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技

一夜暴涨2770亿!恐怖的黄仁勋

2024-04-03科技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潮流中,一场科技界的盛宴于3月19日凌晨4时(北京时间)在全球瞩目中盛大启幕。在加州圣何塞会议中心,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近三万名走在科技前沿的从业者,共同见证了这场罕有的商业海洋中的璀璨繁星。英伟达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以其标志性的永恒皮衣形象闪亮登场,携带一款颠覆性的宇宙级GB200超级芯片,再次登上了科技创新的神殿。

时光追溯至两年前,英伟达推出的专为人工智能设计的p00芯片,凭借其强大的性能在市场上炙手可热。而今,黄仁勋手中这块拥有2080亿个晶体管、每秒2亿次运算能力的双核4纳米芯片GB200,其性能比p00提升了30倍,不仅进一步推动了AI训练成本的降低,幅度高达75%,更如飓风般席卷全球科技界,将黄仁勋推向了科技殿堂的更高处。

伴随着AI风暴的狂潮,GB200犹如一只巨鹏之翼,托举起黄仁勋攀登科技高峰的道路。毋庸置疑,他已成为继乔布斯和马斯克之后,最为闪耀的「超级符号」。在GTC大会落幕之际,有媒体甚至评论道:「全球众多CEO正竞相争取与黄仁勋交流的机会」。

在此之前,圈内外更多地关注黄仁勋的财富传奇。2月22日,英伟达公布了一份令人瞠目的财报:2024年首月,公司营收飙升至609亿美元,较2023年全年总收入增长近2.3倍,净利润达到298亿美元,同比劲增581%。财报发布的当天,英伟达股价狂飚,创下了华尔街历史上单日最大涨幅记录,随后引领全球半导体行业进入了历史性时刻。2月23日,英伟达股票每股价格突破800美元,成为世界上首家市值超过2万亿美元的芯片企业。

然而这只是英伟达崛起的序章。十天之后,该公司市值飙升至2.13万亿美元,一跃成为全球市值第三大的公司,仅次于微软和苹果。3月7日,英伟达股价再次上涨4.47%,收盘价为926.69美元,市值达到惊人的2.32万亿美元。如果将市值比喻为一个国家的GDP,那么英伟达的排名足以紧跟美、中、德、日、印、英、法之后,位居全球第八。

黄仁勋的个人财富也随之火箭式攀升,从一年前的140亿美元瞬间跃升至693亿美元,全球富豪榜上位列第21,已然屹立于财富金字塔的顶端。然而,这一切成就的背后,黄仁勋的成长历程并非一片坦途。

1963年,黄仁勋出生在台湾台南,父亲是一位化学工程师,母亲则是一名小学教师。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他先是跟随父母搬迁至泰国,九岁那年,又与哥哥一道被送到美国叔叔家中,开启了艰苦的异国童年岁月。叔叔疏忽地将他们送入一所专为问题青少年设立的寄宿学校,那里充斥着肯塔基州底层社会中最粗鲁、暴力和好斗的年轻人。瘦弱矮小、留着长发且与众不同的黄仁勋自然而然成为了欺凌的对象,不仅要忍受侮辱和殴打,还得负责打扫所有的男生厕所。为了尽量融入这个环境,他甚至模仿其他人学会了抽烟,但这并未能改变他的处境。

直到亲生父母的到来,黄仁勋的生活才逐渐回归正轨,并开始崭露头角。他凭借对乒乓球的热爱,打入全美排名前列;对计算机的痴迷,则让他成为各类计算机和科学社团的活跃分子。由于学业出众,黄仁勋在高中阶段连跳两级,16岁便考入俄勒冈州立大学电子工程系,开启了他才华横溢的学术之旅。

1984年,黄仁勋完成学业后,先后在AMD和巨积(LSI Logic)担任工程师,然而在工作中逐渐意识到自己对行业的认知还有很大的空白,遂决定深造,奔赴斯坦福大学攻读电子工程硕士学位。他对在巨积的经历尤为珍视,这家公司在众人追逐CPU开发热潮时,独具慧眼地聚焦于当时鲜有人关注的图形芯片领域。在巨积从事设计工作的两年间,黄仁勋主动申请调往销售部,迅速晋升为部门总经理,跨职能的历练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行业视野。彼时,计算机行业正在蓬勃发展中,图形芯片方兴未艾,黄仁勋仿佛搭上了驶向未来的快车,静待机遇降临。

时光流转至1993年,在硅谷圣荷塞的一家名为丹尼的24小时连锁餐厅中,三位年轻才俊时常聚首,他们是斯坦福校友马拉科夫斯基(Chris Malachowsky)和普里姆(Curtis Priem),以及黄仁勋本人。自1992年起,他们在此频繁探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出于对游戏的热爱,他们构想设计一种芯片,既能大幅提高游戏中的图像处理速度,又能创造出更为真实的视觉效果。尽管当时CPU市场已被AMD和微软等巨头把控,黄仁勋坚持认为世界不需要另一个CPU制造商,于是他们酝酿了一个胆识过人的决策——创建一家专注于为游戏主机开发3D图形加速芯片的公司。

为实现这一目标,黄仁勋主动咨询业内专家,得到的回答并不乐观:「市场上已有数十家类似公司竞争激烈,你现在涉足恐怕前景堪忧。」那时的圣荷塞大部分地区仍未开发完全,三人暂且以丹尼餐厅为临时办公室,经常在便宜的咖啡陪伴下,耗上四五个小时畅谈公司的宏伟蓝图,直到亲眼见证邻近银行屡遭抢劫,他们才意识到此处不宜久留,连公司的名字「NVIDIA」(英伟达)都还未正式敲定,他们就匆匆迁出了餐厅。

三人中,年纪最轻的黄仁勋被选为公司首席执行官,原因在于他的快速学习能力和敏锐洞察力。对于初创企业而言,首要任务是筹集资金。幸运的是,黄仁勋在巨积的前雇主对他颇具赏识,将其介绍给了红杉资本的投资人。面对黄仁勋略显生涩的PPT讲解,投资人虽流露出不悦,但终究投资了200万美元,并严肃警告:「尽管我不情愿,但我还是会资助你。但如果你浪费了我的投资,后果自负。」当时,Windows操作系统尚处于初级阶段,互联网尚未普及,CPU性能受限,优质游戏公司寥寥无几,游戏市场看似一片空白。然而,黄仁勋坚信这片市场蕴藏着巨大潜力,他决心打造一款革命性的产品,彻底改变世界,哪怕从零开始。

1995年,经过两年精心研磨,英伟达的第一代3D图形芯片NV1终于面向市场亮相。这款产品独辟蹊径地采用了创新的四边形成像技术,不仅能高效处理图形,还兼具音乐播放功能,并可搭配操纵杆变身为游戏设备,在当时堪称「空前之作」。然而,面对业界普遍采纳的三角形成像标准,NV1的独特设计显得不合时宜,消费者对此犹豫不决,不愿买单。英伟达甫一踏足市场,便因资金链濒临断裂,濒临破产边缘。

关键时刻,日本电玩巨头世嘉伸出了援手,他们正急于与竞争对手任天堂一较高下,看中了英伟达的潜力,注入700万美元的资金,委托英伟达开发一款专属的秘密武器。曙光初现之际,一场意想不到的转折陡然而至。微软适时推出了基于Windows 95系统的Direct 3D技术,并明确声明只支持基于三角形图形芯片接口,这意味着固守四边形理念的英伟达,无论开发与否,都将陷入两难境地:若继续开发,产品将与Windows系统不兼容;若放弃开发,已生产的数十万片显卡将沦为废品,公司无疑将走向灭亡。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黄仁勋痛定思痛,决定勇敢面对世嘉,坦诚告知因技术路线的失误,原有芯片已无继续开发的意义,但仍恳请世嘉按照合同支付款项,尽管这令他感到极为尴尬。出乎意料的是,世嘉慷慨接受了这一请求。

这次挫折成为黄仁勋创业道路上最为刻骨铭心的教训,他称之为「一次饱含羞愧的失败」。为了保住英伟达,黄仁勋痛下决心,将公司规模从100多人裁减至30余人,即便如此,手中的资金也只能维持公司运营六个月。面对绝望,黄仁勋采取了一项大胆举措,孤注一掷将所有余资投入到一款未经验证的新型芯片上,抱着「即便是死也要拼一把」的决心。

1997年,英伟达账户余额仅够发放一个月工资的紧要关头,Riva128横空出世,这款产品不仅无缝对接Windows最新的图形标准,性能更是远超竞争对手数倍。上市短短四个月,Riva128销量突破百万片,创造了市场奇迹。同年,黄仁勋接到了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的电话,两位芯片业巨擘就此达成默契:英伟达专心致志于芯片设计,生产环节则放心交给台积电来完成。

此后,英伟达凭借性能卓越的TNT、TNT2等系列产品,一路过关斩将,成功在芯片市场立足。1999年底,公司上市不久,黄仁勋出其不意地推出了革新性的显卡芯片——GeForce256,并首次提出了GPU的概念,这一创举如同开启了一扇通向新世界的大门。

自GPU诞生以来,其对传统处理器芯片的挑战从未停歇。相较于长久以来主导计算机领域的CPU,GPU最大的竞争优势在于其高效的并行处理能力。如果说CPU如同一条单一的车道逐个处理任务,那么GPU则如同一张交织纵横的信息高速公路网,能够同时处理海量细碎的信息,两者效能上的差异恰似单车道与立体交通网的区别。

不仅如此,GPU在硬件层面实现了多项突破,不仅能提供更清晰锐利的视频画面、渲染更生动逼真的游戏场景,还能够解决复杂度极高的三维计算难题。可以说,GPU彻底颠覆了计算机图形学领域,引领处理器芯片迈入了加速计算的新纪元。黄仁勋对此充满自信:「创新永无止境,只要有显示器和像素的地方,就有英伟达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他最初对GPU潜力的预估还是保守了。

2000年,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图形学研究生Ian Buck为追求极致游戏体验,在【雷神之锤】中创造性地串联了32块GeForce显卡,并配以8台投影仪构建出全球首台8K分辨率的游戏设备。GeForce显卡出色的性能令Ian Buck颇感震惊,他进一步探索并破解了GeForce中内置原始编程功能的「着色器」,通过利用其并行计算单元,组装出了一台性价比极高的超级计算机。几个月后,Ian Buck成为英伟达团队的一员。

这一发现启发了黄仁勋,意识到如此强大的GPU如果仅仅局限于显卡用途,实在是极大的资源浪费。于是,在他的领导下,英伟达于2006年推出了CUDA架构,使得即使是普通的程序员,也能通过熟悉的编程语言,仅凭一台搭载GPU的笔记本电脑,实现图形处理的同时高效进行数据运算。黄仁勋果断决定:「务必让CUDA在每一枚GeForce显卡上都能发挥作用,让超级计算走进寻常百姓家。」

然而,推动变革的道路并不平坦。黄仁勋矢志将超级计算机普及给大众用户,为此五年间投入了5.6亿美元,遗憾的是,市场反响并不热烈,普通消费者对此并无太大兴趣。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英伟达只能将产品主要推销给诸如分子动力学模拟、天气预测等狭窄且盈利有限的科研计算领域,甚至为了拓宽销路,黄仁勋还尝试与通用磨坊合作,利用CUDA协助他们模拟冷冻披萨的热物理过程。

舆论不乏嘲讽之声,认为英伟达耗费数十亿美元却专注于学术和科学计算的边缘地带。市场的冷漠反映在股价上,英伟达市值长时间徘徊在10亿美元附近,到2008年底,股价狂跌70%。投资者们焦躁不安,敦促黄仁勋调整策略,强调盈利的重要性。然而,黄仁勋坚守信念,坚信加速计算时代必将到来。

转折点悄然而至。2009年,多伦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给英伟达发来一封电子邮件,他表示自己刚刚建议上千名机器学习研究人员购买英伟达显卡,并询问能否赠送他一块显卡作为回报。英伟达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若是他们当时预见辛顿将成为后来被誉为「AI教父」的人物,或许会收回这一仓促决定。

实际上,辛顿的研究团队一直在使用CUDA平台训练计算机神经网络,CUDA的威力让他惊叹不已。尽管遭到拒绝,他仍坚持不懈地指导两名学生亚历克斯和伊尔亚,用两块GeForce显卡进行模型训练。经过三年的努力,亚历克斯携其惊艳之作——AlexNet视觉识别神经网络,参加了当年的ImageNet大赛,并一举夺冠,从而标志着深度学习卷积网络模型正式诞生。

在此之前的某个时期,谷歌已经成功训练了一个神经网络,该网络能从千万张图片中准确识别出猫的形象。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揭示了GPU在深度学习领域无可替代的作用,也预示了英伟达CUDA架构将构筑起一道坚固的壁垒,助其成长为一家伟大的公司。

尽管业界对于耗资百万美元、汇聚千台电脑及一万六千个CPU的项目持怀疑态度,但AlexNet凭借仅两块GeForce显卡实现了颠覆性突破,彰显出英伟达专为神经网络训练优化的GPU远胜通用CPU百倍以上的效能。黄仁勋长久以来近乎执着的坚持,在这一刻得到了有力印证,他深信神经网络将深刻重塑世界格局。在这关键时刻,他在公司内部通信中宣告:「我们将全面迈进深度学习时代,自此,英伟达不再仅限于图形计算的身份。」

因洞察未来趋势,英伟达毅然舍弃了利润丰厚的手机移动硬件市场,转而聚焦于创造能够解决传统计算机无法攻克问题的新型计算机。「我们的使命就是开创普通电脑无法企及的技术疆域。」黄仁勋如是坚定了方向,在加速算法的道路上勇往直前,静待变革风暴的到来。

2017年,谷歌推出了具有革命意义的Transformer架构,其具备理解上下文的能力,为AI进步搭建了坚实的跳板。紧接着,OpenAI运用此技术构建了首个「生成式预训练Transformer」。在2020年的GTC大会上,英伟达推出了基于崭新架构的DGX A100超级计算机,一举刷新了16项性能记录,运行速度较上代产品提升了4.2倍。这款神器甫一亮相便引发行业震动,各路巨头争相采购,迅速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

同年,黄仁勋别出心裁地举办了一场直播活动,从自家厨房中搬出一块宛如巨无霸般的DGX A100,幽默调侃道:「这可是世界上最大的‘显卡’!」时光流转至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以其震撼的语言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颠覆世人对人工智能的传统认知。紧随其后,多模态和大规模模型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昭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启,而这一切皆由一块芯片的核心驱动力所支撑。

在黄仁勋的掌舵下,英伟达已跃升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公司之一,市场份额高达90%,几乎独占AI芯片领域鳌头,市值更一度突破两万亿美元,荣膺全球第三大公司。当人们传颂英伟达的成功传奇时,黄仁勋却时常忆起那些艰难抉择与困苦挣扎:面对稳定发展的手机移动市场,他毅然决然地转向尚不明朗的AI技术研发;CUDA的研发过程中,公司利润承受重压,但他顶住了所有的质疑与压力;初创时期那次差点导致公司破产的「三角困境」,至今仍是他心中难以忘却的教训。他甚至将加州总部大楼设计成三角形,连办公家具和地毯都融入了三角元素,以此铭记那段坎坷历程。

历经三十年风雨洗礼,昔日的艰辛如今已沉淀为从容。在一次访谈中,当被问及倘若预知今日英伟达的辉煌成就,是否还会选择创办这家公司时,黄仁勋朗声大笑:「开玩笑!我可是倾注了一切才走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