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股票

暴增14.4億!90後億萬富豪,難關已過

2024-07-04股票

當一門抽象的生意被具象化,那麽他的商業模式,一定有可圈可點之處。

作為一家成立九年的運動科技公司,Keep似乎已經開始擺脫「水逆」期。其不僅在業績方面,開始穩步盈利。股價方面也擺脫此前跌跌不休的狀態,開始逐步回暖。

據統計顯示,自二月低點至今年最高點五月初,Keep股價漲幅最高超過了150%;盡管之後有所回落,該公司漲幅也接近60%。

市值也從最低18.14億港元,上漲至32.54億港元。

由此可見,Keep最終還是經受住了市場的考驗,逐漸實作了自我價值的回歸。當然,從市場大環境來看,Keep並不是個例,而是新生代互聯網企業所必經階段。

回頭來看,大約十年前,一波轟轟烈烈的互聯網浪潮席卷了各行各業,「互聯網+」的概念讓許多傳統行業煥發了生機。例如共享單車領域誕生的兩家獨角獸企業、潮玩領域誕生的泡泡瑪特、出行領域誕生的滴滴、互聯網電商行業誕生的拼多多……

當時,市場一片欣欣向榮。資本對於企業的考量就只有——使用者增長數據。在各種補貼的加持下,一年成為獨角獸企業也不是稀奇事。

在這種背景下,作為大健康領域的明星賽道,健身行業線上化也成為了市場關註的重點,於是Keep就孕育而生。

同大部份互聯網賽道的創業企業一樣,Keep成立之後,也面臨著使用者增長問題以及盈利問題。但好在這個賽道足夠的大,理論使用者也足夠的多,Keep只需要跑通自己的商業模式,就能完成商業的閉環。

幸運的是,作為90後的王寧和Keep也最終解決了部份商業化的難題,讓企業往前走了一大步。

2023年7月,Keep終於在港交所掛牌,成為了一家公眾公司。上市之後,Keep一路高歌猛進,市值一度突破了220億港元。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取得這樣的成績並不容易。然而,這樣的高光時刻並未維持太久,隨著市場的震蕩,Keep股價也開始一路暴跌,最高跌幅甚至超過了90%。

但站在更高的層面,經過下跌的洗禮,經歷完所有的挫折,企業才能更高、更快的進入新階段。

「水逆」期結束

進入到2021年之後,由於市場整體環境的變化,企業的融資環境開始收緊,對於一些靠著「燒錢」發展的企業而言,面前就只剩下了兩條路:

第一,短期快速結束燒錢模式,進入盈利階段。很顯然對於很多互聯網創業企業而言,難度相當大;

第二,快速實作上市,透過IPO方式募集一筆資金,以保證未來發展所需的現金流,但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這條路也並不好走。

除此之外,如果上述兩條路都走不通,那麽就只能透過賣掉一些優質專案或者資產,以求先「活下去」,其中不少已經上市的香港18A公司就是透過,賣掉部份優質的管線,獲取部份寶貴的現金流,支撐公司繼續營運。

Keep則就屬於快速進入盈利階段的一類公司。

根據招股書顯示,2020年到2022年,Keep的營收從11.07億元、16.19億一直漲至22.12億元,相應的虧損也從巨虧22.40億、29.08億,減虧至1.05億。但值得註意的是,此時Keep並未扭虧。

但慶幸的是,到了2023年中期,其業績就實作了扭虧為盈。2023年上半年其營收為9.85億,凈利潤達到了11.95億,在非國際財務報告計量下,經調整凈虧損為2.23億。

上市之後,Keep遭到了資本市場的熱捧,市值短暫的突破了220億港元。但是資本市場給的甜頭,很快就變成了大棒。

短暫的上漲帶來喜悅,突然就成為了下跌的動能,短時間超過90%的跌幅,讓Keep和王寧意識到了資本市場的殘酷。

在公司基本面未發生大變動情況下,出現如此大跌,當時侃見財經就認為:

第一,是市場大環境問題以及流動性問題;

第二,是因為公司股份解禁的問題,這點在其他港股上市公司也都比較常見;

第三,是公司商業模式的問題,而這點恰恰是Keep的「軟肋」。為了尋求更好的商業模式以及賺錢方法,王寧只好帶領Keep繼續探索和尋找。

好在一切的努力也都沒有白費。

今年二月之後,Keep股價開始谷底反彈,最終走出了跌跌不休的趨勢,最高暴漲超過150%,而這一切的背後,則是Keep業績在市場最直觀的反映,如果Keep業績繼續向好,經此一遭之後,也就真的實作了業績的「去偽存真」。

Keep的新驅動

對於Keep而言,核心盈利能力提升,公司才能高質素的發展。

此前Keep釋出的2023年財報就能窺探一二。

Keep年報顯示,2023年總營收21.38億元,歸母凈利潤為11.06億;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凈虧損2.95億元,虧損同比收窄55.7%;同時⽑利率明顯提升,從2022年的40.7%提升至45.0%。

從財報來看,其營收的下滑對於公司發展而言,意味著業績已經進入瓶頸期,這點從使用者規模上也能直觀感受到壓力。

財報顯示,2023年Keep的月活躍使用者數量為2975.6萬名,相比2022年的月活減少了663.2萬名,同比下滑了18.22%。同時,平均月度訂閱會員數量為319.3萬名,同比減少了42.8萬名,下滑了11.82%。

但此前侃見財經也指出,這是Keep業績的「去偽存真」的必由之路。

從Keep營收結構來看,目前Keep的收入主要由三部份構成,分別是自有品牌運動產品、線上會員及付費內容、廣告及其他。

2023年以前,自有品牌運動產品是公司的第一大收入來源,該業務收入占比由2019年的60%逐漸降至2022年的51%,廣告收入占比也由17%降至8%。與此同時,線上會員及付費內容收入占比由23%逐年遞增至2022年的40%。到2023年,線上會員及付費內容收入為9.96億元,其一舉超越了自有品牌成為了公司第一大收入來源,收入占比達到了47%,而自有品牌下降收入占比下降至44%。

該公司也在財報中表示,由於電商消費者信心低於預期,影響了自有品牌運動產品的收入,以及公司對新產品擴張和市場策略都采取相對審慎的策略。

但是,我們認為自有品牌運動產品收入的下降並非一件壞事,線上會員及付費內容才是公司最深的護城河。

在當下復雜的市場環境當中,Keep一直保持著較強的使用者黏性,對於公司未來的發展而言,使用者的付費意願逐步增強是一件好事,這能穩步提升公司在資本市場的競爭力,也能繼續提高公司的毛利率,可謂一舉多得。

侃見財經認為,公司營收結構的調整,恰巧是業績「去偽存真」體現,此番調整也說明了Keep既找到了突破天花板的增長方式,又建立了護城河。因而,從這個角度,Keep平穩的度過「水逆期」也是一種必然。

綜合而言,當下的市場對於互聯網公司的考量已經從使用者增長過渡到了對業績的考量,經此一遭之後,Keep也能更加順應市場,從而走上高質素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