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動物

協助候鳥順利遷徙之地:自然友好型農田 | 海洋與濕地·前沿觀察

2024-05-13動物

本文來源於「海洋與濕地」(OceanWetlands):
https://mp.weixin.qq.com/s/CkMSREzcQzLlj3EC4L3nwQ

海洋與濕地(OceanWetlands)

每年春天,數十萬只鳥兒離開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上的冬季棲息地,向北飛越到達它們在西伯利亞的繁殖地。和其他長途旅行一樣,這些鳥兒也需要中途停留,以便找到一頓美餐和補充能量的機會。


圖源:©綠會融媒·「海洋與濕地」工作群組

候鳥必須利用季節性食物 。像大雁這樣的食草鳥類會隨著季節的變化和大雁的北遷而追隨新鮮的綠芽。這種春季嫩草營養最豐富、數量最多的短暫時間可能只有三周。

這種微調策略可能會成為一種負擔。 大雁只有在正確的時間到達正確的地點時才能吃到食物,但氣候變遷擾亂了這種季節性食物來源的供應時間。 例如,如果氣溫升高導致春天提前到來,候鳥到達某個地區的時間可能會太晚。如果鳥類無法在遷徙過程中補充能量,它們到達目的地後就有可能無法成功繁殖,甚至會餓死。

根據一項研究: 氣候變遷對亞洲16種候鳥遷徙的影響 。讓我們了解到候鳥遷徙路線上的一系列中途停留地作為食物來源在氣候變遷中的表現,結果發現,僅靠吃足夠多的美味青草來保證遷徙途中的安全是很有挑戰性的。

在給候鳥大雁和天鵝安裝衛星跟蹤裝置的其他研究中,研究者發現了它們從鄱陽湖到西伯利亞的遷徙路線上的其他食物來源。

剩下的種子可以幫助鳥類繁殖

研究者一共標記了246只鳥,它們在前往西伯利亞繁殖地之前在中國東北平原停留。有些鳥類在這一地區可以停留一個多月。這裏曾經有大片濕地,為準備前往北極高緯度地區的東亞水鳥提供了重要的覓食和棲息地。如今,大部份濕地已被改造成種植大豆、玉米和水稻的耕地。濕地隨著農田的擴大而消失,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全球趨勢。這迫使水鳥將食物來源從自然植被轉向農田。

在中國東北平原,候鳥吃的是收獲後剩下的種子 。雪一融化,這些種子就會被饑餓的鳥嘴挖出來。剩余的種子意味著,在春天來臨之前到達的鳥類仍能找到充足的食物。

研究者發現鳥類傾向於先覓食種子,然後在春季植被萌發時將食物轉向春季植被,同時利用濕地和農田棲息地。隨著自然棲息地的減少,農田種子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機械化收割往往會在田間留下更多的種子,可以為鳥類提供更多的食物。但是,保護濕地免遭破壞仍然至關重要,這就需要限制農田開墾的面積和放牧的強度。減少這些形式的幹擾,鼓勵鳥類友好型旅遊業,將有助於天鵝和大雁在停留期間使用這兩種類別的棲息地。

如果有健康的濕地與農田相伴,鳥類就可以在農民播種莊稼時吃到天然植被,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作物產量的影響。將鳥類視為景觀的一部份,而不是農田的入侵者,有助於保護鳥類的生物多樣性。

參考連結:

https://phys.org/news/2024-04-migratory-birds-nature-friendly-farms.html

https://phys.org/news/2023-06-climate-pits-geese-farmers-finland.html

https://phys.org/news/2024-01-mismatched-climate-bird-migration.html


文/Maggie 審/Richard

海濕·往期相關報道

❁ 城市中藍光對候鳥更加致命

❁ 保護昆蟲,保護鳥類 | 2024年世界候鳥日

❁ 印度旁遮普邦哈歷克濕地,迎來4~5萬只越冬候鳥

❁ 各方亟需加強合作解決人鳥沖突 | 沿海蛤蜊養殖場已成候鳥遷徙的「生態陷阱」

❁ 讀者點評 | 人工種植紅樹林 vs. 鸻鷸類候鳥尚待進一步研究

海洋與濕地
全球環境治理

微訊號:OceanWetl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