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技

AI「科学家」能摘取诺奖桂冠吗

2024-10-11科技
图片来源:物理学家组织网
【今日视点】
◎记者 刘 霞
2024年诺贝尔奖的三大科学奖项已经依次揭晓。人工智能(AI)成为今年开奖期间最热门的词汇。其中,美国物理学家约翰·霍普菲尔德和英裔加拿大计算机科学家杰弗里·辛顿出人意料地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辛顿更为人所知的身份是「AI先驱」。诺贝尔化学奖也颁给了开发出AI模型「阿尔法折叠2」的美国科学家德米斯·哈萨比斯和约翰·乔普。
随着AI浪潮的不断涌现,能够自主开展科学研究的机器人,即所谓的AI「科学家」接踵而至。研究和开发AI的科学家频频问鼎诺贝尔奖,那么,AI「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能否摘取科学殿堂里这一诱人的奖项呢?
AI「科学家」纷至沓来
瑞典查尔姆斯大学机器智能教授罗斯·金指出,目前全球已有大约100名AI「科学家」。它们的「身影」活跃于多个科研领域。
早在2009年,金与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介绍了一位名叫「亚当」的机器人科学家。他们称,这是世界上首台能够独立开展科研活动的机器。
金等人在论文中阐述道,「亚当」能自主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测试这些假设。它甚至还能对实验室里的其他机器人进行编程,让它们学习并开展实验。「亚当」的任务是深入探究酵母的内部运作机制。在此过程中,它发现了生物体内全新的基因功能。
2015年2月,「亚当」科研团队在英国皇家学会期刊【界面】上撰文,宣布了第二位AI「科学家」——「夏娃」的诞生。「夏娃」被用于研究治疗疟疾和其他热带疾病的候选药物。它可以加速新药研发进程,并降低研发成本。
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报道,2021年,全球首个数据智能驱动的机器化学家诞生在中国,目前已成为该校机器化学家实验室的重要成员。该实验室负责人江俊称,从数百万材料的可能组合中找到最优解,这项工作很多科研人员一生都做不完。而有了机器化学家,可能只需要一两周时间即可完成。
今年9月,【自然】网站报道称,日本Sakana AI公司和加拿大、英国科学家携手,创建了一款基于大语言模型的自动化科学研究和开放式发现综合AI系统,并取名为「AI科学家」。从阅读文献到提出新假设,再到尝试各种解决方案并撰写论文,整个研究周期,它能一气呵成。
任劳任怨优势多多
与人类科学家相比,AI「科学家」具有多重优势:开展科研的成本更低,能全天候不间断工作,还能勤奋地记录过程的每一个细节。
江俊表示,机器化学家通过机器人精准的自动化操作能力,可不知疲倦地执行任务。与此同时,「化学大脑」同步进行量子化学仿真模拟,再整合广泛的理论数据与精确的实验结果,进而开发出具备前瞻预测功能的AI模型,而该模型能用算法预见并确认最优实验方案。
江俊强调,这种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研究范式,能从数百万种可能的配方中迅速识别最佳组合,极大地加速了新物质的发现过程。
【自然】报道也指出,AI「科学家」通过自动化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等功能,显著提高了研究效率,减少了科研成本,并加速了科学发现的进程。
缺乏直觉和理解力
金坦诚地表示,AI「科学家」的科研能力目前还未达到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水平。若想让AI「科学家」在科研领域「折桂」,它们还需要变得「更聪明」。
挪威科技大学副教授英加·斯特拉穆克也认为,短期内,AI尚无法取代科学家。不过,AI正在并将继续对科研方式产生深远影响,这一点毋庸置疑。
她同时指出,「阿尔法折叠2」能基于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准确预测其三维结构,「做了人类无法做到的事情」,其计算能力也让人类望尘莫及。同时,「阿尔法折叠2」也揭示了当前AI模型的一个弱点:尽管它们非常擅长处理大量信息并得出答案,但在解释这个答案是否正确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尽管「阿尔法折叠」预测的2亿多个蛋白质结构「非常有用」,但它们「未直接揭示新的生物学原理或机制」。
对斯特拉穆克而言,科学研究的真正意义在于设法理解宇宙,而不仅仅只是「做出正确的猜测」。
金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AI虽然能够获取信息,但还无法像人类那样敏锐地感知世界。因为AI通过处理数据来构建知识,缺乏对这些知识的真正「理解」。
澳大利亚人工智能研究所一位科学家也指出,诺贝尔奖奖励的是科研领域的突破,是对人类认知宇宙和世界「改变范式的表达」,而非简单的发明。金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今天的科学发现大部分归功于人类的直觉,但目前的AI还不具备这种直觉。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