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技

具身智能蓬勃发展 超百台「天工」将走进高校服务科研

2024-08-30科技

实习生 张轩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宁

今年4月,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通用母平台「天工」重磅亮相。时隔四个月,我国自主研发的「天工」再度升级,在今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引发广泛关注。新版的「天工1.2max」不仅身形变大,还具有更灵活的关节、更持久的续航、更大的负载,搭载了具身智能大模型,有更强的交互和完成任务能力。

「天工1.2max」抱起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徽章,自主走上舞台中央,并将会徽准确放入启动台上——这一幕给很多参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一动作流程的实现并不容易。不同于传统机器人应用于固定的工业场景、用预设的程序解决重复的工作, 「天工1.2max」不仅要能抵抗现场嘈杂的声音和各类电磁信号等干扰因素,还要自主导航、决策,以毫米级的精确水平控制动作,这让它成为了大会上的明星机器人。

在近日举办的世界机器人博览会上,语音交互抓取演示区人头攒动,「天工1.2max」能够通过语音接收并响应观众指令,抓取指定的物体并放于指定位置,从而和每一位靠近的观众互动。这得益于通过具身智能平台「开物」训练的视觉语言大模型,实现意图识别、任务分发以及多模态的场景理解能力,并结合机器人操作能力实现语音输入和动作输出。

「天工」的背后是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的科学家团队不懈努力。近日,该中心在宣布「天工」升级的同时发布了服务机器人「天轶」。「天轶」身高163厘米,体重72.5公斤,可应用于接待、导览、咨询问答、场馆介绍、舞蹈表演等多种场景。「天轶」搭载了该中心与北京大学情感与认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王韬团队共研的具身智能情感大模型。这是一种集成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情感计算和机器人技术的复杂系统,能够赋予机器人理解和响应人类情感状态的能力。通过观察面部动作表情,「天轶」能够实现精确地识别人类情感与情绪,进行更深层次的智能交互。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具身智能正成为推动社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力量。企业重点投入,政府政策扶持,具身智能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近日宣布,原「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更名为「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将研发领域扩展为具身智能全产业链,以人形机器人为最佳实践,向下兼容全构型机器人的具身智能研究。熊友军还公布了「百台天工计划」,将向重点科研机构与高校提供超百台「天工」系列机器人,科研机构可基于「天工」母平台的软硬件功能,根据需要进行二次开发,这将进一步体现「天工」作为「通用人形机器人母平台」的研发定位。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近日发布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全球一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新城行动计划(2024-2026年)】,计划到2026年底,推动十个以上互动服务典型应用场景全覆盖,聚集百家以上创新型企业,汇聚千人以上高端人才,形成万台级具身智能机器人量产规模能力;到2030年,打造「全链布局、全栈自主、全景赋能」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生态集群,形成中国具身智能机器人战略支撑地、技术策源地、应用示范地和产业主阵地。

截至目前,北京亦庄已拥有机器人生态企业百余家,其中半数以上为专精特新企业,产值规模近百亿元,特别是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领域,重点布局以具身智能创新中心为代表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已落地以优必选等为龙头的本体企业,智同精密、清能德创、灵足时代等关键部组件企业,基本形成了覆盖核心部组件、本体、应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链。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