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動物

「鳥中廣東人」鵜鶘,一張大嘴吃遍天下,連長頸鹿它都想一口吞下

2024-05-13動物

導語

鵜鶘,作為一種生活在沼澤、河口和海灘等水域裏的海鳥,廣東就有著「鳥中廣東人」的美稱,而鵜鶘在中國幾乎分布也是非常廣泛的,除了北極和南極地區都沒有見過鵜鶘,大致都可以看到鵜鶘的棲息蹤跡。
並且鵜鶘的種類也有著很多,其中廣東多見的就是白鵜鶘。

而鵜鶘最為著名的特點,就是那張又大又寬闊的嘴巴,擁有著接近於鴨子的口袋嘴。
這張「口袋嘴」讓鵜鶘成為一種擁有一整套的吃相,一張嘴下去能夠將一大群的小魚、蝦、螃蟹一口吞進肚子。

但鵜鶘的確是「好吃」的,因為鵜鶘日常的食物來源,以及與其他鳥類的關系才會將他們迫不得已的變得「好吃」。
那麽這一張大嘴究竟還有哪些大學問?
又是怎樣一種大吃法?

一、喉囊。

在鵜鶘的嘴部份,是非常顯眼的,不僅非常寬大,還有著鵜鶘獨有的黑色,這種黑色的嘴巴往往給人以非常兇惡的感覺。
當然鵜鶘的嘴部顏色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取決於鵜鶘的品種和性別差異、年齡差異等都會導致嘴部顏色有著不同的變化,不僅有著黑色的,也有著黃、灰、橙、黑、白等各種花色的嘴巴。

但無論是什麽顏色的鵜鶘,其嘴巴都是非常顯眼並且非常寬大的,這個寬大的嘴巴在鵜鶘的身上,稱為「喉囊」,喉囊則是鵜鶘的嘴巴的一部份。
從喉囊的名字我們也能看出,這部份是一種很「神奇」的器官,它是一種儲存器官,鵜鶘可以透過這個喉囊將自己的嘴巴變成一個「活動的口袋」。

自由地拿著這張「口袋」在水中進行捕魚,並且一旦捕魚成功了,就可以儲存在這裏,不僅能夠減少鵜鶘飛行時的空氣阻力,還能夠讓鵜鶘一次吃的很多。
鵜鶘能夠將嘴巴變成一個非常大的「口袋」的原理,就是鵜鶘能夠自由的控制喉囊的張合,然後就能夠「控制」嘴巴的大小,從而「活動」起來。
喉囊的張合主要借助於鵜鶘的咽腔,鵜鶘透過這個器官進行咽喉的動作,從而可以驅動喉囊的張合,對外張開和敞開。

鵜鶘在捕食的過程中,會對喉囊和咽腔一齊進行動作,將這些器官能夠發揮出來的最大作用也都用了出來。
首先鵜鶘在捕魚的過程中,會潛遊到魚的附近,然後將頭部沈到水裏,將嘴巴張開,因此,鵜鶘的嘴巴和上半截的脖子部份,也形成一個「漏鬥」形狀。

這種形狀有著非常特殊的用途,鵜鶘在張開嘴巴之後,從前面看根本就看不到什麽嘴,只能夠看到鵜鶘的兩邊脖子部份,這種形狀就和其他魚類一樣的,可以降低魚類的緊張和警覺性,從而讓鵜鶘更加容易捕捉到魚。
不僅如此,鵜鶘會透過觀察到魚群的運動,判斷出魚群的運動方向和速度等特征,然後透過咽腔進行抽水,從而將嘴巴內的水流都吐出來,這樣就可以將水中的魚提升到鵜鶘的嘴巴邊緣,然後利用喉囊的張合,將魚類吸入喉囊中,從而捕捉到魚類。

二、群體捕食。

鵜鶘在捕食的過程中,會從頭部將魚類吸入喉囊中,這樣在整體運動的過程中,鵜鶘就會透過不斷的調整和轉換喉囊的形狀,從而將魚類「劃入」喉囊中。
鵜鶘非常擅長魚,只需要不到一鐘的時間,就能夠從水中捕獲十幾條魚,如果魚群非常大的話,那麽鵜鶘一次性最多能夠捕獲到50-60條魚。

而且在這一次撈魚的過程中,鵜鶘的喉囊中,經常會裝滿了各種大小的魚,從4-5斤的大魚,到4-5公斤重的企鵝,都能夠一口吞下。
但鵜鶘的天賦異稟,在大自然中,越是能夠大快朵頤的動物越是要面臨著和鵜鶘搶食的風險,這也導致鵜鶘很不容易長肉,反而經常要饑腸轆轆,這也是鵜鶘為什麽「大吃一頓,三天饑餓」。
鵜鶘在讀年齡的時候,很不幸的就要面臨著和其它海鳥搶食的壓力,因此鵜鶘也常常「餓肚子」。

鵜鶘之所以會被其他海鳥常常搶食,是因為鵜鶘在捕捉魚類的時候,經常會在水面上濺起很大的水花,這樣就會驚動到附近的海鷗,從而讓海鷗也來捕食。
不僅如此,在鵜鶘吃魚的從齒中,食物在喉囊中的處理時間較長,稍不留神,周圍的海鷗就會「直接出手」,將食物從鵜鶘的喉囊中搶走,甚至會在鵜鶘的頭上生生的扒拉起來,將鵜鶘的喉囊「倒滿」,然後再將鵜鶘的脖子一擰,讓它們吐出來。
雖然鵜鶘在這一方面捕魚的本事非常了得,但是鵜鶘在「防守」這方面就不太行了,所以鵜鶘也只能拼命吞咽,將魚類盡量儲存到喉囊中,否則還會被搶走。

鵜鶘往往是會被這些撈魚的海鳥「守著」,到了鵜鶘吐出來的時候,他們還會繼續搶,因此鵜鶘想要吃一大頓必須要「專人照看」,將海鳥趕開,不讓他們來搶食。
因為鵜鶘在搶食方面確實表現的過於激烈,因此在海域中想要搶食的海鷗,勢必都是鵜鶘的對手,他們往往是要圍攻起來的。
而海鷗也是非常擅長搶食的,他們不僅會和鵜鶘一樣能夠在水中捕魚,還能夠將河岸上逃竄的魚類給逮住,這樣可以名螂鵜鶘的威脅,因此鵜鶘在海鷗面前也是「順水推舟」,都要和他們合作起來進行捕魚。

三、繁殖。

而鵜鶘在繁殖季節中,就不會組成這麽大的群體了,因此鵜鶘在這個時候也就面臨著生存的艱難,此時鵜鶘還需要面臨人類行為的破壞。
鵜鶘在繁殖季節,往往會選擇一塊偏遠的島嶼,然後就在島上進行築巢,一般情況下,公鵜鶘會迫不及待的選好了築巢的位置,然後等待母鵜鶘到來。

母鵜鶘則是往往會築好巢就走了,出去捕食,捕回來的魚,就一定要儲存起來,等到孵化出來的雛兒就要餵養,因此就是這種互相合作的方式,維持著鵜鶘這類海鳥的繁殖狀況。
而鵜鶘的雛兒出生後,綽綽有余的餵養成長,必然是要度過一個富裕的孩子時期,雛鳥在長大的過程中,也不會擔心會挨餓,鵜鶘一般都會保證自己的食物,和雛鳥的食物完全隔離開。

而這和鵜鶘在搶食時的行為也是一致的,鵜鶘最怕的就是和別人「一起」吃飯,寧願餓死也不能和別人「一起」餵養。
並且成鳥之前也是一對一生活的,因此鵜鶘在繁殖的時候,也是一對一的繁殖,不管是公鵜鶘還是母鵜鶘,他們在這個過程中,一般都是終身相伴。
但鵜鶘的生存環境卻還是受到人類的生活活動的影響。

結語

鵜鶘經常會被人類捕殺或者被人們捉來小做「寵物」等,這都給鵜鶘的生存環境帶來了威脅。
在人們進行生活活動的過程中,也往往會對鵜鶘的生存環境帶來危害,如進行生態環境的破壞、汙染,這種不良行為不僅對鵜鶘的生存環境產生影響,還將對整個生態環境產生嚴重的破壞。

因此,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維護整個生態環境,讓野生動物能夠在它們自己的生存環境中良好的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