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技

「75年·75人」:他的发明让厦门人打长途无需排长队!专访通信工程师吴江洪→

2024-10-08科技
「全自动无线寻呼系统」机房。(受访者 供图)
吴江洪,高级工程师,1987年获评厦门市劳动模范,1991年获评全国邮电劳动模范,1992年获评邮电部突出贡献科学、技术、管理专家,1993年获评厦门市突出贡献科技人员一等奖,1994年获评福建省「十大杰出青年」,2022年获评特区建设三十周年通信行业贡献奖等。现任中国电子学会理事,厦门电子学会理事长,厦门互联网协会监事长。
1988年6月11日的【厦门日报】,记载了一个「小年轻」通过技术创新为国家通信事业贡献力量的故事:「1987年,两项属全国创新的科研成果——F-150程控交换机长话联机计费系统和直拨长话立即计费营业网络服务系统在全国邮电部公开发布,更令人赞叹的是,这两项成果竟是出自一个刚走出大学校门不久的小年轻之手……」
转眼36年过去,这位「小年轻」已年过60岁,他就是全国邮电劳动模范、厦门市突出贡献科技人员一等奖获得者吴江洪。

从弃艺学工的果敢抉择到引领通信技术的创新突破,吴江洪在全国首创「全自动无线寻呼系统」,数十年来创新成果达到上百项,他用自己的人生轨迹见证了科技改变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的通信发展历程。

用一台旧计算机
提升厦门通信后端管理效率
吴江洪出生在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他自幼跟着身为画家的父亲学画,展现出了非凡的艺术天赋。然而,1979年,因为父亲的一句话,他毅然弃艺从工,踏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父亲说,艺术品只能满足少数人的需求,但技术进步却可能改变很多人的生活。这句话改变了吴江洪的人生。
1981年10月,厦门经济特区破土动工。此时,吴江洪刚刚考取北京邮电学院计算机与通信专业,成为恢复高考后率先选择学习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那批大学生。
1985年1月,厦门市从日本引进的万门程控电话系统正式投入使用,成为国内第一个实现全数字化网络及程控电话的先进城市。同年8月,刚从北邮毕业的吴江洪来到厦门,进入厦门市邮电局长途交换机房。到岗半年后,他在交换机房中交出了人生第一份创新答卷——将计算机与程控交换机实现联机通信。
当时,人们使用电话需要到邮电局通过接线员进行呼叫转接。厦门先进的程控电话后端管理需要数据支持,所有数据处理依靠人工,耗费大量人力与时间。刚到岗的吴江洪想,如果让计算机与交换机联机通信来完成数据处理,效率一定更高!他将这个想法告诉了班长,班长很支持,可是计算机去哪里找呢?他们在仓库里找到了一套日本工程师留下的设备,如获至宝。
他们利用下班时间在机房里尝试计算机和交换机联机。对在网运行系统做实验,要冒很大风险,却得到时任厦门市邮电局局长李振群的肯定,让他吃下定心丸——「当时,特区精神,就体现在许多小细节上,上下一心、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没有这样的精神,就没有以后的创造。」吴江洪说。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个「天马行空的想法」竟成了现实,原本全组人员参与约10天演算的交换数据统计工作,用计算机一个小时就搞定了。

首创一个新系统
被叫传呼机可以自动来电显示
老厦门人不会忘记,那个人人身上都别着传呼机的时代。1985年10月12日,厦门市邮电局寻呼系统开通,开福建省寻呼系统之先河。
1989年,吴江洪带领科研团队用半年时间完成「126」万门无线寻呼系统研制,系国内首创,系统容量从千量级提高到数万级。
126人工服务系统让无线寻呼业务发展迅速,吴江洪却看到问题:人工服务难以满足未来大规模的业务需求。1989年12月,吴江洪走创新之路,提出研制无话务员介入通信过程的「全自动寻呼系统」:将信令模块、交换模块与计算机网络智能控制三者融合,形成端到端的智能化动态控制交换系统。
1990年初,吴江洪组织四人技术攻关小组,通过近20个月的攻关,「全自动无线寻呼系统」研制成功,人们呼叫传呼机不再需要人工转接,被叫传呼机可以自动显示呼叫者的电话号码及姓氏码。同年12月22日,该系统进入试运行,试验服务号为「99」,仅一周时间,结束了呼叫传呼机需要人工接机呼转的历史,这个项目就是后来全国统一服务「127」业务。

那时候,厦门人向朋友介绍这个新业务时,常常自豪地说:这是我们厦门人发明的技术,港台地区、发达国家都没有。

研发一台新设备
推动0.3元/分钟的电话「话吧」遍地开花
1986年4月12日,我市第一部公众投币电话在位于新华路的厦门市邮电局新华支局试用。「当时全厦门可以提供直拨长途电话服务的只有新华路邮电支局,许多人为了打一个几分钟的直拨长途电话,有时要花几个小时排队。」吴江洪回忆。
为什么不能在全市各个邮电支局所提供直拨长话服务?因为来自日本富士通的「直拨长话立即计费设备」单价近万美元,而且仅此一家供应商。吴江洪觉得应该做点什么,改变这种局面。「当时厦门职工一个月工资才五六十元,一台长话设备要近万美元,这是天文数字。」1987年,他研发出「营业型公用电话立即计费设备」,单套成本只要三千元,一台设备就可以满足一个乡镇支局所的服务需要。
很快,全市各支局所都用上这种设备了,许多企业、宾馆也用上了,厦门结束了打个长途电话需要到新华路支局排长队的历史。
「方便点,再方便点,省一点,再省一点。」这是吴江洪的口头禅。1991年,他又在国内首创「邮电支局全功能营业台」,让用户排队时间减少三分之二,这个服务模式被省邮电管理局采纳,用半年时间率先在厦门完成推广。
吴江洪还积极参与推动「村村通」。20世纪末,吴江洪自筹资金在厦门大学实验室开展通信技术与应用设备研发,世界上首台专门为进城农民工及偏远农村提供普遍服务的无线IP电话接入设备在实验室诞生——从此,0.3元/分钟的电话「话吧」遍及城市的工厂、社区、街巷,「无线公话」遍及偏远山村的小卖部。

为了促进政企分开和通信行业专业化发展,邮电系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1994年7月,中国联通成立,吴江洪成为中国联通厦门分公司的第一任常务副总经理。他还参与推动信息政务底座建设,见证厦门市信息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助力我市建立全数字110实验系统、「119」灾害应急中心项目等。

特制一副新泳镜
攻克水下无线通信难关
一直以来,没有信号的区域就如同一个神秘而危险的「无声之地」,既「聋」又「盲」又「哑」。一个偶然的事件,让吴江洪下定决心攻克水下无线通信难关——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在泳池溺亡,听闻这个消息,吴江洪痛心不已。于是他精心构建水下通信网络,巧妙链接水声通信和水下无线组网系统,经过不懈努力,和团队研发「游泳池智能防溺水系统」,这个世界首创技术获得发明专利,通过了工信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专家组评审。
吴江洪将特制的水下发信器安装在泳镜上,一旦这款泳镜超长时间处于水下,意味着游泳者可能遇到了危险,警报系统会立即启动,鸣笛声瞬间响起,引起救生员和周围人的注意,为溺水者争取更多黄金救援时间。「每年都有不少孩子因溺水而失去生命,希望这一技术的应用,可以少一些‘消失的他’。」吴江洪说。

如今,吴江洪依然关注通信技术发明在应急领域的更多应用场景。他结合卫星通信赋能应急救援,研发面向灾害应急的「灾备通信系统」——县乡村三级联动组织动员网;他还将通信技术转化为更多服务百姓日常应急的应用,面对「农村空巢老人」应急求助,他创新构建低成本农村应急网,同时与数字农业结合,建立农业生产求助联动,提高农民的获得感与安全感;针对城市小区电梯困人、居家求助等紧急事务,他研究小区联动救助机制……吴江洪用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书写一个又一个故事。

花絮
他拨打了厦门到台湾首通直拨电话
1985年,厦门成为大陆第一个全市纳入数字化程控电话网的城市,开通了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直拨电话业务。但是海峡两岸的电话还不能直通。1986年秋天的一个晚上,直拨台湾电话取得重大进展,作为开通调试人员之一,吴江洪随机测试拨打了台北一户普通人家的电话。

电话接通后,「你好,这里是大陆厦门,从今天开始大陆可以与台湾直通电话了。」一阵沉默后,电话那头的一位老人激动的声音清晰传来:「真的是厦门!我是厦门集美人,1949年我来到台湾,几十年了,我的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我们几十年没有见面……」紧接着就用闽南话讲述他的故事,浓浓的乡愁溢于言表,在场班组同事轮流与他交谈,这个电话谈了近一个小时。

(厦门日报记者 沈彦彦 图/本报记者 张奇辉(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