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晚清民國石印本的幾個鑒定要點

2024-09-02收藏

中國雕版印刷術發展至晚清民國,逐漸被西方發明的印刷術所取代,石印術就是其中之一,還有珂羅版、影印本等都曾在晚清民國大勝一時。石印術由於制版便利,成本低廉,適合大規模生產被大量使用。至清末最盛再到民國逐漸衰落,後逐漸被影印本所取代,經歷了一段簡短的歷史興衰行程。

民國上海文明書局石印本【筆記小說大觀提要】

以晚清上海出版機構為例,石印術約占到當時總出版機構的三分之二:

「根據史料、檔案及有關目錄統計,自鴉片戰爭以後至民國前,在上海有出版物可查的書局至少近三百家。又根據這些書局的出版目錄,以及現存出版物的最早時間統計,其中在光緒二十年(1894)以後出現的石印出版機構高達二百多家,以鉛印為主的書局約四十多家。」——楊麗瑩【清末民初的石印術與石印本研究——以上海為中心】

可見,石印本在中國出版史上曾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今整理石印本鑒別的方式,以饗書友。

中國第一台石印機

關於石印本鑒定的研究成果,專著有楊麗瑩【清末民初的石印術與石印本研究——以上海為中心】,一書中並未涉及石印本鑒定鑒賞。其余研究則散見於古籍鑒定章節,今參考黃永年【古籍版本學】,李清誌【古書版本鑒定研究】與劉玉才、陳紅彥【古籍鑒定與保護】,參考筆者所見一些實物石印本,進行總結和歸納。

石印本的發明人是捷克人阿洛伊斯·塞內菲爾德(Alois Senefelder,1771-1834)於西元1796年發明,即是清嘉慶元年,並於光緒二年(1876)年在中國引進使用。石印本又分為手工石印與照相石印。手工石印,顧名思義一是直接描繪制版法,二是在其他材料上先形成劃線,再將此畫線移至石版面。

民國澄衷學堂石印本【板橋先生真墨】,白紙撫印,紙上有油墨滲出。

在照相機發明以後又發明照相石印,可以放大和縮小書版,成本降低,比傳統雕版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後來又發展到套色石印。

石印本是平板印刷,用的墨是油墨,原理是油與水互相排斥的特性。在平滑的石板上繪制圖文並形成親油膜層,在空白處形成淸水膜層,並透過對版面供墨、供水,圖文部份吸油抗水,空白部份吸水抗油來進行印刷。

民國石印本【繪圖今古奇觀】

一般石印本有以下幾個特征,可供參考:

民國石印本【繪圖今古奇觀】,墨色純黑,資訊看板規整。

墨色:

石印本用的是油墨,油墨的特性,墨色無深淺,皆極其均勻,烏黑醒目,但墨色浮於表面。早期的技術由於油墨適配不佳,字型及資訊看板,常有如黑影般淡褐色的油漬。

民國上海文明書局石印本【影談】,字型手寫,館閣體,蠅頭小楷大小。

字型:

石印本的字型大多是手寫的小楷書,大多是蠅頭小楷,甜熟柔美,無刀刻痕跡,筆畫顯得偏厚實,字字相連,少有空隙。在圖畫上,即使筆畫纖細如絲,也能清晰的表達。

民國上海文明書局石印本【影談】,板框規整。

板框:

一般石印本為了獲得成本優勢,版面比原刻小,影印時資訊看板要修飾,整體看上又整齊又墨色濃黑。

民國上海文明書局石印本【影談】,機器紙,表面光亮,不耐保存,酥脆堅硬。

用紙:

石印本大多使用當時生產的機器紙,單面光滑,與手工紙有區別。紙張背面,石印本透墨輕,墨色均勻,無刷痕,但木板刷印正好相反,透墨重,墨色不均勻,有刷痕。

民國上海文明書局石印本

開本和內容:

由於石印本的造價低廉,大多開本較小,以巾箱小本為主。內容以大眾喜愛的小說、字典等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康熙字典等為主。

晚近西方傳入中國的印刷技術,還有珂羅版、影印本。其中不同,艾俊川有【珂羅版與石印本的鑒定】一文,不做贅述。

2024嘉德春拍,石印本、影印本以及珂羅版價值不高,主要有名家題字。

石印本由於出現的較晚,相較木板雕印造價成本低廉,存世量大等因素,在古籍市場上一直處於金字塔的稍低端,近幾十年都沒有大的起色。拍場上稍高價值的石印本,大多是有名家題跋,屬於名家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