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股票

上半年房地產仍在洗牌,保利穩坐「榜一大哥」

2024-07-17股票

樓市調整已持續三年,房企的洗牌卻還未結束。

近日,港A兩市的上市房企陸續公布上半年銷售數據或業績預告,從結果來看,自去年超越多年排名第一的碧桂園後,保利發展已然坐穩房地產「榜一大哥」的寶座,而碧桂園的名次仍在後退,上半年已掉出十強之列。

同樣跌出10強榜單的還有金地集團。時代財經了解到,上半年,金地集團實作簽約金額361.1億元,同比下降57.92%,排名第14;在去年,金地集團位列房企第十強。

房企的銷售規模依然在整體下行。上半年,十強房企的銷售門檻為511.2億元,而去年同期是925.8億元。

收入和利潤水平也在繼續滑坡。根據Wind金融終端,截至7月14日,A股市場至少49家涉房企業釋出業績預告,其中34家發生虧損,其中不少房企虧幅同比擴大,主要原因是房地產銷售收入下降致使結轉收入下降。

過往對地產股青眼相加的險資現在對房企興趣寥寥,繼中國平安「清倉」碧桂園後,保利發展也在最近一年遭到第二大股東泰康人壽的減持。

銷售額繼續下跌,房地產不賺錢了

在已經釋出業績預告的49家涉房企業中,僅有15家企業上半年賺到了錢,這些企業包括華麗家族、黑牡丹、亞通股份、綠地控股、雲南城投、世榮兆業、深深房、財信發展、新華聯、三湘印象、保利發展、沙河股份、中國武夷、深物業和萊茵體育。

時代財經統計得知,上半年,這15家涉房企業實作的歸母凈利潤介於246萬元至75.08億元。其中,賺得最少的是華麗家族,預估歸母凈利潤為246萬元至369萬元;最多為保利發展,歸母凈利潤初步核算結果為75.08億元。

不過,盡管這些涉房企業在上半年得以盈利,但只有6家企業的歸母凈利潤同步增長,其余出現了程度不同的下降,主要原因是房地產可結轉收入下降。

比如綠地控股上半年實作的歸母凈利潤預估為2.0億元至2.5億元,而去年同期為26.10億元;沙河股份上半年預估為5100萬元至5600萬元,去年同期為4.39億元;深物業上半年為920萬元,去年同期約為2.21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保利發展雖然上半年的營業收入同比上漲1.64%至1392.69億元,但「受市場下行及價格承壓影響,專案結轉毛利率下降」以及「報告期內結轉專案權益比例下降」,上半年實作的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38.57%至75.08億元。

由於銷售規模仍在顯著下降,未來,房企的收入和利潤依然面臨不小的下行壓力。

時代財經統計得知,截至7月14日,上半年的銷售十強房企已基本確定,分別為保利發展、中海地產、萬科、綠城中國、華潤置地、招商蛇口、建發國際集團、濱江集團、越秀地產、龍湖集團。

其中,華潤置地雖未公布業績預告,但前5月累計合約銷售金額達到927億元,而上半年已確定銷售額超過千億元的房企包括保利發展、中海地產、萬科、綠城中國、招商蛇口,分別為1733.36億元、1483.78億元、1273.30億元、1265億元、1009.52億元。

除了華潤置地,其余9家房企上半年銷售額同比跌幅介於5.74%至48.11%,跌幅超過30%的房企高達6家。其中,創下最大跌幅的是龍湖集團。上半年,龍湖集團實作合約銷售額大約511.2億元,而去年同期為985.2億元。

此外,華潤置地前5月的銷售額的同比跌幅也達到了35.32%,今年前5月少賣了506.3億元。

險資還在撤退,不愛股權愛物權

地產股正在失去它的魅力。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房地產行業基本面持續走低,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下,曾經青睞地產股的險資不斷出逃,甚至清倉地產股。

如今,房地產的深度調整仍在持續,險資的逃離也在繼續。

6月底,保利發展釋出公告稱,2017年2月21日至2024年6月27日,泰康人壽及其一致行動人泰康資產受托管理的其它賬戶,持有保利發展股份的比例由7.35%減少至6.08%,合計減少1.43億股股份。

根據公告,2023年7月14日至2024年6月27日,泰康人壽及其一致行動人至少減持1.3億股,變動比例為1.10%。

時代財經了解到,泰康人壽及其一致行動人在2016年6月認購保利發展將近7.33億股非公開發行股票,由此持股比例從1.29%躍升至7.35%,泰康人壽也成為了保利發展的第二大股東。

減持公告沒有公布泰康人壽此次減持的原因。不過,去年3月保利發展曾釋出泰康人壽對非公開發行股份的減持計劃,該計劃稱相關減持是泰康人壽「根據資產配置需求和相關投資決策」的決定,在該減持計劃下,泰康人壽合計減持了8176.97萬股股份,套現將近11.8億元。

保利發展並非近年來唯一遭到險資減持的地產股。時代財經了解到,碧桂園、金融街、萬科A等也因險資的減持而備受關註。

其中,去年11月,外媒報道中國平安計劃收購碧桂園並承繼其債務,隨後中國平安釋出澄清公告表示「該報道完全與事實不符」,同時透露公司沒有持有碧桂園的股份,而在2021年末開始減持碧桂園之前,中國平安是碧桂園的第二大股東。

在房地產進入此輪調整期之前,由於以住宅開發為主業的地產流動性好、估值偏低、盈利穩健且具有較高股息率而備受險資青睞,隨著房地產形勢變化,險資的偏好發生了較大改變,不再局限於傳統的住宅開發商,而是跨界至產業園、酒店、商辦物業等等,投資方式也由股權向物權傾斜。

近一年,海保人壽、平安人壽、友邦人壽、建信人壽、太保壽險、新華保險等險資購入不動產,角色從股東向「房東」轉換,所購入的物業類別主要包括商業辦公、產業園區、商業酒店等。

此前,一名地產分析師告訴時代財經,之所以出現這個現象的原因,原因是在新的市場環境下,純住宅開發的市場空間已經不如從前;另外,保險資金天然比較適合投資物業的資產,「特別是文旅、養老等,除了國家支持這些產業,它們本身也非常適合保險資金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