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我是不是買到贗品銅元了?!

2024-08-14收藏

有泉友說: 字型是一種書寫方式。是文字元號的體式,由於書寫工具和承載材料不同等原因,一種文字往往有多種不同的體式,既包括歷時的不同體式,也包括共時的不同體式。

首先,這位泉友說的很對,但對分辨銅元真偽一點用處都沒有,不僅沒有用處,這種和稀泥的說法,是有害的。

舉一例:用顏真卿的筆法寫歐陽詢的結構,出來的字好看麽?不說顏的結構必須要用顏的筆法,至少是與顏風格接近的筆法。

書法、書法,法為技法、法度。書法又細分為筆法、結構、章法、墨法等,無一不是「法」,離開「法」純粹自我創作,無據可依、無史可考、無實可證,或有違法度,謂之「不入古」。


昨日得一枚小湘九尾,5級或6級上。一對圖譜又蒙圈了,不知道是圖譜對,還是我吃了藥?

周譜

【中國機制銅元目錄】2015年版(文中部份圖片源於此圖譜),作者:周沁園。

我藏

版式簡介

我不寫版式,有不少泉友以為我說的是普通銅元。

湘九尾,6級起步,有兩版,以字面分為大湘與小湘,小湘又名小才湘(撇長)。

小湘九尾的真實狀態

不是任何版式都有三全品的,小湘九尾我至今未見過三全真品,龍鱗都有模糊。

大湘九尾是最常見的,好品比小湘九尾多,但大湘九尾的龍鱗在右胸依然有點黏連(幣模本身問題)。 小湘九尾的龍鱗就是模糊一片。

前幾年見過一枚小湘九尾,三全帶小殘光,也是要餵我中孔滿穿一分大藥的「大哥」,給我看的。後來又見了實物,入了國內盒在另一幣商之手,開價大千,似乎是中千成交。我當時告訴了我們內部的幾個人,各自笑得人仰馬翻,真品怎麽會有這種價格呢?!輕松上幾個五位數的東西。



字面平整度

周譜「光緒年」三字字面呈水滴狀,珠點暴起呈半球狀,龍冠龍角亦呈水滴狀。

我藏字面平整,珠點呈圓柱狀截面。

字面發圓,最大的可能是澆鑄,澆鑄引發的字面呈水滴狀即銅水從液體到固態的凝固的過程中,保留了液體的特征:表面張力形成的水滴狀。

文字優劣

我說的不是文字差異,而是文字優劣。差異可以存在不同的版本,優劣是古今之別,是今匠人對書法理解不夠,在擴模時造成的文字書法低劣。


我們從「大」字起說:


兩種不同的書法風格

比對上面兩個「大」字,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書法風格。

我藏的偏厚重,周譜的偏清秀。

一個書法家即使存在不同的雕刻師會不會風格差異如此之大?正常情況下可能性很低。

因為不同於陰雕,祖模是刀刻的陽雕,用透明紙覆蓋打印,和書法家的字差距甚微。

從書法「大字」的角度看(銅元上的「大清銅幣」相對大),此處「大」字宜厚重,不宜清秀。


臨書或雕刻,要繼承的首先是文字神韻,包括書法風格。

字要有粗細。不像不要緊,要學它的氣勢。(林散之【林散之筆談書法】)

字雖有粗細之分,對於早期不熟練的臨摹者或雕刻者來說,粗細上可以存在偏差,但文字的氣勢、神韻、風格不能改變。

這裏就牽扯到了「形似」與「神似」的問題了,但 周譜與我藏的「大」字,可以說形神皆不似。


從筆法到結構

清代黃自元【間架結構九十二法】: 疏者豐之

「大」字筆畫本就少,按理應該用粗筆。如果是單獨的一個「大」字,粗細本無所謂,但要兼顧其他字。

「大」字粗細與「銅」字一般或類似,自然就出問題了:不協調。

周譜的「大」字是違背了結體的基本規律的。


局部筆法


林散之說: 「現代人有四病:尖、扁、輕、滑。」

周譜的「大」字,占了幾病?

尖:周譜長橫起筆過於鋒利,沒有力量感,不入紙。

輕:如果我藏的用「二分筆」,周譜「大」字只需「一分筆」。包括捺,亦類似。

滑:滑與澀相對,楷書講究澀與留。我藏「大」字,撇畫在過長橫後,按筆加粗,澀行,而周譜撇畫,一筆到底,沒有變化,很是迅疾。


以上是從書法角度看的,如果加入工藝,即在先天書法不佳(今人修模不到位)的情況下, 後期凝固時「冷縮」造成筆畫更細。


我們再說"銅」與「清」字:


筆畫肥瘦與「孤露」

依然回到我們昨天的老問題:「銅」字可以在其他筆畫粗細不變的情況下,豎筆明顯細麽?

筆畫的粗細在書法中是提按,很重要。

清馮武講「筆法十門」:

六曰孤露門,肥瘦、上下不等,名曰孤露,須得自在。(馮武註雲:妙在形勢束裹。)

「孤露」強調的是筆畫之間的連貫性和整體的美感。 也就是說,某個筆畫的粗細是由整個文字的結體、字勢等等決定的( 妙在形勢束裹 )。

有的泉友以為,一個書法上的字,某個筆畫的粗細,任意寫,都是可以成立的,這種理解方法是荒謬的。

看了我藏的「銅」字,再看周譜的「銅」字豎,怎麽看都覺得不舒服:細而鋒利。


筆鋒與筆肚

「銅」字與「清」字局部,都是筆鋒未到位形成的。

這點,我自己臨書法時,也存在這個問題,昨晚偶然看到別人的圖解(下圖,網絡借圖),意識到了筆法不到位的原因。

(註意看圖中文字,原圖就有)


「幣」字上的問題,我就不再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