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股票

一個值得重視的中國經濟動向:關於「中國版QE」的傳聞,怎麽看?

2024-03-30股票

正選頭條平台,抄襲搬運必究!

(有看到抄襲搬運的讀者朋友也請幫忙舉報一下,正選和原創標簽只有在頭條平台。感激不盡!)

這是熊貓貝貝的第2318篇原創文章

3月28日,中國股市迎來了一波強勢反彈,三大股指齊齊上揚,深市表現尤為搶眼,上證綜指重返3000點大關。

市場之所以能夠大漲,還差點形成反包,主要就是因為市場上流傳著一則訊息。

小作文的威力,在經濟承壓,普遍缺乏信心和預期的階段,可能是最值得重視和警惕的。

市場的上漲動能部份源自一則關於央行可能實施「中國版QE」的傳言。起源是一張圖片。

圖片來源:見圖

意思是早在去年5月份,就已經有檔說明,央行要在公開操作中增加國債的買賣。

再接著,就繼續論證,根據商業銀行法規定,央行有權力在公開市場上買賣國債。

圖片來源:見圖

然後 股市和債市就一起嗨了。當然,這樣的資訊要發揮威力,還得多方進行配合:

3月28日上午,包括知名學者劉煜輝等多個信源訊息顯示,央行將下場購買國債。這一傳言被市場解讀為「中國版超級QE(量化寬松)」。

圖片來源:見圖

然後南華早報也發文章,說人民銀行,有望下場直接買債券。

這一下就讓大家想起了美國的QE和日本的安倍三支箭,都是央行直接買債,無限擴充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施行 量化寬松。那麽這個結果想必大家也是知道的,就是天量的貨幣創造,持續推升資產價格,別說股市了,任何資產都會得到提振。

央行可能透過購買國債來提升市場流動性,進而促進經濟增長。

對於資本,資產,金融全市場而言,這無疑是一大利好。

然後各路券商的分析部門,就開啟了一輪煞有介事的專題分析。

捕風捉影,不過如此。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非常的詭異:

不論是國內公募、券商,還是海外投行都認為,中國版QE不會發生,央行也不會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註入流動性。

摩根士丹利在最新的研報中指出,中國版QE不會發生。 在摩根士丹利看來,從使用央行票據、逆回購和借貸便利 (LF)轉向更多地使用政府債券交易來控制金融環境來改善公開市場操作機制,這已經成為全球央行的標準做法。央行不會在一級市場購買政府債券,因此,這不可能是量化寬松。

創金合信基金也給出同樣的看法,不應將央行在二級市場買賣國債等同於財政貨幣化或QE。【人民銀行法】第二十九條有明確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不得直接認購、包銷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央行二級市場購買國債有利於更好熨平國債集中發行對流動性的擾動,短期對市場情緒或有所提振。

這種情況就比較微妙了。
經濟時代,沒有什麽電洞來風的說法,一切的預期炒作和觀點發酵,本質上都是為了財富分配服務的手段。

從當下來看,上述流言在市場流傳很廣,但並未獲得官方證實。而且,來源難以尋找確定?

這樣的傳言,並不簡單,那麽,應該如何分辨與觀察?

這篇文章,將基於對」央行購買國債」傳言的邏輯和目的訴求的梳理分析,結合他國經驗和中國經濟現實情況,從「誰受益,誰嫌疑」的角度分析這則值得重視的傳言的來源,並對後續「中國式QE」是否會出現,進行一次有深度,有態度,有依有據的專題討論和分析研究。

關註動向,把握本質,看清主線,研判趨勢,指導行動。

本文已反復自查合規,不碰紅線,語言平糊公允,不帶價值導向。

內容有依有據,分析理性客觀。

硬核內容,錯過不再。

以微見著,洞察先機,把握趨勢,指導決策。

PS:

  • 文章略長,內容的閱讀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耐心,並且需要進行思考。
  • 內容不求討好所有讀者,寫作分享也是一個閱讀群體和寫作群體互相選擇的過程。
  • 每個人的認知層次不同,不做強求,這篇文章的內容不是什麽大路貨,也不是什麽看完能夠帶來輕松愉悅精神滿足的爽文,請結合自身需要和認知需求理性看待。
  • (如果這篇文章在其它資訊平台被看到,不用懷疑,就是抄襲搬運,厚顏無恥)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1

    全網熱傳的「中國式QE」,具體是什麽意思?有可能實作嗎?

    3月28日,市場間流傳一份關於央行的"小作文"。

    流傳的小作文稱:中國人民銀行將「逐步」增加購買國債的規模。

    這一坊間未經證實的訊息,立刻引發市場無限遐想,甚至還有版本提到「中國版QE」等詞匯。

    那麽該訊息,可信度如何呢?

    有分析文章列舉了關於央行買國債猜想回應。

    一、央行是否能買國債?

    能。央行法只是規定央行不能一級市場購買國債,但是二級市場可以。事實上,二級市場買賣證券(現券交易)是中國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工具的一部份,wind顯示2002年還操作過。所以制度上不是問題。

    在購債方式上,央行在一級市場直接購入國債受限,持有國債主要透過二級市場買入。

    不過,當前中國央行並未在二級市場大規模買賣國債。

    截止2024年2月,央行持有約1.52萬億國債,其中約1.35萬億屬於2007年為購買外匯註資中投而發行的特別國債,如果剔除這部份特別國債,央行持有的國債規模僅1749億元。

    相對30.2萬億的國債存量規模,央行持有的國債(包括特別國債)占國債存量的比重僅5.1%。

    總體而言,央行買賣國債的操作頻率較低,且規模較小,整體偏謹慎。

    二、央行是否買過國債?

    買過。目前央行持有國債約1.5萬億,主要是2007年買入的特別國債,其中7500億去年續買。

    圖片來源:見圖

    圖片來源:見圖

    三、央行一般如何購買?

    邏輯上小額購買可以直接二級市場市場化買賣,但大額一般可能定向購買。2007年和去年辦法是,央行給某個銀行定向一筆資金,該銀行去一級定向國債,然後央行再從該機構二級定向買入,同時回收定向資金,實作央行政府債券持有量的上升。

    四、赤字貨幣化?

    赤字貨幣化是一個模糊且落後的概念。赤字(債務)貨幣化是現代貨幣的客觀現象,即使國債不是央行購買,而是商業銀行購買,也會創造貨幣,商業銀行發放貸款其實也是個人或企業的債務貨幣化。

    五、為什麽這次有可能?

    1、目前超儲低,銀行間緊張,市場缺長期基礎貨幣;

    2、法定準備金率也很低,如果長期基礎無法補充,準備金率的調控也會逐步失效;

    3、近期政府債發行量大,市場承受能力越發有限,從降低政府債務成本來看央行買入是好的方式。

    六、如何觀察是否央行是購買?

    1、觀察這批國債發行時是否定向發行?

    2、觀察央行報表中對政府債權科目。

    從邏輯出發,央行下場購買國債這個傳聞,是存在一定的市場需求的:

    首先,可行性來看,法理上是具備條件的,中國的央行約束是不能再一級市場上去買債,但是二級市場是可以買的,而且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財政部直接把國債質押給央行,還有一種是直接買,每次當中國要大舉發國債的時候,都會采取第一種方式,熨平資金面波動,而第二種方式用的比較少,1999年和2007年用過。當時買的是特別國債。

    也都是危機的年份,後來也買了,但都是續作了。

    其次,到底要不要開啟?

    從宏觀上來看,確實有這個必要,央行從去年8月就在想辦法搞信用寬松,但是結果M1卻每況愈下,信用一直起不來,存款反而越來越高,整體經濟的需求不振,壓力很大。那麽既然原來的降準降息的方案不行,就要增設新的工具,1要確保寬松,2要避免空轉,那麽直接買債是一個看起來不錯的工具。

    第三,確實作在也比較糾結,最大的問題就是怕副作用,因為貨幣總閘門一旦開啟,很多東西就不可控,從美日歐的經驗來看,一旦開啟了央行直接買債,往往就停不下來了。

    也就是說很容易上癮。而且也有人提出,現在利率起碼還沒有降到0,所以還沒有必要啟動QE,量化寬松,往往是要窮盡了傳統工具,且沒有解決辦法之後,才會考慮的工具。

    這麽說也是有一定道理。

    比較有意思的是:3月28日下午盤後,摩根士丹利潑冷水了,說中國央行最近的一系列操作,包括使用中央銀行票據、反向回購和貸款設施(LFS)等,並不意味著中國版的QE來了。

    相反,這只是央行在最佳化公開市場操作機制,與全球其他央行的標準做法類似。

    圖片來源:網絡

    這就很有看頭了:國內小作文被國外機構否認,那麽,這個小作文是從哪裏來的?

    總的來說,八字還沒有一撇的事情,且自身充滿了矛盾和糾結,就是對這個傳聞最好的概括。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2

    以史為鑒:美國和日本的QE經驗,能否用在當下中國?

    QE這個字,所有人第一想到的,就是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操作。

    說白了,美國就是靠QE走出危機的。

    美國20年無限量QE開啟非常迅速,3月份美國央行就宣布了無限量的QE政策,每天買750億美金美債和500億美金住房ABS。

    美國政府拿到這筆錢以後大規模增加財政開支,拉動美國國內需求迅速觸底回升。

    日本央行也采取QE政策,而且日本央行比美國更激進。美國央行不會下場買股票,日本央行直接下場買入日經指數。

    日本央行從2012年就開始持續買進日經指數,拉動日經指數觸底回升,日本央行也是日經指數的最大持有人,這一輪日本股市的大牛市,賺錢最多的就是日本央行。

    全世界都能搞QE,中國怎麽就不能QE了呢?

    關於中國央行就要開始購買債券,即所謂中國式QE開始被市場討論,權益市場似乎也受到了一些激勵,但 仔細來看,這樣的討論似乎離現實的基礎仍有較大的距離。

    且不說在目前的法律構架下,中國央行難以直接購買國債,雖然可以采取公開市場購買債券等方式來進行,但這亦可以歸類為常規的公開市場操作,而就此即將其命名為中國式QE,不免有強行類比美聯儲實行的大規模量化寬松,進而支持權益市場之嫌。穿鑿之意,躍然紙上。

    既然提到美國的QE,其實際的意義在於彌補美國國債的市場需求不足,壓低收益率曲線,有利於美國的低成本融資。而目前國內的國債環境是,銀行體系的流動性過剩,普遍面臨資產荒,債券收益率屢創新低,此時如果央行再加入市場購買債券,在債券供給不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債券收益率將遭受重創。

    綜合來看,現在中國需要通脹,一個是刺激需求,一個是化解債務,但是又不能說財政貨幣化,更不能說是量化寬松的QE,因為這樣對於穩定匯率非常不利。

    簡單來說,更像是一次輿論維度的逼宮,對於當前中國經濟環境存在的問題找的很準,但是具體的辦法和解決問題的思路,是不是央行買國債,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從中國官方的角度來看, 肯定不會接受A股市場和貨幣策略被輿論所左右的,而且,中國的貨幣擴張邏輯和美日是完全不一樣的。

    央行購買國債,能在美國和日本發揮作用,對中國來說可能並不會收獲同樣的效果。

    簡單一個關鍵問題:央行購債,向銀行流動性,但是銀行沒有樓市這樣的渠道,房產這樣的信用載體去進行流通性傳導,沒有成本的流動性在手上不燙麽?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3

    趨勢研判:關於中國式QE的傳聞,究竟是預期釋放?還是無法實作的輿論謊言?

    回到當下中國經濟的現實情況來看:中國財政寬松的配合一定需要央行直接買債嗎?

    結論是不一定需要。

    短期內,央行大規模買賣國債的概率不高。一是在2023年10月的金融工作會議上, 國家明確提到「要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可能是針對五年的規劃;

    而且強調「避免局部資金淤積,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去杠桿,千招萬招,管不住貨幣都是無用之招」、「貨幣信貸要從外延式擴張轉向內涵式發展,總量上保持合理充裕,結構上有增有減」。

    這些表述均指向類似美聯儲、日本央行的QE等大額買債工具很難在中國出現。

    二是降準、降息等貨幣政策工具仍然有操作空間。

    兩會期間「部長通道」以及同期召開的國新辦新聞釋出會,央行均提到「中國的貨幣政策工具箱依然豐富,貨幣政策仍有足夠空間」、「中國存款準備金率平均在7%,仍有降準空間」。

    這反映當前貨幣政策思路可能傾向於延用既有的政策工具,而且仍有防空轉的訴求,大規模購債並不直接作用於寬信用,對應投放大量基礎貨幣可能部份沈澱,與防空轉的要求不符。

    三是時機不對,就在當下中美金融戰吃緊的耐力比拼階段,中國沒有條件,也沒有可能去進行如此大影響力的貨幣政策嘗試和實施。

    風格完全就不符,中國追求穩健持續和諧的經濟路線,是不可能一夜之間發生急速扭轉的吧?

    中國的央行有底氣搞QE,但現在時機不對。

    中國不可能提前於美國先啟動量化寬松,這樣匯率會扛不住,也只會讓全球資本找到獵殺境內資產的裂縫。

    所以,真要搞QE,也要等到真正美聯儲開啟降息或美元開始走弱。

    而且以中國央行一貫的謹慎態度而言,不會是像美國那種無限QE,大概率是有節制的QE,不過這也足夠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次關於央行下場買國債,開啟中國式QE的傳聞,其實非常微妙:

    有可能,是國家進行預期管理的一次市場測試,考慮到當下外媒正在炒作耶倫訪華的事情,煙霧彈也不是沒有可能。

    官方並沒有表態,但是市場表現,以及各路觀點,官方都看得見。

    也有可能,就是利益關聯的群體,刻意炮製出來煽動市場情緒拉高行情的小作文,不過很有水平,市場行情的表現其實已經兌現了制造這樣傳聞的利益目的了。

    短期內沒有實作的可能,中長期有待觀察,怎麽說呢?不管真假落不落地的,有個預期也好的。

    但是預期≠現實。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寫在最後:

    這個詭異,值得重視的經濟傳聞,能夠帶來哪些啟發和警示?

    文章最後,和大家聊點事件以外的啟發和思考。

    實際上,中國式QE的說法,在過去十年裏面,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炒房和炒股的群體拿出來當作通脹的理由炒作一番,可以說基本上年年都有。

    但是現實情況就是,一次都沒有成為現實。

    08年4萬億和2016年的貨幣化棚改,算不算中國版的QE?

    如果從貨幣政策角度來看,當然算,但是和美日的QE有什麽區別?

    用大家都能聽懂的比喻,那就是中國是「肉爛在了鍋裏」,而美日是資本出海,霸權收割。

    中國的經濟邏輯其實非常務實:我可以少賺,但是絕對不會去沒有話語權的地方進行賭博和冒險,我不能虧。

    從這個基本邏輯出發,大家想這麽一個問題:對於美國和海外資本而言,中國用美日QE那套方式進行貨幣擴張和流動性釋放,意味著什麽?

    夢寐以求的中國國家賬本開放,讓美元實作對中國經濟的金融殖民和完全滲透,成為現實!

    這個邏輯,中國國家不可能不知道,所以,用美日QE邏輯來炒作中國也會進行同樣操作的預期,這個事情本身就經不起推敲。

    但是這麽一個傳聞,對中國國內資本市場還是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這就非常不合適了。

    傳聞的背後,是中美金融戰的不斷升級和白熱化,而隨著戰事吃緊,類似的事件和交手,只會越來越多。

    對於個體和流動資金來說,這樣的環境,安全第一,不要去瞎摻和和盲目炒作,才是明智的選擇。

    千萬不要成為高級別博弈過程中,被夾縫碾壓傷害的物件。

    這個級別的博弈和對抗,還真的不是去賭運氣的好時機。

    都是良心話,分享給聽的進去,聽的懂得朋友。

    以上,就是對2024年3月份,最新關於中國貨幣政策的一則詭異的傳聞,進行的專題梳理和分析討論內容,和各位頭條的讀者朋友們,進行一個交流和分享。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最新規定,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關於置業,投資等行為的明確建議,入市風險自擔。)

    以上正文,來自@熊貓貝貝小可愛

    交個敢說真話,會說實話,善於觀察的年輕人朋友,可好?

    原創寫作分享不易,如果覺得文章不錯,歡迎轉發點贊。關註本人

    實力原創,頭條獨家,如有抄襲搬運侵權行為,必究!

    有問題歡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問必答,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