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動物

雄性在自然界中,普遍比雌性漂亮,為何人類女性卻比男性漂亮呢?

2023-12-22動物

文|鯨探所

編輯|鯨探所

在動物界,雄性向來比雌性更漂亮。

雄孔雀開屏時五彩繽紛的長尾羽,是為了吸引異性,雄獅濃密的鬃毛,象征著強大的力量。

而這一切的目的, 不過是為了在繁殖時期贏得伴侶的青睞。

然而在人類社會中,情況卻恰恰相反。

從古至今,女性向來比男性更註重容貌,這又是為什麽呢?

雄性動物為何漂亮?

一提到「漂亮」,我們往往先想到女性。

然而在動物界,局面卻正好相反,雄性動物的外表往往更為艷麗,這種現象存在已久,是遵循自然界求偶法則的結果, 許多動物的雄性生物比雌性更加花枝招展。

以孔雀為例,它那耀眼的翎毛與夢幻般的開屏儀式,無不令人贊嘆雄孔雀的美。

而雌孔雀灰撲撲的毛發,寡淡的尾巴,則與雄性形成了鮮明對比。

事實上,雄孔雀漂亮的尾羽來源於優良基因,能在捕食壓力下存活下來的雄孔雀,證明了它的實力。

可是對於雌孔雀來說,這些羽毛代表健康與強壯。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了其它動物身上。

就比如說,公獅炫目的鬢毛,鹿角分叉的公鹿, 都比同類雌性更具視覺沖擊力。

這似乎與我們的審美觀念相左,但是在自然環境下,這是一種生存策略。

根據達爾文的性選擇理論,同類動物為了爭奪伴侶,會在某些特征上形成競爭, 而雄性個體為了討好異性,就前進演化出鮮艷的外表。

之所以會這樣,關鍵在於動物界獨特的求偶模式。

要知道,雌性動物在生育後代方面投入更多, 它們需要孕育、哺乳等。

而雄性交配後就離開,不需要負任何的責任,所以雌性對伴侶的選擇權更大,會挑剔求偶物件。

當代生物學研究也支持這一理論,例如,科學家發現公孔雀尾羽長度與其體內抗氧化酶活性相關, 這表明長羽毛反映健康狀態。

而公孔雀孵化率比母孔雀高,也印證了漂亮尾羽對應強健體魄的說法。

然而,性選擇理論並非完全定論,批評者指出,有些動物的兩性外表沒有區別,而其他因素如父系投資是否也會影響兩性角色。

那麽,為何在人類社會中,「漂亮」成了女性的專利呢?

男女美醜之分

從生物學的視角來看,男女之間的外在差異其實並不大,人體的基本構造也沒有明顯的不同。

無論男女都擁有兩眼一鼻兩耳一個嘴巴,四肢、軀幹等基本部位也無大差異。

這主要是由於人類存在性染色體,X染色體和Y染色體之間基因差異很小,造成了男女基因組成和生理構造的高度一致性。

而主要的差異集中在二次性征方面,女性發育出乳房,而男性長出胡須和更強壯的體魄, 這些都是人類在前進演化過程中形成的性別特征。

例如男性較高的睪酮水平,導致男性在青春期後體型和肌肉量往往大於女性,而女性雌激素水平較高,使女性皮膚較為細膩。

但是這些差異對人類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不能簡單地以「美醜」來評判。

「美」本身就是一個主觀的概念, 每個時代和每個人對「美」都有不同的定義。

比如古代崇尚女性皮膚白皙、弱不禁風的林黛玉式美女,現代則更偏愛活力充沛、體型勻稱的女性形象。

事實上,在原始氏族社會時期,女性地位曾高於男性。

當時的生產力比較低下,群體生存主要依靠采集、烹飪等工作,這些都是女性的強項,久而久之, 女性就成為了氏族中的核心力量,被稱為「母系社會」。

隨著新石器時代的到來,人類開始學習使用工具,一些需要體力的勞動如農業、畜牧業成為了獲取生活資料的主要方式,這時男性的體力優勢得到了充分發揮,變成支撐部族生存的重要力量。

為了生存,群體必須依靠男性進行繁衍後代,於是男性的地位上升, 女性地位下降,出現了一夫多妻制。

在一夫多妻制度下,身處上層的男性有了選擇妻妾的權利。

為了博得男性的青睞,獲取更多資源,女性之間形成競爭,基因選擇下,女性的外貌也隨之改變,變得更符合男性審美。

比如,女性演化出挺翹的腰臀、光滑的肌膚、豐滿的嘴唇等特征, 這些特征在視覺上更具吸重力,也更能激起男性的保護欲。

不過不同時期的美醜標準存在很大差異,比如古代崇尚的賢妻良母形象,強調女性溫順謙和,而現代女性則更看重個性獨立和職業發展。

這也就說明美醜標準是時代的產物,會隨著社會形態和價值觀念的變遷而改變。

而且不同地域和文化之間的審美趣味也存在差異,東方女性強調嬌小體型,而西方則更偏愛豐滿體態,膚色白皙在亞洲受追捧,而歐美則崇尚古銅色肌膚, 這些都反映出了美醜標準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所以說,從生物學視角看,人類男女雖然有差異但是並不極端。

關於誰更「漂亮」,這主要是一種文化和審美的判斷,與生物學沒有直接的關系。

「性別特征的演化」

性別二態性是指同種生物中不同性別個體在非生殖結構方面存在形態、顏色等差異的現象,這一現象隨處可見, 比如公孔雀鮮艷的尾羽,母獅鬃毛環繞頭頸。

達爾文首先註意到性別差異的存在,並認為這是性選擇的結果。

安格斯·貝特曼後來透過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貝特曼原理」,認為雌性的高昂生殖成本使其在選擇配偶時更被動,而雄性則需要透過競爭來獲得交配機會, 這也就導致雄性個體往往演化出更誇張的特征。

可以說,性別二態性的形成與性選擇密切相關。

性選擇理論認為,同種生物個體之間至少有一個性別需要進行競爭以獲取有限的交配機會,競爭結果造成的勝出者, 可以遺傳它們的有利特征。

也正是因為這樣,性選擇才分為同性內競爭和異性選擇兩種。

然而,性別差異的產生遠非如此簡單,雌雄雙方都在性選擇中發揮作用,且性選擇是一個多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

除了生殖成本,獲取食物、撫育後代等因素也會影響性別角色的形成,在一些物種中,雌性更主動或性別角色不明顯, 這也就說明演化是開放的,不會固定於某一模式。

盡管如此,性選擇在推動性別二態性方面確實發揮著核心作用。

它透過同性競爭和異性選擇兩大方式,塑造性征、影響行為,從而導致性別差異日益明顯。

例如,許多雄性個體演化出視覺張揚的特征,如孔雀的長尾羽,用以吸引異性, 還有雄性黑腹果蠅會表演復雜的追逐舞蹈來獲取交配機會。

可以說,性別二態性的演化實際上是一個連鎖反應,同性內競爭導致勝出者獲得優勢特征,這又為異性選擇提供了物件。

當某特征因異性選擇而固定下來後,具備該特征的個體在同性內競爭中就會更具優勢,如此迴圈,最終造就了今日生物界色彩斑斕的性別二態性。

在當代社會中,由於文明進步,同性內競爭明顯減弱,但是異性選擇依然隨處可見, 各類美容院匯聚的女性就是證明。

不過性別選擇並非絕對,個體差異大於性別差異是當代主流觀點。

選擇標準的文化塑造也在削弱,女性看重外貌的偏見逐漸消退,而選擇偏好的生物基礎無法根除,但是卻透過文化進步加以緩解。

一個真正漂亮或美麗的人,並不止局限於外表和身材。

內在品質、智慧、氣質等也是構成美的要素,現代社會更看重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外在美需要與內在美相輔相成,才能充分體現一個人的魅力。

從純生物學角度看,人類男女之間不存在根本的美醜差異。

美醜標準的形成是個復雜的歷史過程,需要充分考慮社會發展背景,我們不應簡單地從生理結構判斷一個人的美麗程度,而應該從多角度、全方位進行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