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技

ARM断供芯片架构,国产芯片面临新挑战,中国芯如何突破困境?

2024-10-16科技

近日,芯片设计巨头ARM公司宣布一项重大决定:拒绝向中国多家企业,包括华为、阿里巴巴等,出售其先进的CPU芯片设计IP——Neoverse V1和V2系列。

此番拒绝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Neoverse V系列是ARM当前最先进的IP产品,性能卓越。然而,受限于美国的禁令,ARM公司不得不做出这一艰难选择。

简而言之,就是技术落后的芯片可以随意使用,但先进的技术则受到限制。

那么,ARM的「断供」将会带来哪些影响?在失去ARM的架构和指令集后,中国的芯片产业又将如何应对?

芯片架构与指令集的重要性

谈及芯片,人们往往会想到苹果仿生、高通骁龙、华为麒麟等知名品牌,但对于架构和指令集,却往往知之甚少。

芯片作为一种高度复杂和精密的元件,其设计、制造和封装都需要极高的技术水平。而芯片设计的起点,便是离不开架构和指令集的。一款芯片性能强大的基础,便是拥有一个先进的指令集架构。

那么,架构和指令集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实际上,架构与指令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相近的概念,尤其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但严格来说,两者还是存在显著区别的。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炒菜例子来理解:

炒菜的流程包括买菜、择菜、洗菜、切菜、点火、烧油、翻炒、放调料和出锅等步骤。这些步骤又可以细分为更小的步骤,如洗菜需要找菜盆、接水、放菜、洗净和控水等。这些大大小小的步骤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炒菜指令集」。只要按照这个指令集操作,就能炒出一盘菜来,尽管味道可能因人而异。

同样地,在手机芯片领域,指令集就是芯片处理各种计算步骤的细分和固定组合。这些组合也是可以改动的,就像炒菜时可以选择不同的切菜方式和买菜方式一样。

而架构,则是为了实现指令集所设计的硬件。可以理解为,指令集是一个步骤规划,而架构则是将这个规划落实在芯片上的具体电路。

当然,相同的指令集可以由不同的架构实现,例如英特尔和AMD都使用X86指令集,但芯片架构却有所不同。英特尔芯片分为北桥和南桥,分别负责连接不同的组件;而AMD则将内存控制器集成在CPU中,以加速CPU和内存的传输速度。

实际上,即使架构不同、指令集不同,只要能够得到相同的结果也是可以接受的。但由于指令集已经写入芯片中,不同的指令集和架构会导致电路、寄存器、数据带宽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使得芯片性能产生显著区别。最典型的例子便是ARM与X86架构的差异。

ARM架构:精简指令集的典范

ARM架构以其精简指令集而著称。它的基本思想是尽量简化计算机指令功能,只保留功能简单的指令,以减少指令的平均执行周期并提高CPU的主频。同时,ARM大量使用通用寄存器来提高子程序的执行速度。这种指令集更适合移动设备、嵌入式设备等应用场景。

X86架构:复杂指令集的代表

相比之下,X86架构则属于复杂指令集。它是计算机最底层的机器指令,也是CPU能够直接识别的指令。X86架构要求计算机整体性能更快更稳定,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能耗。因此,复杂指令集更适合台式电脑、超级计算机等应用场景。

总的来说,一款芯片的核心数量、SIMD处理器数量、ALU和FPU的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等功能实现,都是依靠架构来实现的。

ARM的强大与尴尬处境

ARM公司成立于1990年,总部位于英国剑桥,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知识产权(IP)提供商。ARM并不直接生产和销售实际的芯片,而是向芯片厂商提供IP授权(知识产权)。尽管如此,这个IP授权却具有极高的价值。

目前,全球超过四分之一的电子设备都在使用ARM的技术,智能手机领域的使用比例更是高达95%以上。苹果、高通、三星、华为、联发科、小米、OPPO、vivo等知名企业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ARM的IP授权。

然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样一家强大的企业却并不怎么赚钱。

ARM在创建初期仅有12个工程师团队,苹果公司曾是其主要股东之一,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同时,VLSI Technology也提供了设备支持。ARM凭借天时地利与英特尔形成错位竞争,其设计的移动芯片IP授权超过了165家公司,并生产了超过100亿个芯片,从而奠定了市场地位。

1997年,ARM营收达到了2660万英镑、净利润290万英镑。这一年,ARM成功上市,公司市值迅速飙升,短短几个月内便成为了一家价值十亿美元的企业。

30多年来,ARM一直是芯片架构开发的领导者。它并不直接设计和制造芯片,但其提供的指令集架构却成为了苹果、华为、高通、联发科等芯片设计的基础。可以说,ARM垄断了智能手机的微处理器技术。

2015年,【福布斯】将ARM评为世界五大最具创新力的公司之一。

然而,2016年7月,软银以234亿英镑(折合人民币2200亿)的高价收购了ARM公司。软银曾幻想ARM能像阿里巴巴一样带来高额回报,因为物联网的普及将使得所有事物,甚至是一头牛,都能被连接起来。而物联网所需要的庞大芯片市场将由ARM提供授权。

但事实证明,软银的期望落空了。物联网的发展远没有想象的那样迅速。数据显示,2015年到2019年,ARM的营收仅增长了20%,达到了19亿美元;净利润更是暴跌70%,仅为2.76亿美元;而成本却增加了9亿美元。即便到了2021年,ARM的营收也仅为27亿美元,净利润10亿美元。而采用ARM架构的芯片一年出货量达到了292亿颗,累计出货量更是超过了2250亿颗。

相比之下,使用ARM技术的苹果大赚了6506亿人民币(净利润),高通也赚得了630亿人民币(净利润)。简单对比可以看出,苹果的净利润是ARM的92倍,高通则是ARM的9倍。可以说,ARM在盈利方面确实表现不佳。

面对盈利困境,软银的孙正义感到十分焦急。尤其是软银在收购后亏损数十亿美元后,孙正义明显感受到了资金压力。他公开表示,ARM的未来有很多种选项,包括上市、部分出售、全部出售和合并等。而相比于IPO,出售可以更快地获得资金,这也是软银一直没有放弃的方式。

很快,英伟达向软银抛出了橄榄枝,提出以近4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ARM。对于软银和英伟达来说,这是一笔双赢的交易。然而,由于ARM的强大地位,收购这样一家公司需要获得英国、中国、美国和欧盟的批准,审批时间长达18个月。最终,收购议案被否决,ARM再次陷入危机。

为了应对危机,ARM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上市计划、裁员、高管调整以及最近的改变IP授权策略,以期获得更大的利益。

ARM的授权策略主要分为两类:技术授权与架构授权。

技术授权模式下,企业可以直接购买ARM的CPU核心,并结合自家的NPU、GPU、基带等组件,构建成完整的处理器,最后交由代工厂生产。华为、三星、高通和联发科等便是此模式的代表。

架构授权则允许企业购买ARM的架构后,根据自身需求对CPU进行修改,再与其他自研组件整合,形成完整的处理器方案,最终由晶圆代工厂进行制造。苹果便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例子。

两种授权的核心差异在于,技术授权成本相对较低,但限制了对CPU的修改,因此最终产品的性能可能受到一定制约。相比之下,架构授权费用更高,却赋予了企业更大的自由度,只要技术实力足够,便能打造出性能卓越的产品。这正是苹果A系列芯片在性能上超越骁龙和麒麟的重要原因。

ARM的授权费用会根据企业的规模和盈利能力进行调整,以吸引更多中小企业,扩大客户基础。然而,这种灵活的定价策略也曾导致ARM与高通之间的激烈冲突。

2021年,高通以14亿美元收购了Nuvia,这家公司在短短一年内便设计出了一款能效比远超AMD、高通和苹果的芯片。高通意图利用这项技术,却遭遇了ARM的反对,因为Nuvia也使用了ARM的IP授权,且授权费用较低。ARM要求高通按高通自身的标准增加授权费用,但高通拒绝,双方因此陷入持久的争执,甚至对簿公堂。

最终,ARM与高通决定不续签2024年到期的授权协议。同时,ARM要求所有使用其公版CPU的企业必须接受包含GPU、NPU、ISP在内的整套处理器方案,不得再使用第三方架构模块。这意味着,高通、联发科等使用ARM授权的厂商未来只有两个选择:要么采用全套ARM产品,要么购买架构授权并自行开发CPU。

ARM的这一举措无疑给其客户带来了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RISC-V架构迎来了发展机遇。

RISC-V是一个基于精简指令集的开源架构,起源于2010年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其最大特点是开源,允许任何人自由设计、制造和销售RISC-V芯片及软件。尽管初期因生态不足而开发难度大,但RISC-V已悄然成为全球第三大芯片架构。

随着ARM授权策略的调整,越来越多的芯片厂商开始转向RISC-V架构。英特尔、谷歌和苹果等科技巨头也纷纷表达了对RISC-V的支持。

在国内,倪光南院士早在2018年就提出了摆脱对ARM依赖的建议。ARM在2019年暂停了对华为的授权,进一步验证了倪光南的担忧。如今,ARM又拒绝向中国企业提供最新的芯片架构,这使得国内企业更加迫切地寻求替代方案。

RISC-V架构因此成为了一个理想的选择。阿里平头哥的玄铁系列芯片便是基于RISC-V研发的成功案例。截至2022年11月底,国内企业已发布了多达11款国产RISC-V芯片,进步显著,未来有望打破ARM在移动端的垄断地位。

总结而言,中国在芯片架构、制造和EDA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美国的压力下,这些领域的国际巨头纷纷对国内芯片企业施压。如何破局、如何摆脱「卡脖子」问题,成为中国芯片产业亟待解决的关键。中国芯片何时能成为全球领导者,仍需时间和努力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