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古銅簫的訴說

2024-05-24收藏

在筆者收藏的諸多銅器雜項中,有一件古銅簫,今披露給各位藏友分享,視為一樂。該銅簫長74厘米,口徑1.5厘米。直徑約2厘米,重約1.5斤。兩面共十個圓孔,其中前五後一六個孔是吹奏孔,另外四個孔是裝飾孔,系墜掛小飾物所用(如圖)。這種單管豎吹的蕭為黃銅質地,包漿自然,獨特之處不予言表,因照片原因顯示不出蕭的整體造型,實物更完美漂亮,品相佳, 色澤自然 拿在手上很有重量感,且有文化收藏價值,在器物中端鐫刻一條龍栩栩如生,刻工自然,老道。淺刻「戊申年制」另淺刻「引鳳嘯」的落款,從落款的字型上來看,疑是持有者後加,戊申年推測應是1908年,即清代晚期。至於這件銅簫至今已流傳了多少人之手,在此不敘,我們主要探討簫的歷史和品味其中的文化內涵。

簫在古代時一般是用在宮廷的樂器。豎吹,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吹奏樂器。簫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適於獨奏和重奏。它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按「音孔」數量區分為六孔簫和八孔簫。六孔簫的按音孔為前五後一,八孔簫則為前七後一。八孔簫為現代改進的產物。銅簫是一種古老且被廣泛使用的樂器,傳統上由銅制成。它具有渾厚的音色和豐富的表現力,適合演奏傳統中國音樂。銅簫的音質低沈溫暖而平糊,具有良好的音色連貫性和音色變化能力。銅簫觸感舒適,容易控制,適合初學者迅速上手。此外,銅簫的價格相對較低,適合普通音樂愛好者收藏。

經查閱歷史文獻便可得知:簫的歷史可以追溯至遠古時代,關於其創造者的說法有黃帝和舜帝兩種說法:

上古黃帝時期,伶倫伐竹為管,被認為是樂器制作的始端。舜帝據傳是簫的發明者,他透過在竹子上打孔。創造了能夠發出悅耳聲音的簫。

我們再看簫的歷史演變,最初的簫形狀像鳳翼,由十管組成,稱之為排簫,隨後,排簫分為多個部份,形成了現代的洞簫。筆者藏的這支黃銅「引鳳簫」有一定的歷史淵源,追溯簫的歷史故事頗多,

漢代劉向在【列仙傳】中說「簫史者,秦穆公時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幹庭,穆公有女弄玉居數年吹似鳳聲,鳳凰來止其屋。公為作鳳台,夫婦止其上,不下數年一旦弄玉乘鳳,簫史乘龍升天而去。」這個典故來自「弄玉簫史」的傳說,據說弄玉是春秋時代秦穆公的女兒,十分美麗,當時有個善於吹簫的男子叫簫史,秦穆公把女兒嫁給他,後來果然引來龍鳳,夫妻各乘龍鳳而去。當時的人們便把簫史叫做乘龍快婿,這也是乘龍快婿成語的由來,後又被人們引申為「吹簫引風」。

民間常言道:「千日的笛子,百日的簫,胡琴一輩子拉斷腰」,這些順口溜常常被用來體現學習樂器的難度。筆者所藏的這支銅簫是早年在銅陵大通鎮一戶居民家收得,據稱其祖上在該鎮以民間唱戲為生,曾經讓內行者吹試過, 其音色特點: 柔和、典雅,吹奏時發音深長,弱奏時很有特色;中音時音色圓潤、優美;高音時發音緊張。

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但它的靈活程度遠不如笛子,不宜表現快捷花哨的內容,只適合於吹奏悠長細膩、恬靜抒情的曲調,多用來表現大自然的美景和抒發人物的內心情感。

簫的表現力很豐富,它可以用於獨奏、重奏和合奏,還用於江南絲竹、福建南音、廣東音樂等民間器樂的樂種裏,另外它還用於一些地方戲曲的伴奏。

據悉:在收藏界,藏樂器的朋友中有藏古代銅簫者可能非常稀少,今天展示這件藏品的旨意在於了解古代音樂文化,見證歷史, 據考古文獻記載:七千多年前的骨哨被發現。這種古老的樂器已經具備了後來簫的雛形。這表明簫的起源可能比我們想象得要早得多。

我們再看一下簫的象征意義: 纏綿,深沈,婉轉,悠揚,空鳴,行雲流水。古代的「排簫」是許多管子排在一起的,發展到現代就用一根管子,豎著吹,亦稱「洞簫」。其經典曲目有【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梅花三弄】【關山月】【泛滄浪】等曲作。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由此,筆者想到宋代名家辛棄疾的一首【青玉案】詞與君共賞: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裏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以上有關這件銅簫的敘說和聯想,如有不妥之處,請尊敬的讀者批評斧正!

作者:郭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