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家譜」(續七)~流傳與收藏

2024-01-05收藏

唐朝以前的家譜,由於政治作用較強,因而,修成之後,大多要繳送一份由政府收藏,這從殷墟商代甲骨中家譜資料的出土就可以看出。秦漢兩代,皇室家譜均由專門機構宗正管理。民間修譜,也應呈送政府有關機構。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最重譜牒的時代,無論是選官,還是婚姻,首先要查驗的就是譜牒,政府設定了專門機構「譜局」,編修和管理各種譜牒。民間自修,同樣要上呈官府,收藏在尚書省的戶曹,或專門的「籍庫」、「譜庫」中,作為日後選官的依據。南朝時期(東晉之後建立於南方的四個朝代的總稱,時間段為420年-589年)的目錄也開始著錄譜牒,蕭梁時期阮孝緒所編的【七錄】之中,就專門設定了「譜狀」類,收錄各類譜牒42種,1000余卷。日後的各種目錄中,大多專立譜牒一類。政府負責收集、管理和編修譜牒,在唐代仍然是一種主要方式。

政府集中收藏和保存譜牒,既便於管理和使用,也便於保存,使得譜牒的俢撰趨於標準、統一。然而,政府藏書遇到戰爭,照樣難逃厄運。

西漢末年(公元前202年-8年時太後之侄王莽廢除孺子嬰太子之位建立新朝)的綠林、赤眉起義,東漢末年(公元8年-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漢朝滅亡)黃巾起義和董卓之亂,西晉( 266年-316年被匈奴人滅 ;317年皇族司馬睿建東晉-420年被劉裕建立的劉宋滅)的八王之亂,北魏(386-534胡人拓跋氏所建,也稱「拓跋魏」)的爾朱榮的河陰之變,蕭梁(502-557,由雍州刺史蕭衍取代南齊稱帝,國號梁,因皇室姓蕭,又稱「蕭梁」)時的侯景之亂,隋末(581-618)農民起義,唐代安史之亂和唐末農民起義,都曾將政府藏書和檔案(包括政府所藏的各類譜牒)付之一炬。不同的是,唐代以前的歷次戰亂過後,由於譜牒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透過各種方式很快得到了恢復。

而唐朝末年,黃巢起義過後,晚唐茍延殘喘一段時間,五代(907-960)十國(902-979),紛起並立,亂世之中,家世譜牒已沒有任何意義,政府所藏的譜牒再也沒能得到恢復。這也是唐代以前的譜牒現已失傳的原因之一。

祁縣梁氏家族世系統

唐朝還有一種情況,由僧侶掌管州縣鄉裏的譜牒。敦煌遺書中保留了很多這方面的實物資料,很多殘牒上都註有「釋慧雲等牒」,「釋詟(zhe)慧雲紹宗等牒」字樣。江南某些地區,一直到近代仍存在這種現象,各家族在續修家譜時,必先到有關寺廟查考先人世系和族人生卒日期。周圍居民添丁進口,也要去有關寺廟報知生辰八字和姓名,若有死者,寺僧自動來發給牒文,略述死者生卒年月日時和簡單事跡,然後再殯殮,牒文底稿則抄在寺廟中的「尊主簿」永久保存。若有外地人死亡於當地,則僅將死者姓名與死亡時間記錄於寺廟中的「錄鬼簿」中。

美中不足的是,寺廟藏譜從不刊刻流傳,因而,一旦遇到不測,則蕩然無存,如長興縣吉祥寺曾藏有唐至清的有關家譜,十分完整,可在抗日戰爭時因火災燒得片紙不留。經過近百年的戰火與動亂,現在已經很難有哪個寺廟能保存較完整的家譜資料了。

宋代以後,選官不再看家世,婚姻也很少講究門閥。因而,政府已無興趣,也無必要繼續收藏和編修各類家譜了。從此以後,政府除了設定專門機構編修皇帝家譜即玉牒外,所有各類家譜,均由民間自己編修,自己保存與收藏。修成的家譜一般保存在祠堂和私人手中。也有家族分支修成支譜後,要交送一部給本家族的總部保存,山東曲阜孔府之中,就收藏有全國各地孔姓族人所修的家譜300多部。

明代以後,家譜被認為寄托有祖宗的靈魂,因而,嚴格禁止外傳,真實的理由也可能是擔心流傳出去後,會給別有用心的人造成「冒宗」的機會,或者是因為俢撰時的牽強附會,自吹自擂,給外人提供談笑之資。總而言之,家譜絕對不準外傳,子孫世襲珍藏,奉為傳家之寶,至親好友也不能得見。因而,除非子孫不肖或者特殊原因,很少流落到外面。擅自借給外人、私自塗改、私自抄錄或私自出賣的,都被視為大逆不道,要受很嚴厲的懲罰。

賈氏族譜

為了保證這個措施得到貫徹執行,很多家族采取了編號發放的辦法,即家譜修成以後,抄寫或印成一定數目,編上號碼,登記後分發族人珍藏。並約定每隔一段時間須將各自保存的家譜帶到祠堂查驗,無誤者發回。如有違犯者,輕則追回家譜,重則還要開除出族,永遠不準入祠入譜。在封建社會中,這是很嚴重的懲罰。一個人如果被開除出族,那將生不能入族入譜,死不能埋葬在祖墳,猶如孤鬼,會無所依托,這對一個人在精神上的打擊是極為沈重的。

由於這些原因,家譜的收集是極不容易的,明清時代藏書家很多,但基本沒有能以收藏家譜為其藏書特色的。這種情況直到民國年間方才有所改變,一些有識之士鑒於私人收藏不如公家收藏更能長久保存,以及為了促進修譜水平的提高,也將一些新修成的家譜刻印後分送有關圖書館和研究機構,國內一些圖書館開始註意收集各類家譜。國外一些機構非常註意收集各種中國資料,其中自然包括家譜,尤以日本、美國最為積極,日本在侵華戰爭中掠奪了一大批中國文獻,美國則利用他在中國開辦的學校和文化團體四處收買。( 這裏有必要提醒各位,家譜裏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各方面的文字數據資訊,屬於國家秘密,不要貪圖錢財隨便與外國人或其代理人交易,以免引火燒身) 除了中國所藏之外,美國、日本所藏中國家譜都在數千種以上。

現分別收藏於美國國家圖書館、大英博物館中的中國家(族)譜史料

據不完全統計,流傳至今的古代家譜,最早的即是甲骨片「庫」1506等三片,漢代的也只留下些帶有家譜性質的石刻碑文,敦煌遺書中還保留一些唐代家譜的殘頁。據國家檔案局等機構編輯的【中國族譜綜合目錄】統計,國內所藏各種家譜大約12000余種,其中以北京圖書館收藏為最多,共藏有各類家譜2770種,館藏中宋人纂修的有三種,元代纂修的三種,明修240多種,清1160種,其余均為民國時所修。其他各大圖書館也多有收藏,不足為奇的是,國內收藏歷代家譜雖然數量最多,但大多數沒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和利用。

台灣地區原來收藏的家譜數量較少,但近半個世紀前,台灣掀起了新修家譜的浪潮,據1987年出版的【台灣區族譜目錄】記載,共有10600多種,絕大多數為20世紀90年代新作,質素參差不齊。20世紀90年代,台灣收藏家譜最多的是【聯合報】文化基金會下轄的國學文獻館,該館成立於1981年,宗旨是致力於收集流傳海外的中國珍貴書籍,供學術界和社會各界閱讀、利用,家譜是主要收集物件之一。他們除向猶他家譜學會( 即成立於1894年的美國猶他家譜學會,經過近130的發展,已經建成完整的家譜資料檢索中心,在世界各地建有4000多個家譜中心,與145個國家和地區交換家譜縮微品 )復制縮微菲林之外,還從日本、英國以及香港等地購置了很多,現在有關中國家譜資料的收藏約有6000余種。

美國猶他州鹽湖城摩門教堂

此外,台北的中國文化大學和摩門教( 在美國西部猶他州鹽湖城的一個摩門教聖殿裏的圖書館的山洞【部份】)中,在這裏共收藏中國實譜、族譜17099冊,所有家譜、族譜裏載的人涉及3億人,摩門教的收藏超過了中國上海圖書館【12000冊】與北京圖書館【3000冊】總和還多 )族譜服務單位也收藏有部份家譜的縮微菲林,對外供人查閱。

鹽湖城摩門教堂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就十分註意收集有關中國的文獻資料,家譜是其註意的目標之一。據日本學者多賀秋五郎所著【宗族之研究】著錄,日本藏中國家譜以東洋文庫為最多,共800多種;其次,為日本國會圖書館,400多種;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200多種,此外,還有一些單位僅藏數部,總計1500多部。

日本東京大學校內建築

東京大學外景

美國收藏的中國家譜也達到了相當數量。據了解,哥倫比亞大學收藏有近千種,哈佛大學、加州大學、芝加哥大學也分別藏有數十種或百余種不等。

此外,在美國收藏中國家譜最著名的機構是猶他家譜學會(GSU),猶他家譜學會總部設在猶他州鹽湖城東北廟街,由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創立,是一個民間的非營利性組織,旨在為家譜學的研究收集、組織和保存有價值的歷史記錄。起初,他們僅收集手稿和書籍,自1936年後,開始以縮微技術復制各國各民族的家譜,中國的家譜當然也在收集之列。1974年起在台灣地區收集台灣的家譜資料達3000多種,猶他家譜學會圖書館共收藏有關中國資料達一萬余卷,另外縮微復制了保存在美國、台灣、日本、香港以及私人收藏的中國資料10萬冊,其中有關中國家譜的就有5000余種,範圍包括中國各省市,其中以江蘇、浙江、安徽、廣東數省居多。篇幅大小不一,少的不足20頁,最多的是1937年出版的孔德成主編的【孔子世家譜】四集154冊,全部拍成縮微菲林。

一套置於距協會所在地20公裏處的花崗石山地下資料庫中永久保存,一套置於圖書館供公眾使用。使用該會圖書、器材均不收費。同時,猶他家譜學會還和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一千多個圖書館建立了資料互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