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月底開啟的這場牛市盛宴中,壓抑已久的半導體行業,成了最先跑出來的贏家。
國慶期間,港股市場上,半導體板塊自10月4日起便迎來全線大漲,當日漲幅達到30.18%,相比於其他板塊遙遙領先。截至10月8日收盤,超過200家概念股漲幅超過10%,120家出現超「20cm」漲停。
其中,國產芯片代工「雙雄」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表現尤為亮眼。截至10月8日,在港股市場上,前者股價大漲超過60%,後者也實作了近56%的漲幅。
長假結束後的10月9日,隨著A股開市,半導體板塊也全線飄紅,強勢領漲,中芯國際、華虹公司(在A股名稱)在科創板開盤即漲停。至10月14日的5個交易日內,中芯國際的市值就上漲了超過1200億元。
而自今年5月開始,華虹公司也走出了明顯的趨勢行情。在A股上,自9月中旬至10月10日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公司股價漲幅達到69%,市值增加了310億元。
晶圓制造作為半導體生產的重要環節,兩大龍頭的業績,可以說終於迎來了一場估值回歸。
在第二季度,兩家公司的銷售收入、毛利率均實作了環比增長。據華虹透露,在晶圓廠商最為重要的產能利用率方面,更已接近「全方位滿產」。
這無疑是個良好訊號。華虹等巨頭所處的領域,是未來芯片業決勝的前沿陣地。此前,隨著全球半導體產業下行,晶圓廠的價格戰硝煙四起,連三星和英特爾的代工業務都盈利承壓。
而現在,中國晶圓廠巨頭們逐漸「撥雲見日」。接下來,它們又能否抓住機遇,實作彎道超車?
01、SIM卡、IC卡「芯片自由」的功臣
一年前,華虹公司登陸科創板時,曾吸引過眾多關註的目光——它以超過212億元募資金額,創下了這一年A股募資金額的紀錄;上市第一天收盤,公司市值就達到了910億元,直逼千億大關。
在很多投資者看來,這仿佛是2020年中芯國際「回A」的榮光再現:這家號稱國內「芯片之光」的龍頭上市時,總募資額超過530億元,開盤大漲246%,市值突破6000億元。這一幕在科創板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在中國芯片晶圓代工領域,如果說中芯國際是「龍頭大哥」,華虹就是它身後緊跟的「老二」。它們並稱芯片「雙雄」,攜手在國際市場上開疆拓土,是「中國芯」成長過程中的骨幹力量。
今年9月,全球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釋出了第二季度的晶圓代工市場營收榜單,台積電、三星、中芯國際、聯電與格羅方德名列TOP 5,排在第六位的就是華虹半導體。
雖然華虹的名聲還不及「老大」,但它在產業中的分量,是舉足輕重的。
一位業內相關人士向【財經天下】透露,國內的芯片設計廠商,要想拿到華虹的代工並不容易。起步較早的華虹,培養和對外輸送了大量人才。
▲2024年中國國際半導體器材材料制造展上的華虹公司展台
華虹半導體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成立的華虹NEC。
這家由上海華虹(集團)有限公司和記憶體龍頭日本NEC成立的合資公司,是當時中國集成電路「909工程」核心專案的承擔主體。華虹NEC將中低端芯片的生產線升級到了0.35微米,承接IC卡等研發需求;建成投產了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芯片後,在實作量產的2000年,公司就實作了超過30億元的營業收入。
2003年後,NEC結束,華虹實作了獨立營運,並轉向純晶圓代工,國內第一條8英寸芯片代工生產線就誕生於此。2011年,華虹NEC和國內8英寸芯片生產商宏利半導體合並。2014年,華虹半導體有限公司在港股上市。當時,其代工業務的主體華虹宏力已躋身全球晶圓代工廠排名前十位。
華虹在國產化替代上的成功,用一個故事就足以說明:在華虹NEC成立前,國內行動通訊的SIM卡芯片,曾全部依賴進口,采購價一度高達每片82元;正是基於華虹NEC的投產支持,SIM卡芯片才實作了由國內廠商自主設計開發,到2004年其平均價格已經被打到了每片8.1元,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
華虹選擇的產品切入點,正是國產替代急需的特色IC芯片以及功率器件。
2004年,全國開啟了第二代居民身份證更換工作,其中內建的IC卡芯片,就是由華虹代工生產的。在智能卡領域,國內眾多代表性芯片供應商都是華虹宏力的客戶。華虹開發的芯片,也已經廣泛被社保卡、交通卡、銀行卡所套用。從手機內部芯片結構中,除了處理器、基頻、記憶體外,其他外圍芯片華虹也都有涉足。
但華虹半導體略顯「低調」,主要原因還在於,和台積電等代工企業在先進制程上探索的路線相比,華虹的專註點此前一直以「成熟制程」為主。
關註芯片產業的投資者中,很多人對台積電已量產的3nm制程芯片、中芯國際突破的14nm制程芯片津津樂道。芯片制造以不同的制程節點來區分代際,一般來說,制程節點的數碼越小,代表整合度越高、技術越先進。市場上普遍認可的概念是,28nm以上的為成熟制程,以下則為先進制程。晶圓廠商透過提高制程工藝,就能擁有頭部優勢、「贏者通吃」——這就是台積電的賺錢秘訣。
但華虹卻選擇了一條獨特的發展路線。
2019年,中芯國際實作了14nm芯片的量產;而華虹尚處於55nm的成熟制程範圍。根據華虹半導體的2022年財報,按工藝節點劃分,55nm及65nm節點產品在營業收入上占比為14.3%。
華虹專註的智能卡芯片和功率器件,對先進制程的需求不高。但繞開了先進制程激烈競爭的戰場,公司也獲得了橫向開拓市場的空間以及時間。
芯片的效能並不完全取決於制程的大小。成熟制程芯片盡管技術上不如先進芯片復雜,其重要性也不容忽視。成熟芯片工藝技術相對成熟,穩定性高,生產成本也較低,主要用於中小容量儲存芯片、模擬芯片、MCU(微控制器)、電源管理等,已廣泛套用於消費電子、汽車、家電、醫療、工業器材等領域。而經過多年的發展,在成熟制程的多個細分領域內,華虹都已拿到了頭部的位置。
目前,華虹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智能卡IC制造代工企業,在功率器件領域,也是全球產能排名第一的功率器件晶圓代工企業,也是唯一一家同時具備8英寸以及12英寸功率器件代工能力的企業。
人工智能浪潮洶湧而起時,先進制程芯片「一芯難求」時,成熟制程芯片更悄然成為了一塊火熱的陣地。
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行業近年來開始經歷爆發式增長。尤其是後者,所需的芯片總數已遠高於傳統汽車,且絕大多數的車用MCU、電源管理IC、功率IC等,使用的都是成熟制程。
國內的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目前在全球占比六成左右,96%以上使用的都是成熟制程芯片。
這也為本土晶圓廠商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訂單。華虹接住了這個機會,實作了產能爬坡,公司營收也一路增長。從2020年至「回A」前的2022年,華虹半導體營收從67.4億元增長到了167.9億元,毛利率從17.60%提高至35.59%,逐年穩步上升。
2022年,華虹工業及汽車領域的收入達到37.31億元,同比大幅增長了74%。現在的華虹,也是國內最大的汽車MCU制造代工企業。
02、突圍「價格戰」
海外芯片廠商在成熟制程方面的缺失,讓華虹為代表的國產廠商們的實力和巨大潛力,逐漸得以展現。但競爭,也隨之日趨激烈。
「回A」上市後的2023年,華虹的業績出現了「轉折」。去年公司實作營收162.32億元,同比下滑3.3%;實作歸母凈利潤19.36億元,同比下滑35.64%。
如果單從營收和凈利潤的數據來看,華虹上半年的業績還沒有實作逆轉。2024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67.32億元,同比減少23.88%;歸母凈利潤約2.65億元,同比減少83.33%。
但在整體成熟芯片領域的價格戰下,這個數據並不令人意外。
前述業內相關人士直言,現在的成熟制程市場競爭已經相當激烈了,尤其是在價格上,全行業仍在開「卷」。
競爭的硝煙從2022年底起,就在全球晶圓廠中蔓延開來。半導體產業下行、產能過剩,TrendForce集邦咨詢給出的數據顯示,從2022年第四季度開始,全球幾乎所有代工廠的產能利用率都開始下滑,無法達到滿載。與此同時,一場「生熟」制程大戰在全球展開,包括美國、印度等市場都在積極布局成熟制程。
海內外的晶圓廠商,不得不開始「以價換量」。包括美國格芯、南韓三星等海外晶圓廠,也都加入了降價隊伍。根據榮鼎咨詢(Rhodium Group)釋出的報告,2023年末,成熟制程芯片領域價格競爭趨於白熱化,海外晶圓廠降價振幅都已達到10%—30%。華虹等也必然要以優勢的價格,從競爭對手的手中爭奪客戶。
但價格承壓,進一步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也影響了產能利用率的有效提升。有報道稱,三星晶圓代工業務預計在2024年將面臨數萬億韓元的虧損;英特爾的芯片代工也在18個月內合計虧損了123.3億美元。
這在華虹的財報中,也可以窺見一二。2024年第二季度,華虹半導體折合8英寸晶圓出貨量為110.60萬片,同比增長2.98%,環比增長7.80%,晶圓出貨量的持續增加,帶動了公司的收入增長。但晶圓平均銷售價格為410美元,同比下降了26.74%。
但業界真正關註的,卻是另外兩個關鍵指標——營收環比變化和產能利用率。
第一季度是半導體行業的傳統淡季期間,但今年,華虹卻「逆勢」迎來了拐點。
今年前兩個季度,華虹半導體都迎來了營收的環比正增長,並在第二季度實作了4.79億美元的銷售收入,環比增長4%,部份產品銷售收入實作了兩位數的增長。整體毛利率達到10.5%,超過了上季度6.4%的數據,優於業績指引。
在產能利用率上,華虹半導體表示,第二季度公司8英寸產能利用率超過100%,12英寸產能利用率也已「接近滿產」。
可以比較的是,「雙雄」中的中芯國際在第二季度實作了19億美元營收,同比增長22%,環比增長9%;單季度凈利潤達到1.65億美元,環比大增了129.2%;產能利用率從2023年75%的低點,已攀升至第二季度的85.2%。
上半年晶圓廠巨頭們的戰報,對映出了行業復蘇的曙光。
更值得關註的是,華虹的公司管理層也透露,隨著產能的提升,華虹半導體已經準備透過調整定價策略,來修復業績。
今年2月,華虹半導體接受了5家機構的調研。公司的管理層表示,在2023年第四季度基本已觸及最低代工價格。並同時提出,在產能利用率回到90%至95%時,「公司有機會對8英寸和12英寸各平台的代工價格進行上調,同時調整產品組合結構,以改善公司毛利水平」。
接下來,華虹也準備告別「價格戰」了。畢竟,比起降價,產業增長的最優解,最終還是要放在技術和工藝的比拼上。
一位行業人士也認為,盡管更多的廠商已在投入成熟制程,但芯片形成有效產能時間,是比較長的。這對華虹的影響,也仍然有待觀察。
華虹半導體總裁兼執行董事唐均君在公司接受調研時表示,在經歷了數個季度的持續疲軟後,市場在部份消費電子等領域的帶動下,已出現了企穩復蘇訊號。去年年底,公司折合8英寸月產能增加到了39.1萬片;同時,公司的第二條12英寸生產線建設也在按計劃推進中,預計將於年底前建成投片。接下來,公司還將聚焦於汽車、光伏、消費產品升級等新成長市場,實作可持續發展。
03、最難的時刻過去了
如果說先進制程是巨頭們「掰手腕」的舞台,那麽成熟制程芯片領域,則是更加巨大的「財富池」。智能電話、物聯網、汽車電子等領域,大量的芯片需求都可以由成熟制程滿足。
其中,中國晶圓廠商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半導體研究機構Knometa Research曾預計,到2026年,中國的IC晶圓廠產能將增長至全球第一。
華虹在財報中參照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釋出的【世界晶圓廠預測報告】數據稱,為跟上芯片需求持續增長的步伐,全球半導體制造產能預計將在2024年增長6%,並在2025年實作7%的增長。中國芯片制造商也在繼續積極投資擴產,預計在2024年增長15%,2025年將增長14%。
在國產替代行程中,這也意味著,當中國廠商成熟制程生產能力提高,包括很多新能源、智能產品在內的消費品,都將可以實作全面國產化。
日趨成熟的國產供應鏈,也是國內晶圓廠商們最大的底氣。
在晶圓大廠們實作環比營收增長的背後,消費電子需求端逐漸恢復,半導體產業也逐步走出了前幾年「芯片荒」和供需失衡帶來的影響。
華泰證券提出,在本地化生產及中國消費電子需求修復背景下,第二季度中國晶圓代工企業處於較為滿載狀態;預計第三季度,在智能電話等消費電子需求旺季驅動下,晶圓廠的產能利用率仍有望保持提升趨勢。
人工智能的技術創新浪潮湧動,對半導體市場的帶動,也有望從GPU、高端算力等領域,向消費電子終端擴充套件。目前,多家品牌的AI 手機、AI PC等產品陸續釋出。今年10月,蘋果iOS 18.1釋出有望帶動起AI的套用熱潮;在第四季度,包括小米、華為等品牌也會釋出搭載AI功能的智能電話新品。
隨著今年「十一」期間港股的爆發,半導體板塊的行情,迅速成為了市場上關註的重點。
投資機構也對半導體領域燃起了熱情。「近期多項政策利好公布,帶動了市場情緒的回升。」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告訴【財經天下】,盡管前期過快上漲也會產生回呼,市場會出現波動,但是半導體板塊整體景氣度依然向好,「中長期的走勢仍值得期待」。
在楊德龍看來,半導體行業可能會迎來一次「估值提升」的機會。
未來的成熟制程技術,在半導體行業中仍將扮演重要的角色。對於華虹國際而言,接下來的路還很長,但最難的時刻,已經過去。
作者 | 陽一
編輯 | 李不清
圖片來源 |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