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技

5G-A来了,「增量难增收」的运营商该换打法了

2024-07-11科技

传统业务收入下滑、新兴业务收入拉动力减弱

作者/ IT时报记者 钱立富

编辑/ 王昕 孙妍

近期,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S2024)在上海举行,围绕人工智能、5G-A、算力、智能制造等主题,产业链各环节展示了在技术创新、深度协作和应用赋能等方面取得的最新成就,令人振奋,彰显出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但不可忽视的是,全球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目前面临巨大挑战。

MWCS2024开幕第一天,一家电信运营商高层在演讲时揭开了运营商行业的「伤口」,主要在两处,一是传统业务趋于饱和、用户总量增速趋缓,运营商增量难增收;二是以算网数智为代表的新兴业务,虽然增速较快,但在总营收中占比过低。

相比笼统温和的文字,一组组数字显得更直接,甚至有些「残酷」。

移动数据流量业务是运营商最重要的「粮仓」,也是最大的收入来源。但从2024年初开始,移动数据流量业务已从曾经的「增长」转变为「下降」。如业务体量和收入规模都居全国第一的广东省,今年前五个月,其移动数据流量收入同比减少2.4%,而去年全年则同比增长7.5%。另外,固定宽带业务收入也从去年的「增长」转变为「下滑」。只有新兴业务收入板块在苦苦支撑,但是收入增幅相比前两年下降了很多。

上述情形客观映射出国内信息通信行业当前的处境,在传统业务收入下滑压力加大的同时,新兴业务对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却不断减弱。这就造成了一个后果,国内电信行业收入增幅再一次跑输GDP。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原因不少,其中重要一点是,5G带来的红利不及预期。在这次MWC大会上,业内人士直言,5G一直面临着商业变现的挑战,虽然5G用户规模和流量使用水平在增长,但是没有带来匹配性的收入增长。

业界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第一种方式是涨价。印度电信运营商就采取了这种最简单粗暴的做法。最近,印度三家运营商Reliance Jio、Bharti Airtel和Vodafone Idea不约而同上调了移动资费,目的是为了提升用户ARPU。Bharti Airtel认为,ARPU需要达到300印度卢比(约合26元人民币),才能实现财务健康的商业模式。Reliance Jio的涨价接近19%,涨幅不可谓不高。

但涨价方式在国内很难行得通,国内通信资费从来只有跌没有涨,只要运营商敢开口说涨价,立刻会被舆论吞没,被批得体无完肤。

第二种方式是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升级,从5G迈向5G-A,用户可以享受到越来越快的网速,也给用户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比如,有的用户对网速要求并不高,50Mbps就能满足需求,有人则需要500Mbps、1000Mbps,希望网速越快越好,而且对稳定性有着更高要求。

运营商应该充分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采取包括基于速率在内的多量纲计费新模式,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用户每月支付固定的费用,然后享受固定额度的流量,十几年来都是如此。

实际上,在2019年我国5G 刚刚商用之时,部分运营商就采取了「流量+速率」的多量纲计费方式,如198元及以下套餐,包含一定量的流量,速率最高500Mbps,198元以上套餐的峰值速率则为1Gbps。但是,这种模式并没有持续下去。

放眼全球,进入5G时代后,包括速率在内的多量纲计费模式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满足不同用户对速率、确定性和接入优先级的差异化需求。据市场调研机构Omdia发布的数据,全球大约20%的5G运营商已经为智能手机用户推出了不同速率等级的套餐服务。比如荷兰运营商KPN在2024年第一季度刚刚引入速率计费模式,用户ARPU和移动服务收入都取得明显增长,还新增了数万名用户。

5G-A来临之后,能为用户提供更高的速率、更高的稳定性、更低的时延,对于运营商来说,不应再像5G时代那样,用户每月付多少钱就是用多少流量,而是应采用多量纲计费模式充分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从而推动自身收入增长。

第三种方式是开放合作,运营商开放自己的网络能力,便于开发者进行应用创新,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帮助运营商和整个行业增加收入。

在一年前的MWC大会上,GSMA推出了Open Gateway计划,通过提供通用访问接口,方便开发者更快接入运营商网络和使用相应的网络能力,从而加速数字服务和应用程序的发展。这得到包括中国运营商在内的全球数十家运营商的积极参与。

换而言之,这是将整个移动通信网络变成一个可以被众多开发者调用能力的平台,就像打造移动互联网生态一样。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宏伟计划,将推动行业发展进入良性正向循环,甚至重塑行业。

当前,我国移动通信行业发展正遭遇「传统业务收入下滑、新兴业务收入拉动力减弱」的压力,却也迎来了5G-A带来的新发展机遇。运营商应该改变打法,牢牢抓住新机遇,为今后发展注入改革动力和创新活力。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壹图网 IT时报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E N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