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淺談鈞瓷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2024-02-24收藏

關於鈞瓷自古就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雅堂無鈞, 不可誇富」之說。在中國悠久的陶瓷藝術發展歷史中,鈞瓷作為一個古老的瓷種,並不像其他瓷藝完全依賴於人工雕琢,它在追求渾然天成,以自然之美豐富了人們的審美情趣。鈞瓷釉質肥厚。其色或沈釉底、或懸釉中、或浮釉表,釉厚渾活,釉層乳光瑩潤,層次繁多,透活欲滴,立體感很強。它是歷史的產物,人類文明的結晶,它以悠久的歷史、鮮明的風格、精湛的工藝,成為了光輝燦爛的藝術瑰寶。

一、 鈞瓷的燒成技藝

鈞瓷的燒成難度相當大的,俗話說十窯九不成,這句話也是我多年來的親身體會,實際上燒窯過程是相當復雜的,其成色和窯變效果不是人為可控制的,天氣的變化也會影響到鈞瓷的燒成。總之,影響燒成的因素有很多,在實踐工作中得到以下燒窯階段:

氧化焰階段(點火—95℃)

400℃以前要緩慢升溫,因為這段時間是烘幹胚體排除胚體體內水分的時期,如果升溫過快,胚釉內的水分排不及,容易出現脫釉現象,400℃—1000℃這段時間可以升溫稍微快一些,燒火要勤添煤勤看火,盡量讓爐內的煤燃燒幹凈。否則,煤煙撲在釉面上,燒出的產品容易出現吃煙現象,即驢肝馬肺。

中性焰階段(950℃—1150℃)

這段時間也就是還原階段,到1000℃可以蓋千字眼,並適當放下閘板減少煙囪拉力,並且還需多填煤適當保留點火,從而為還原階段打好基礎。

還原階段(1150℃—1250℃)

這段時間閘板要放的稍低一些,要抓好還原時機防止氧化,以達到窯變成色之目的。要保留點小火,這時要勤看火色,既要火不能氧化,還不能讓胚體吃煙,窯內要經常保持桔黃色為宜。

碳化焰階段(1250℃—1300℃) 是關鍵時刻

主要讓釉完好熔融,形成玻璃體,消滅釉泡針孔,使釉面光亮。這時是釉面封閉的時候,添火時不能帶煙,還不能讓火燒成白色,防止氧化。實際操作中是很難掌握的,爐內火色要保持杏黃色為宜。

總之,鈞瓷采用傳統煤窯燒制方法,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值得研究與探討。

二、 鈞瓷的文化內涵

鈞瓷燒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它脫胎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資源,是構成中國制瓷獨立性和獨特性的重要因素,是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重要體現。現代制瓷創作中有著明顯的寫意性體現。其意境不同於視覺和觸覺的直接感受,雖然它也依賴於感覺系統,但它更傾向於一種心理感受力,這種「力」源自外界,但作用於「心」上。傳統瓷器集實用與功用於一體,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其內在乃「道」的表達,即意識和精神。這種「道」思想是需要透過瓷器色彩、紋飾、材質、造型很美統一而形成的藝術風韻得以表現出來。而鈞瓷正是透過獨特的釉色表達了中國文化有的內涵。

從審美角度上看,古人初對鈞瓷釉色選擇的傾向性是受視覺器官生理特性支配的。人視覺審美的開始訊號便是色彩,透過色彩的裝飾,可恰當的渲染出鈞瓷火辣的情調。色彩作為一種主要的視覺語言,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傳統的鈞瓷燒制文化雖以清新、含蓄、淡雅的個性流行於世,但就裝飾色彩來說,略顯單一。可以根據自己的構思和判斷等抽象的思維能力將現實生活中的色彩予以提煉和簡化,將它裝飾到鈞瓷作品上,作品的顏色便大膽誇張,鈞瓷顏色也將豐富起來。透過各種裝飾手法的套用,加入豐富多彩的色彩語言,可以使鈞瓷顏色釉擁有絢爛機理多變的美感。

三、 鈞瓷文化的發展歷程

自古至今,社會的審美觀念普遍由單一向多元,由舊像新,由簡約向復雜,由低階向高級,由樸向奇,由俗向雅,由青素向多彩轉化,這種審美觀在陶瓷史上有過無數次證實,青瓷通體一色,深淺相當,不慍不火。陶瓷匠師們依據社會的審美需求,在制作瓷的過程中,在施好瓷釉之後再把配置的其他顏色的釉點上幾滴,讓其在窯爐燃料充分燃燒的環境中產生自然變化、從而使原本通體一色的青瓷增添一些花斑,使瓷器產生一些新的亮點,以適應社會求新、求美、求異的審美要求,青花瓷有了絢麗的彩斑,而鈞瓷透過釉上施釉,再透過自然窯變,新、奇、雅,多彩多姿皆得到上佳體現,正是社會審美觀的一種追求。

釉上釉一開始就是一個創意,在青瓷上點滴一些同元素不同稀稠的釉,使其成為美妙靈動的斑點,進而使整個器皿增添審美亮點。這一創意一開始的願望是多一些色彩,並沒有設想達到窯變的效果。出窯時的瓷器都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這一變化再次啟迪陶瓷藝人在陶瓷胚胎上通體施釉上釉,甚至多層施釉,這一創意看似不經意,卻完成了藝人意想不到的偉大創舉,不僅使青瓷種類多了青花瓷,而且受點滴釉上釉的啟發,創作出全新的鈞瓷,開創了中國陶瓷史上自然窯變的先河。自然窯變源於釉上釉,給鈞瓷技藝洞開了無限的空間。開始上同種釉上釉,窯變出開片、魚子紋、珍珠點、紋路等,是一種單色調的藝術境界。後來又生發出更多的創意,比如釉料的多元化、多層次、多種施釉方法和爐體內溫度高低升級曲線變化,特別是鈞瓷釉面自然窯變生成的鈞化更是神奇無比,這一創意啟迪出無限靈感,甚至鈞瓷釉畫變幻出的畫家憑想象難以企及的妙然天成之鈞畫,很容易讓鑒賞者產生無限的瞎想,也讓鈞瓷藝人在創作中增添無限希冀與期待。

傳統的鈞瓷色彩達到了無與倫比的豐富多彩,有些窯變不僅人工無法完成,甚至釉變色彩是什麽名字都無法厘定。在中國文化這個龐大體系中,陶瓷的發展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而鈞瓷作為世界上較早青瓷演化出來的瓷器,在某種意義上承載了中國文化的精髓,承載了中國傳統美學。鈞瓷不只是一件單純的工藝品,更不是一種無生命的擺設,它是東方文明的符號,而在這個符號裏,我們看到的是獨特的美學內涵和豐厚的文化底蘊。

作者簡介

尹建中

禹州市方崗鄉人,1961年生。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許昌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鈞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許昌市鈞瓷收藏協會副會長 、河南省陶瓷藝術研究中心副理事長。其代表作品【鳳耳瓶】、【太白瓶】等多次在國內各類展覽、大賽中榮獲大獎,並被知名機構和藏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