設計陶瓷粉本畫樣,或直接參與窯場繪坯,這些充滿詩意的文化圖式迅速被元青花陶瓷繪畫轉化接受。

有趣的是,元代景德鎮畫工們即使有本可依,也並不會完全被畫本「格套」所束縛,往往會率性地進行一些別出心裁的改造。對比可見,兩件梅瓶上「四愛圖」的細微差異大約有十余處。如湖北省博物館所藏梅瓶的王羲之袒胸露肩,較為符合魏晉名士的放達形象,而武漢博物館所藏梅瓶的王羲之則衣冠端正,更似中國傳統文士的儒雅形象。在陶瓷畫工的闡釋下,「四愛圖」中的人物形神兼備,中鋒勾勒出的線條單純靈動,側鋒隨意點染形成的青花韻致,令人感受到中國畫「墨分五色」的盎然古意。這種將中國傳統繪畫語匯意象運用於青花瓷繪坯的特有技藝,正是青花瓷獨具中國風格的體現。行家們常言,元青花瓷最為精彩之處,就是它的繪畫藝術。

「百年心賞千年意,一種風流四種香。」這是元代詩壇大家揭傒斯對「四愛」的詠贊詩句,如今用來表達欣賞元青花「四愛圖」詩情畫意時的感受恰如其分。以文飾器,器以載道。元青花「四愛圖」所彰顯的中華民族對君子人格的深層精神追求,如尚德崇仁、誌潔行廉、達觀超脫等內涵,不僅在過去為古人所崇尚,在今天,同樣為世人所頌揚。千載寂寥,披圖可鑒。對今天的觀者來說,「四愛圖」即是完美的媒介,透過觀畫,人們或特許以體會到此中之真意,這也正是其價值之所在。

(作者:蘭淩,系四川師範大學服裝與設計藝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