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落实【意见】「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的部署要求,会上发布的信息显示,将以标准、场景为牵引,推动形成更具柔性和韧性的准入管理机制。明确将在深海、生命健康、新型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再推出一批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积极探索更加高效便捷的准入机制。
多个「首次」受关注
8月21日,【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对外公布,这是中央层面首次专门就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出台的政策文件,受到广泛关注。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表示,【意见】全文共10条、约2300字,言简意赅但内容丰富,围绕「构建开放透明、规范有序、平等竞争、权责清晰、监管有力的市场准入制度体系」,从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科学确定市场准入规则、合理设定市场禁入和许可准入事项、明确市场准入管理措施调整程序、加强内外资准入政策协同联动、有序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加大放宽市场准入试点力度,以及抓好市场准入制度落实、强化组织实施等方面作了最新部署。
李春临还提到,在完善市场准入规则方面,【意见】首次根据不同行业领域性质,分类明确了相应准入规则。对于充分竞争领域,实施宽进严管,大幅减少准入限制;对于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重大公共利益的领域,可以设定准入限制,但必须依法依规进行;对于新业态新领域,尊重行业发展规律特点,前瞻性部署相应准入体系,更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另一个「首次」是,【意见】首次聚焦深海、航天、航空、生命健康、新型能源、人工智能等10个新兴领域,从原则路径、平台支撑、成果应用转化、全球科研协同等层面,一体打通束缚产业体系深度转型升级的堵点卡点,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不断提高准入效率。
将拓展人工智能等新业态新领域的市场准入措施试点
此次【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放宽市场准入试点力度」「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
李春临表示,【意见】明确在深海、航天、航空、生命健康、新型能源、人工智能、自主可信计算、信息安全、智慧轨道交通、现代种业等10个新业态新领域,分领域制定优化市场环境实施方案,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提高准入效率。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管理不能套用传统的以行政审批为主的管理模式,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标准、场景为牵引,推动形成更具柔性和韧性的准入管理机制,要按照「标准引领、场景开放、市场推动、产业聚焦、体系升级」原则路径,进一步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准入方式。
「加大放宽市场准入试点力度」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司长王善成表示,介绍了三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开展新业态新领域准入试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和重大生产力布局,在深海、生命健康、新型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再推出一批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积极探索更加高效便捷的准入机制,推动重点领域创新成果应用,提升市场准入效率。
二是优化市场准入流程管理。进一步简化准入程序,优化准入审批流程,对涉及审批条件较多影响准入的,通过试点简化审批条件。同时,通过试点,探索建立与放宽市场准入相适应的综合监管体系,加快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觉、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格局。
三是加大试点经验的复制推广。【意见】要求抓好已部署的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落地实施,做好政策评估和经验推广。近期已开展海南、深圳等特别措施的评估督导,对一些成熟的、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措施,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
关于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修订工作。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登记注册局局长任端平透露,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会同商务部和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有序推进新版清单修订,已形成了修订版,将按程序报批后印发实施。新版清单将全面贯彻落实【意见】要求,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证照分离」制度改革以及新一轮机构改革等紧密衔接,推动清单事项进一步缩减,为高质量发展释放更多改革动能。
持续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
商务部副部长李飞表示,当前,我国服务业整体发展稳中向好,服务消费保持较快增长,重点领域投资加速扩张,服务贸易快速增长。但是,仍面临着供给质量不优、消费潜力待挖、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下一步,商务部将会同有关方面,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在持续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方面,【意见】作出了放宽准入方向性安排和重点领域针对性安排,提出对不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可以依靠市场充分竞争提升供给质量的服务业行业领域逐步取消准入限制。同时,持续优化经营主体准入环境,清理不合理的准入限制和违规设置的准入障碍。
在加快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方面,推动服务业供需更加适配,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优化服务供给,提升服务品质,丰富消费场景,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
在进一步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方面,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升面向制造业的专业化、社会化、综合性服务能力。
在做强做精服务品牌方面,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品牌,打造服务质量好、创新动能足、带动作用强的服务业品牌,以品牌建设带动服务消费市场新增量,释放消费新潜力。
责编:叶舒筠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