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看不懂染色註膠翡翠?一招搞定

2024-08-11收藏

染色註膠翡翠,俗稱B+C貨,廣泛流通於市場中,有不少消費者中招。

而更糟心的是,因為國家標準是基於建國後的礦產資源而制定的,所以並不能辨識年代特征,所以很多高品質的明清翡翠被誤打為B+C貨。雖然國檢的頭牌NGTC已經明確表示不做「年代測定」,也退檢老翡翠,但是還有很多地方上的國檢傻傻分不清楚。

另一種可怕的聲音就是「只要便宜就沒好貨,便宜一定就是B+C」,靠價格決定真偽,是鑒定文物最不理想的方法,即便是拍賣行也有假貨混入,以幾千萬乃至上億的價格出售。

談染色註膠而色變,更多時候是賣家的噱頭,為的是要獲得一定的話語權,從而按他的意願把對的翡翠高價賣給你。

所以說,擦亮自己的眼睛,是唯一靠譜的法門。本篇從物理學和化學的特征來告訴你,怎麽避免踩入B+C貨的大坑,這樣你將不必依賴任何權威機構出具的證書,隨時隨地自由自在買到對的東西。

B+C貨從頭說

我們先說ABCD貨各指什麽,A貨指純天然的翡翠,B貨指經過酸洗註膠的翡翠,C貨指人工染色的翡翠,D貨指以不是翡翠的材質冒充翡翠。

首先說,D貨是最容易辨認的,有很多人戲稱高品質翡翠為啤酒瓶底,其實玻璃的硬度只有5,而且它不是晶體,而種水好的翡翠一般硬度達到6-7,內部有纖維狀的結構。仔細看肉眼就足以鑒別。別的一些冒充翡翠的東西比如石英巖類的,密度只有2.6,而翡翠達到了3.3,網搜一下排水法測密度就足以,上手偏輕是購買時的竅門,前提是您有一個對的差不多大小的翡翠做比照。

令一般消費者談虎色變的是B+C貨,即透過酸洗、註膠、染色,把本來種水不好的翡翠結構間隙中的雜質洗掉,然後註入工業裏的環氧樹脂類化合物,同時充入染色劑,就可達到高冰種陽綠翡翠的視覺效果。

上圖手握的就是一條B+C貨翡翠一年褪色後的效果,而另一條腕上的紫羅蘭手鐲則是一條佩戴多年的明清翡翠。

鑒別染色

小編接下來給大家說一個無論如何都不會錯的鑒定染色翡翠法門,一招就夠。這是依據染色的原理總結出來的。

正常情況下,翡翠是一種密度達到了3.3左右的石頭,其致密度很高,如果直接推染色劑,是註不進去的,所以「酸洗」是「染色」的前提。也就是說,B+C貨翡翠一定需要先用強酸浸泡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把結構中的雜質洗出,染色劑才能註進去。

那麽,我們就有了被洗過結構松散的石頭+順著裂隙流淌進去的染色劑 。

而天然翡翠的顏色是怎麽來的呢?有些熟悉翡翠的朋友已經很清楚,來自於色根。所以天然翡翠擁有結構致密的石頭+順著色根慢慢渲染開來的色彩。

關鍵的招數來了: 區別染色劑跟石頭的關系是最靠譜的法則——色與石頭油水分離的是染的,色與石頭互相融合、滲透,色根霧化入石中,則是天然的。

在短短的時間(強酸王水浸泡一周)內,要想讓染色劑跟石頭互相滲透交融,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染色劑只是附著在空隙中。天然翡翠的顏色是在高溫高壓環境下,鉻離子滲透而致色。它在納米級別滲透到石頭裏去。

可是,怎麽用肉眼鑒別呢?請您把翡翠拿到自然光下,首先找到一條色根,然後舉起來對著光,把這枚翡翠旋轉360度,仔細觀察色根和周圍顏色的關系。天然翡翠的色根會隨著旋轉角度的不同,而跟周圍的顏色呈現出互相交融的特征,所以有些時候你看到色根好像慢慢化入了石頭中,有些角度色根面積變小了甚至沒了似的,你甚至可以說得出來從色根到周邊顏色逐漸變化的規律。

染色翡翠這麽拿起來轉一圈,你會發現,那一坨疑似色根的染色劑還是一坨,周圍石頭裏被侵入的顏色還是那些顏色,不存在互相融合的視覺效果。

輔助手段一放大

有些朋友會說,你說的這一招好抽象啊,我自己看不出來。

那我們還有第二招:放大鏡下觀察。這種200X左右的放大鏡在某寶就能買到,只需100+元。

我們接下來說說染色翡翠和沒染色翡翠放大鏡下的區別:

染色翡翠:染色劑浮於石上,再順著蛛網般的裂隙灌入石中。

天然翡翠:色在石下,表面有些地方有裂隙有些地方無裂隙,而表面沒有染色劑。

所以,找到色與裂隙的因果關系 ,就可鑒別:第二招——找到一處顏色和裂隙不存在任何關系的,就是天然的。 比如某色效在A點,而裂隙(翡翠是集合體,由多種礦物成份組成,所以即便不經酸洗,也存在微小的毛細孔洞)在B點,兩者之間沒有任何關聯。又或者A點的色好似一座孤島,周邊沒有任何縫隙跟它連線,那就是天然的色。

明清翡翠因為年代久遠,表面會出現一些龜裂紋,這些紋路重重疊疊,很容易被誤判為酸蝕網紋。大家看到一大堆的網紋不用怕,只要沒有明顯的一片片的染色劑附著於紋上且向下滲透,那就是純天然的。反之,有些局部染色的B+C貨翡翠(甚至有染色無註膠,但是有酸洗),酸蝕網紋並不明顯,但是染色劑和酸蝕裂隙的因果關系是絕對性的存在,染色劑必然沿著這些大縫隙往裏鉆。

上圖是一枚染色翡翠的微觀效果,染色劑遍布裂隙,且往裏滲透。

下圖是一張清代翡翠的微觀圖。

還有一些朋友因為看到老翡翠各種彩,色很多,就懷疑不對。這種懷疑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我們在新翡翠裏從來沒見過,那麽誇張!

但是,留心看,色與色互相融合滲透,過渡自然。而且微觀看去,沒有任何染色劑的痕跡,表面就只有各種被劃傷的橫七豎八,所以人家是天然的。

在清代,緬甸阿瓦王朝盛產彩色翡翠,後來這個王朝覆滅,殘余勢力帶了許多彩色翡翠流亡到中國的雲南、西藏一片地區,帶過去的多彩翡翠也就留在了那裏,有些藏民邊民手中都還有存貨。

分辨色染還是不染,我們還是要靠科學原理,否則人家故意染得色彩單一,沒那麽綠或者沒那麽紫,豈不是又把我們騙了過去?

輔助二——排水法測密度

排水法測密度可以百度得到全步驟。簡單說來,就是拿一根細繩子系住被測物,把被測物懸浮於水中,稱一個質素;然後把被測物杯中沈底,稱一個質素。用後者除以前者,就能得到密度。

天然翡翠的密度在每立方厘米 3.34 (+0.11, -0.09) 克,即翡翠密度的區間為3.25至3.45之間(參考【珠寶玉石 鑒定】2017國標)。 如果是整個染色註膠的翡翠,其密度往往不達標。但是有少量飄綠類的局部染色註膠的翡翠,其密度很可能剛剛達標3.3。所以這一條只能是輔助手段。

一個行業慣例:如果您是購買明清翡翠或者說是老翡翠,只要是標準圈口58/13的圓鐲,單條質素達不到80+的,就有理由存疑。只有50-60的肯定不對。有些小圈口的或者細條的,比如54/11,或者扁鐲,質素可以低到70+左右,甚至偶有65-68這樣的存在(扁條/圈小/身細乃至雕花)。有一些大圈口的或者厚樁的,單條質素可達110-120克。

因此,同樣品質的買重一點不會錯啦!

硬度7

另外,高品質的老翡翠,硬度往往可以達到7-7.5,即寶石級的硬度,普通翡翠一般只有6.5。如果買到7及以上的翡翠,也就不必糾結染色註膠問題。石英巖的硬度只有5-6,B+C貨翡翠的硬度更是絕對不到7。

不會買錯的龍石種

現代翡翠理解龍石種,是指一種閃著幽幽綠色寒光的翡翠。但這並非「龍石種」這三個字的由來。龍石種翡翠在清朝乾隆年間被發現,是一種對光會變色的翡翠。起初老緬們發現了這個現象,稱為「龍石」,後來進貢給大豬蹄的時候,為了避其名諱另起了個名字。大豬蹄子還是很開明的,當場同意就叫「龍石種」。因此,龍石種翡翠特指對著太陽光照會變色的翡翠。

明清翡翠如果買到龍石種,更不可能是B+C貨啦,因為這是一種特殊的光學效應,在暗光源下呈現一種顏色,而在對光時局部會出現另一種顏色。

圖上的一條白冰飄綠翡翠,對光時發出了黃色的光澤,而另一塊白冰龍牌則呈現出了微微泛紫的光學效果。這些變色的部位在不對光的時候都是白色的。

但是綠色龍石種翡翠就不太好鑒別了,因為它對光也還是綠的,只不過有些略有點偏藍的冷感,而另一些則是略偏黃的暖感(下圖)。這或許也是當代龍石種之所以會欽點幽幽綠寒光翡翠的原因了。

已知龍石種翡翠曾經出現過的變色效應:黃翡-綠光;綠翠-黃光/藍光;白翠-黃光/藍光/紫光;紫翡-藍光;藍翡-黃光,紅翡-黃光。

龍石種翡翠既有玻璃種的,也有冰種的,但它一定是種足夠老才會出現。另外,由於有些綠翡翠變色效應不是太明顯,也可以用天鵝絨質感的絲絹光澤來鑒別它。玻璃種翡翠起剛性,顯得很硬,而龍石種翡翠則顯得很柔和溫潤。

看不懂染色註膠翡翠?一招搞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