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銅陵收藏 | 兩方刻銅墨盒簡析

2024-10-25收藏

筆者早年在銅陵收了兩方銅墨盒,如圖。此兩方銅墨盒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銅陵東部老銅礦所在地,紅旗新村平房拆遷改造時在一居民家中收得,據賣者稱,此墨盒是其父輩當年所用。

該兩方銅墨盒從器物留下的字上來看一方是「生產建國」,背面光素。另一方正面刻有寶塔,樓房等圖案,上方有建設二字,背面鐫刻有開封彭勝祥字款。

經查:開封彭勝祥刻銅墨盒的年代是民國期間至新中國成立前後,距今已有70余年的歷史,這兩方墨盒它不僅具備實用價值,還能激勵人們認真學習書法,好好學習,因此被視為一種傳家寶。

這兩方刻銅墨盒一方直徑: 直徑: 6 厘米、厚度: 1.2 厘米 , 重 48 克 ( 圖 1); 另一方直徑: 6 厘米、厚度: 1.7 厘米、重量 68 克 ( 圖 2), 字跡圖案刻工清析 , 品相完好無失真 , 其盒內均無硯石。

從這兩方刻銅墨盒的圖案上來看,類似反映我們銅陵當時銅工業基地的生產狀況。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開發銅礦資源被列入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銅工業伴隨著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步伐,進入了創基立業時期,生產建設基地經過改造擴建效率提高,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從這兩方刻銅墨盒的圖案上也似乎影映出了我們銅陵在那個時期生產經營建設國家的欣欣向榮和繁榮昌盛的景象。

追溯刻銅墨盒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最早的銅墨盒應於明代中晚期,盛行於晚清民國時期,今天借此機會我們再來聊一下刻銅墨盒的有關話題。

刻銅墨盒屬於文房用具一個小眾化的民俗收藏領域,興衰時間雖只有百余年,但是卻留下了令人記憶深刻的時代縮影。小小的刻銅墨盒上包含了豐富的歷史資訊和文化精華。品鑒一方文房刻銅墨盒,也是共同賞析那段精彩的民俗歷史。

刻銅墨盒,因用銅制作,並刻有精美的紋飾而成為文房用具中獨具匠心的品類。它是文人雅客的必備之物。

據考古資料顯示:中國明代古墓中曾出土過一件銅墨盒,而且還殘存有汲過墨汁的幹絲棉,說明明代已經有了墨盒。但是刻銅墨盒究竟起源於何時好像還沒有確切的定論,一般最遲始於清代中期,盛行於清末民初。

據前輩們傳說刻銅墨盒的發展從嘉慶、道光年間素面銅墨盒開始不斷出現。

鹹豐年間,一些文人墨客把自己的篆刻和繪畫等技藝全面施展於墨盒之上,素面的墨盒始湧現了山水、詩文、花卉等藝術題材,人們對這樣的墨盒興趣頗高,並逐漸形成了刻銅文房書卷風氣。

同治和光緒年間,刻銅文房用具得到了蓬勃地發展,坊間店鋪均有墨盒出售,墨盒逐漸代替了硯台。

直至上世紀六十年代,自鋼筆誕生後,刻銅墨盒便逐漸淡出了歷史午台,就同如今電動車逃態了人力車,打火機逃態了火柴一樣。

如今,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各類古玩珍寶在盛世重現,刻銅墨盒又走進了人們的視線,成為收藏愛好者比較鐘愛的收藏品類,體現出獨有的中華民族特色和文化大觀。

從本人收藏的這兩方刻銅墨盒的來看,體積雖小,但卻散發著解放初期那個時代的特色,內容卻頗為豐富。特別是具有我們銅陵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銅礦工業大發展時期的歷史資訊,充分體現了那個時代的光輝縮影。

筆者在收藏中見過多種多樣,有歷史事件、名言警句、詩文、繪畫等各類墨盒,可以說內容應有盡有,包羅萬象。

據本人所知,刻銅墨盒的名家有:一是陳寅生清代末期刻銅第一人,首創在墨盒上雕刻書畫。二是陳師曾和姚華,他們是那個時期刻銅藝術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三是章浩如,清末明初著名的畫家,墨盒書畫多出其手。四是張壽丞乃刻銅名家,仿名人書畫維妙維肖,五是張樾丞,開設同古堂墨盒店。精通篆刻仿古,刻銅一絕。

這裏再說一下刻銅墨盒的造型,一般分為普通型和其他造型。

普通的造型有:正方形、圓形、長方形和橢圓形。

其他造型:菱形、八角形、扇形、葉形、桃形和如意形等千姿百態的造型。

別看小小的刻銅墨盒,制作起來還非常繁雜,刻銅墨盒的制作和雕刻、金屬鏨刻、與竹刻等有異曲同工之處。刻銅工具主要有刻刀、手錘及膠板。

刻刀又有多種類別和型號,以便於滿足不同需求。

而且刻銅不同於在紙上作畫那樣可以隨意渲染色彩的濃淡,因此,對刻銅藝人充滿了挑戰。

刻銅藝人高超的技藝在墨盒上全面體現,這也是刻銅藝術獨特的魅力。

刻銅墨盒中表面的圖案,寓意一般會遵循「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特點來雕刻。借物寓意,寄托美好,藝術來源於真正的生活,又是真實生活的昇華。

根據刻銅墨盒的精美程度和稀有程度,價格會有所不同。

從刻銅墨盒的價值來看:一是優質白銅制作的銅墨盒通常價格較高;二是精美的雕刻,制作工藝復雜的圖案會增加銅墨盒的價值;三是具有歷史意義,重大事件或出自名家之手的銅墨盒價格更高。另外拍賣市場的需求和供給情況,也會影響刻銅墨盒的價格。

以上是筆者對刻銅墨盒的民俗藝術方面情況的淺釋簡介,相信各位藏友們對文房雅器有了深一層的認識。文字如有不妥之處,還請方家斧正。

作者:郭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