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動物

【動物界全系列】露盾角蟬亞科—圓角蟬族

2024-09-05動物

露盾角蟬亞科—圓角蟬族

真核生物域

動物界

真後生動物亞界

蛻皮動物總門

節肢動物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有翅亞綱

新翅下綱

半翅目

頸喙亞目〈頭喙亞目〉

蟬下目

角蟬總科

角蟬科

露盾角蟬亞科

圓角蟬族

圓角蟬族(學名:Gargarini)是露盾角蟬亞科下的一個族。

1.形態特征

微小型到中型,前胸背板僅有肩角和向後直伸的後突起。肩角發達。後突起從前胸背板後緣向後直伸,呈屋脊狀,有的基部稍抑扁,蓋在小盾片和腹部上。小盾片僅兩側露出。前翅有5個端室,2或3個盤室;後翅3個端室。足正常,非葉狀;後足轉節內側無齒突。

2.分布範圍

圓角蟬族在中國僅發現2屬。

3.圓角蟬屬

圓角蟬屬(學名:Gargara)是圓角蟬族下的一個屬。

(1)形態特征

小到中型。前胸背板背盤部隆圓或平。肩角三角形,端鈍。後突起從前胸背板後緣向後伸出,緊貼在小盾片和腹部上方,頂端一般伸達前翅臀角,向後漸細,有明顯的背脊,背面無抑扁處,一般無背齒突,只有個別種背面基部有齒突。小盾片僅兩側露出,端部有深的缺切。前翅長約為寬的2.5倍,基部革質,有刻點,5端室,2盤室,端膜較寬,無明顯的翅痣。後翅無色透明,3端室。足正常,後足轉節內側無齒突;脛節有3列基兜毛。後足跗節最長。

(2)分布範圍

全世界已知170多種,分布於古北區、東洋區、澳洲區和非洲區,常見的黑圓角蟬Gargara genistae(Fabr.)已傳人美國東部。

(3)黑圓角蟬

黑圓角蟬(學名:Gargara genistae)是角蟬科下的一個種。是農業害蟲。除青海外,廣布中國各省。

①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7mm,翅展21mm,黃綠色,頂短,向前略突,側緣脊狀褐色。額長大於寬,有中脊,側緣脊狀帶褐色。喙粗短,伸至中足基節。唇基色略深。復眼黑褐色,單眼黃色。前胸背板短,前緣中部呈弧形前突達復眼前沿,後緣弧形凹入,背板上有2條褐色縱帶;中胸背板長,上有3條平行縱脊及2條淡褐色縱帶。腹部淺黃褐色,覆白粉。前翅寬闊,外緣平直,翊脈黃色,脈紋密布似網紋,紅色細紋繞過頂角經外緣伸至後緣爪片末端。後翅灰白色,翅脈淡黃褐色。足脛節、跗節色略深。靜息時,翅常縱疊成屋脊狀。卵紡錘形,長1mm,乳白色。若蟲老熟若蟲體長8mm,長形,體扁平,腹末截形,綠色,全身覆以白色棉絮狀蠟粉,腹末附白色長的綿狀蠟絲。危害作物:菊花、八仙花、茶花、茶梅、無花果、櫻花、南天竹、枸骨、桂花、麻葉繡球、女貞、杜鵑、薔薇、廣玉蘭、大葉黃楊、海桐、素馨、紫檀、柑桔、柿、桃、李、杏、梨、蘋果、梅、葡萄、楊莓、白臘樹、楓香、銀柳等。

黑圓角蟬成、若蟲刺吸枝葉的汁液致樹勢衰弱。成蟲雌體長4.6~4.8毫米,翅展10毫米,多呈紅褐色,雄較小黑色。頭黑色下傾,頭頂及額和唇在同一平面上偏向腹面;觸角剛毛狀,復眼紅褐色,單眼1對淡黃色位於復眼間;頭胸部密布刻點和黃細毛。前胸背板前部兩側具角狀突起,即肩角,前胸背板後方呈屋脊狀向後延伸至前翅中部即近臀角處、前胸背板中脊,前端不明顯,在前翅斜面至末端均明顯,小盾片兩側基部白色,前翅為復翅,淺黃褐色,基部色暗,頂角圓形,後翅透明,灰白色。足基節、腿節的基部黑色,其余黃褐色。附節3節。卵長圓形,長徑1.3毫米,乳白至黃色。若蟲體長3.8~4.7毫米,與成蟲略似,共5齡,1齡淡黃褐色,2~5齡淡綠至深綠色。

②生態習性

卵產在刺槐基部5—10cm深的根部表皮下越冬,卵成堆擠在千起,但排列無序。5月中旬孵化,若蟲共5個齡期,6月中旬第一代成蟲羽化,下旬產卵,8月中旬為第二代成蟲期;9月上旬至10月中旬產卵越冬。成蟲飛翔力弱,爬動活潑,遇到驚擾能橫向爬動躲避。分泌粘液,常招致蠅類和螞蟻吸食。

河南每年發生1代,以卵在枝梢內越冬。第2年5月孵化,若蟲刺吸嫩梢、芽和葉的汁液,行動遲緩。7,8月羽化為成蟲,成蟲白天活動,能飛善跳,9月開始交配產卵,卵散產在當每年發生枝條的頂端皮下。陜西武功每年發生2代,以卵在刺槐根部土中越冬,第2年6月中旬第1代成蟲羽化,8月中旬第2代成蟲始發。

4.卡圓角蟬屬

卡圓角蟬屬(學名:Kotogargara),圓角蟬族下的一個屬。

(1)形態特征

微小型到小型。前胸背板僅有肩角和後突起。前胸背板背盤部隆圓或低平。肩角發達,鈍三角形。後突起從前胸背板後緣向後直伸,蓋在小盾片和腹部上,平直,基部l/2—4/5寬而扁平,呈抑扁型,中脊起不明顯,端部徒然變細,略呈四棱錐形;頂端一般伸達前翅臀角處。小盾片兩側露出,頂端有深缺切。前翅長約為寬的2.5倍,5端室,2盤室;無翅痣;後翅無色透明,3端室。胸部側面無齒突。足正常,非葉狀:後足轉節內側無齒突;後足脛節有3列基兜毛;後足跗節最長。

(2)分布範圍

該屬全世界僅知3種,分布於東洋區和古北區,中國記載8種,包括3新種,5個新組合。

(3)微卡圓角蟬

微卡圓角蟬(學名:Kotogargara parvula),是角蟬科卡圓角蟬屬動物。

①形態特征

雌性:體小型,赤褐色到黑褐色。頭部黑色,有稠密刻點和淺黃色倒伏短毛。頭頂垂直,長為寬的2倍,基緣弓形,下緣傾斜,略呈波形,單眼之間稍隆起。復眼褐色,卵圓形。單眼淺褐色透明,位於復眼中心聯線很上方,彼此間的距離為到復眼的2倍。額唇基長寬近相等,其長1/2伸出頭頂下緣,中瓣近梯形,側瓣狹長,中瓣和側瓣端緣在一條線上,平截或略呈弧形。前胸背板赤褐色至黑褐色,有稠密刻點和淺黃色倒伏短毛。前胸斜面和背盤部中脊起兩側各有1條互相平行的由棕褐色細毛組成的縱帶,但在有的個體上不明顯。前胸斜面垂直,寬為高的2.5倍,中部凸圓,胝內角處明顯凹陷成1小坑。肩角鈍,三角形,稍突出。背盤部稍平坦,中脊全長不明顯。後突起薄扁,剛伸出前翅臀角,全長與小盾片和腹部緊貼,基部稍隆起,中部靠前稍凹下,端部向下彎曲,使後突起背面呈波狀起伏,但在有的個體後突起中部靠前方不凹下。後突起背面觀兩側波形,基部3/4寬闊,向端部漸狹,端部1/4突然變細。小盾片兩側露出很狹。前翅無色至淺黃色,透明,經過臀角和盤室處有l條或深或淺的褐色橫帶,有時僅為淺褐色斑色;前翅長稍超過腹部末端,基部1/4革質,有刻點和淺黃色細毛;翅脈淺褐色,脈上有20多個褐色小結瘤,分布均勻;2盤室大小相近;端膜寬。後翅無色透明,有輻射狀皺紋,翅脈黃褐色。胸部側面黑色,有稠密的淺黃色短毛。足腿節以上黑色,脛節和跗節赤褐色。腹部赤褐色至黑褐色。第2產卵瓣狹長,端半部有二個鈍齒,並有小的鈍圓齒,每個鈍齒上又分出2—4個很淺而不明顯的小鈍齒。

雄性:外形與雌性基本相同。下生殖板由基部向端部漸狹,頂端鈍圓,中裂為全長的1/2。生殖側瓣近半圓形,內上角突出。陽基側突基部較直,端部向外急彎,末端有1三角齒狀小鉤。陽莖U形,外臂背面端部4/5有倒逆的微齒,側面觀向端部漸狹,後面觀向端部逐漸變狹,端部鈍圓,陽莖口很小,橢圓形,位於陽莖端腹面,長為陽莖外 臂的l/5。

量度:體長♀3.0—3.9,♂2.9—3.5;肩角間寬♀l.5—1.7,♂l.3—1.6 mm。

若蟲:第5齡體長3.4,寬l.5 mm。活蟲體淡綠色至褐色。頭淡黃色,寬大於高的2倍,頭頂隆起,馬鞍狀,表面密被基瘤刺,基緣呈圓弧形;頭頂突較發達,上面有刺。復眼腎形,褐色,表面生有少量剛毛。單眼黑色,明顯,位於復眼上緣聯線上。眼下片長形,向外伸至復眼下緣中部。頭頂下緣平齊或呈淺弧形,垂直彎向腹面。額唇基不分瓣,完全位於頭的腹面。喙端可達後足基節。前胸背板密被剛毛與細刺。前胸斜面寬稍大於高,略向後傾斜,近基部中線兩側各有4個黑色小窩。中脊起顯著高出前胸背板。上肩角芽存在,脊起狀。前突起不顯著。後突起末端超過中胸背板後緣;中胸背板中央隆起並稍向後突出。前胸背板下側角正三角形,稍鈍。前翅芽末端鈍圓,伸達腹部第4節,前緣角弧形稍高出前翅芽下緣。其長度等於翅芽全長的l/3。腹部土黃色,背面密生基瘤刺。背瘤突不發達,但明顯成2列;側背瘤突無。第9腹節長占腹部全長的1/3,近基部擴充套件,下側緣生有長刺,側生片半圓形,周緣基瘤刺很長。各胸足相似,脛節多少呈扁平狀,前後側緣各有1列刺毛。

②生存環境

寄主:胡頹子Elaeagnus pungens Thub.,蕘花Wikstroemia sp.,狼牙刺Sophora viciifolia Hance。

③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黑龍江,北京,河北,陜西,山西,河南,四川,福建,雲南。

國外分布:俄羅斯。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註微信公眾號「 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