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通常認為昆蟲在夜間繞著光源飛行是由於趨光性,但英國一項新研究顯示,飛蛾等昆蟲的這一行為或許另有緣故。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7日報道,研究人員使用動作捕捉攝影機和紅外線照明裝置拍攝蝴蝶、飛蛾、蜜蜂、黃蜂、蜻蜓和豆娘在不同光源條件下夜間飛行的情況。分析了數百個「慢動作」飛行影片後,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昆蟲不會被遠處的燈光吸引;只有在經過附近的燈光時,才會被吸引過去。
研究人員說,絕大多數昆蟲會背部朝著人工光源,繞圈飛行,即使這個姿勢讓它們飛起來有些「別扭」。
研究負責人之一,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生物工程系博士後研究員、昆蟲學家山緲·法比安說,沒有人造光源幹擾的情況下,夜行性昆蟲會將背部朝向最亮的方向,也就是天空。這一前進演化訣竅幫助這些小動物判斷方向,並在夜間飛行時保持水平狀態。但當它們飛過人工光源時,就會迷失,以為人工光源是天空。
他說:「如果它們傾斜著飛行,就會產生一種奇怪的轉向模式。就像你騎單車,如果向一邊傾斜,你就會在一個大圓圈裏不停旋轉。」
此外,並非所有飛蟲都會繞著人工光源飛行,有些會飛到光源上方,還有些會翻轉並撞向地面。
相關研究報告刊載於近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通訊】雜誌。
研究人員說,2020年9月的一份報告指出,人造光源影響了飛蛾的繁殖和幼蟲發育。他們認為,光汙染在全球昆蟲數量下降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更好地了解人造光對昆蟲的影響至關重要。
來源:新華社
編輯: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