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技

机器人替代人类工作是真的吗 2025年将迎来就业潮的结束吗

2024-10-21科技

标题:关于「机器人上岗,人类下岗」的深思:未来工作的现实与挑战

科技的飞速发展正在重塑各个行业的面貌,从无人驾驶到自动化生产,许多职业都在面临被机器取代的风险。随着机器人技术逐渐成熟,2015年后的就业形势无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些人认为,机器人逐渐进入工作岗位的同时,人类可能会被迫退出,尤其是在2025年之后,想要在流水线上找到工作的机会似乎变得越来越渺茫。那么,这种说法究竟可信度如何?是不是只是一种危言耸听?

以新近毕业生为例,数据显示,2018年应届毕业生的收入水平在4500到6500元之间,而在今天,这个数值下降至3000到3500元。这样的变化进一步加剧了未来就业的竞争。举个值得关注的例子,亚马逊这家全球知名的跨国企业,已投入巨资采购大量机器人用于快递分拣。与传统人工相比,这些机器人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少了错误率。同时,由于机器人是一性价比极高的投入,企业的用人成本亦随之降低。对于许多大型企业,这种模式似乎无疑是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因而,全球各地的机器人制造企业纷纷接到来自行业的订单,尤其是日本、瑞士和中国的新松等机器人品牌,迅速走红。

不过,这一现象让部分求职者感到不安,甚至引发了他们对未来工作的深切担忧,让人不禁思考:我们是否将生活在一个被机器人主宰的社会,而人类则彻底被替代?在日本,一些高仿真的机器人已经走进了多个领域,甚至在医疗行业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可否认,疫情期间,身处隔离病房的患者受益于机器人的高效服务,机器人成为运送餐食的得力助手。

虽然当前大部分机器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那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比如送餐员和快递分拣工,这种机械化的过程并不需要过多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机器人取代人工似乎是情理之中的选择。然而,对于「到2025年人类将被全面取代」的说法,似乎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不可忽视的是,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由人构成的,缺少人类的参与,社会也难以正常运转。以教育行业为例,教师被誉为民族的「灵魂工程师」,因每位教师的思想和风格各异,单靠机器无法完成教育的多样性和深度。

从科幻作品中也往往可以看到,机器人可能会拥有模仿人类的能力,甚至产生情感,争夺主人的地位。然而,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这一场景仍然是遥不可及。因此,大家不必对机器人的问世感到过于恐慌。引人注目的,日本推出的高仿真机器人「妻子」售价惊人,可以说是为某些孤独者提供了一种情感寄托。机器人不仅能负责家庭琐事,为男性用户提供饮食和整洁的居住环境,更为一些孤独症患者减轻了焦虑感。

同样地,失去孩子的老年人,也许能够通过花费不菲的代价,获得一个极为相似的代替品,以此填补晚年的情感空白。由此可见,机器人的出现并非毫无价值,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除了人形机器人之外,市场上还出现了机器猫和机器狗,反响热烈。

虽然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展现了高效和低错误率,但一旦遭遇故障或断电,其工作便会停滞,这时人工的优越性便会显露无遗。因此,对待机器人的意义,还是要保持辩证的态度。无须将其视为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国际劳工组织的不久前提出,尽管机器人为社会发展尽了不少力,但其引发的社会不平等,例如在高低收入群体间拉大差距的可能性,则不容忽视。

愈发令人关注的是,是否在某天,某些国家会对机器人技术的研发持反对态度?以日本的川崎公司为例,他们在机器人领域的成就显赫一时,其研发的机器人甚至能够在救灾、医疗和护理等岗位上帮助人类,从而降低相关职业的工作风险。这无疑是实现人机合作的成功范例。

展望未来,机器是否会逐渐获得与真人相似的意识,或是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会因某些阴谋而演变成对抗?此类的问题尚无定论,最重要的,是对待机器人的发展,我们应保持开放的心态,认真看待这一领域的进步。对于机器人这一话题,您有怎样的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