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動物

帝企鵝和北極熊,會是下一個「消失的它」嗎

2024-06-29動物
影片載入中...

主筆、影片制作:於梅君

生活在南極洲的帝企鵝,是現存體型最大的企鵝,全球現有27萬至28萬對帝企鵝「夫婦」。不過,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南極海冰面積創下歷史新低,帝企鵝正面臨生存危機。更令人憂心的是,帝企鵝或許並非唯一面臨滅絕風險的極地物種。

南極帝企鵝幼崽災難性死亡

國際學術期刊【全球變化生物學】發表的研究文章指出,由於海冰融化迅速,大約70%的帝企鵝族群可能到2050年就會消亡;98%的帝企鵝族群到2100年可能會消失。

帝企鵝主要分布在南極大陸及周邊島嶼,以魚蝦為食,在南極大陸海岸線以內、狀態穩定的海冰上築巢和哺育幼鳥。它們通常在5月至6月間產卵。孵化後,雛鳥會在當年12月至來年1月前後褪去絨毛,長出防水的成羽,學習遊泳、覓食等基本技能,獨立生活。

然而,2022年,這片區域的海冰提早到11月就已完全融化,給帝企鵝幼崽帶來「滅頂之災」。一些幼崽或墜入海中淹死,或隨著浮冰漂遠而餓死,或因羽翼尚未豐滿而凍死。

英國南極調查局科研人員透過衛星影像監控發現,位於南極別林斯高晉海海域附近的5個帝企鵝棲息地,2022年有4個棲息地遭遇幼崽災難性繁殖失敗情況,全年有超過10000只幼崽死亡。

這是過去數年來,南極首次觀察到帝企鵝的地區性繁殖失敗。

自2016年至今,南極海冰急劇減少。2023年7月中旬,南極海冰面積較1981年—2010年平均值減少260萬平方公裏,是自40多年前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

2018年至2022年間,在60多個已知帝企鵝棲息地中,約有三分之一受海冰範圍縮小的影響。目前,世界自然保育聯盟已將帝企鵝列為近危物種,美國將其列為瀕危物種。

北極熊或在2100年消失

面臨生存之危的極地物種並非只有帝企鵝,在地球的另一端,北極熊也有著相似的處境。

2020年發表在【自然氣候變遷】的一項研究預測,如果不采取更多措施應對氣候變遷,北極熊將在本世紀末滅絕。科學家警告,北極海冰融化,可能導致許多北極熊最早在2040年出現饑餓和繁殖失敗。如果溫室氣體排放繼續沿著目前的軌跡發展,到2100年,北極地區的北極熊可能會滅絕。

科學家估計,目前只剩下不到26000只北極熊,分布在19個不同的亞族群中,隨著海冰減少,北極熊也會減少。

在阿拉斯加南部的波弗特海,北極熊數量在低冰期下降了25%-50%,因為它們被迫長時間禁食。而在最南端的北極熊棲息地之一的西哈德森灣,自1987年以來,北極熊已減少了大約30%。

目前,世界自然保育聯盟已將北極熊列為瀕危物種。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科學家認為,北極熊是遭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典型物種代表,「它們已經在地球的最北端,如果海冰消失,它們無處可去,而人類的行動,將決定它們的未來。」

北極熊陷入生存困境的背後,是北極生態系在氣候變遷背景下受到威脅的現實。

在不到40年時間裏,已有超過200萬平方公裏海冰從北極消失。研究人員警告,「海冰消失,意味著太陽光線反射率降低,將導致全球氣溫進一步上升。」海冰消失,還會對北極本土物種構成嚴重威脅,比如獨角鯨、豎琴海豹和馴鹿等北極物種。

可以看出,隨著全球暖化趨勢加劇,極地物種的生存之危已然逼近。不過,這並非意味著一切已成定局,希望仍然存在,人類社會可以透過減少碳排放量,來控制事態的進一步惡化。

牽一發而動全身,升1℃而動基因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釋出的評估報告顯示,全球溫升預計在2021年至2040年內達到1.5℃。

6月5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就世界環境日發表演講,其中專門強調了將長期全球升溫限制在1.5℃的目標,稱如果該臨界值被逾越,將導致一系列連鎖反應,「我們必須做出選擇——是創造推動氣候進步的臨界點,還是沖向墮入氣候災難的臨界點。當下就是我們直面事實的關頭。」

冰川消融加速,海平面升高

全球暖化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嚴重影響愈發凸顯。自1850年以來,阿爾卑斯冰川的體積大約縮減了60%。瑞士1500座阿爾卑斯冰川中,有半數將在未來30年內消失。

兩極地區的冰川消融速度也在加快。過去40多年中,北極地區的變暖速度幾乎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倍。在格陵蘭島,冰川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

【自然】雜誌發表的論文指出,若【巴黎協定】目標未能達成,世界上最大的大陸冰川——東南極冰蓋會加快融化,到2500年,將可能導致海平面上升約2到5米。格陵蘭島的「僵屍冰」目前也正在加快融化,科學家警告,這必定會使全球海平面升高至少10.6英寸(約27厘米)。

此外,西伯利亞已成為全球暖化最強的地區之一。尤其是2020年,西伯利亞的氣溫飆升至北極圈內創紀錄的38℃,這加速了永久凍土的融化以及極端野火的頻繁出現,繼而影響全球氣候系統。

沒有任何生態系可以幸免

由八國科學家共同完成的一項研究表明,全球升溫1℃,就會對地球大範圍的基本生物學過程,包括從基因到生態系都產生嚴重影響,沒有任何一個生態系可以幸免。

除了顯性變化外,還有基因變化等隱性動態正在發生。比如,物種正在前進演化以適應極端氣候,包括物種性別比例開始發生改變;水生或陸地系統的物種體型開始萎縮;鳥類翅膀長度發生變化;熱帶和寒帶的物種被納入溫帶系統;低海拔物種被納入到高海拔系統等等。

「我們正面臨一個巨大的未知,好比站在山頂,周圍一片迷霧,知道前面一定有懸崖、有深淵,但不知道它具體在哪裏。當前這個懸崖就是科學家估算的‘升溫1.5℃’,這就是臨界點的概念,升溫繼續突破臨界點後,將產生無法逆轉的影響。」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魏科表示。

人類需直面「更熱、更旱、更澇的未來」

我們的氣候正在崩潰,跡象從未如此清晰。在全球暖化以及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等多重因素影響下,「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氣象災害,正變成「年年遇」。氣候變遷模擬預估顯示,至少到本世紀中期,全球地表溫度將繼續上升,由此引起的極端高溫、強降雨、台風等極端天氣將越來越頻繁。

盡管各國加緊協同氣候行動,但因各種原因導致的行動遲緩,使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仍處於歷史最高位,未來數十年持續升溫已成定局,全球各地已普遍進入到高溫40℃以上的新形勢中。

那麽,人類可安全容忍的溫度極限是多少?英國羅漢普頓大學研究團隊報告稱,人類存在一個上限臨界溫度(UCT),可能在40℃—50℃之間。

研究表明,高溫天氣下,日均氣溫每升高1℃,不少疾病都會惡化。例如,在北京的夏季,日平均氣溫每升高1℃,呼吸系統疾病死亡量增加25.7%;日最高氣溫每升高1℃,心腦血管疾病急診人次就會增加4.2%。

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王澄海表示,目前的氣候變遷可能會持續30-50年,而我們還沒有有效的技術和途徑消除這種變化,所以只能減緩災損和適應這種變化。

做好預警,「禦敵」於成災前

面對極端天氣(包括旱、澇)常態化趨勢逐漸形成,我們需要立即行動起來,從災害天氣監測、預報、預警、應對預案、公眾科普等方面開展工作,盡量「禦敵」於成災之前。

1995年,美國費城在全球範圍內率先建立起高溫與健康風險預警系統,當有熱浪發生時,可以及時做出預報,平均每天能挽救2.6人的性命。隨後10年間,美國華盛頓、意大利羅馬、加拿大多倫多都建立起這樣的系統。過去20多年間,中國也一直嘗試建立「更具針對性」的「高溫與健康風險預警」系統,只是相關業務一直未能在全國各地大規模推廣建設。

世界氣象組織曾警示稱,人類需要直面「更熱、更旱、更澇的未來」。面對這種形勢,需要看得更加長遠,行動更為有力。相關部門要加強對高溫天氣的監測預報,制定應對極端天氣的應急預案,及時釋出預警資訊,提醒公眾做好防範。

再者,需要提高全社會的氣候變遷適應能力。在城市道路和廣場恢復植被和天然地面,增加更多綠化覆蓋,利用地表蒸發降溫,在公共場所設定更多遮陽設施,改善建築隔熱效能,提高城市的抗熱能力和通風能力。

世界氣象組織區域氣候預測服務部負責人奧基亞表示,不管氣候系統發生了什麽變化,人類如何適應氣候變遷也是一個關鍵方面。即使我們現在停止所有的碳排放,但由於氣候系統的運作方式,在未來幾十年裏,我們仍會受到影響,所以必須想辦法適應。各個國家應嘗試制定適應措施甚至相應戰略,並得到有效實施。氣象專家一再提醒,「所有人是時候準備好應對一個40℃極端高溫的世界了」,短期應急措施和長期適應力建設相結合,方能更安然地度過未來每一個酷熱夏日。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套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