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技

第十七届电子年会|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理论专题论坛日程发布

2024-04-03科技

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第十七届中国电子信息年会(CEIC),将于2024年4月26 -28日在宁波举办。 「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理论」 专题论坛将于4月26日举办,论坛邀请 张平院士 担任主席, 范平志教授、牛凯教授担任召集人,邀请白宝明教授、唐小虎 教授、殷柳国 教授、戴凌龙 教授、黄永明 教授、吴泳澎 教授、张文逸 教授、方毅 教授、陈立 教授、戴金晟 副教授 等相关领域顶尖专家,聚焦于信息通信基础理论研究,围绕人工智能与信息通信的交叉融合、新型信源信道编码、通信感知一体化、近场通信等前沿技术,诚挚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会交流。

专题论坛议程

论坛主席

张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 新一代通信技术助力新质生产力的思考

报告简介: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下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是重大的机遇与挑战。本报告首先分析了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下一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总结了现有通信技术面临的挑战,指出语义通信是新的技术路径。然后,简要分析了下一代通信技术的理论基础,探讨了语义信息的本质特征,介绍了语义信息的度量体系与基本编码定理。进一步,阐述了下一代通信的核心技术——端到端联合优化的现代语义通信的实现机制,引入适配度指标解释其性能增益的来源,说明AI与通信的深度融合,能够充分利用内生智能增强通信系统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最后,对下一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标准工作、产业应用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与展望。

嘉宾介绍: 张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网络与交换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移动通信技术研发,为我国移动通信产业从2G到5G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基础性贡献。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次。获得国家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2017年带领团队入选了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得第十二届光华工程科技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

论坛召集人

范平志

教授,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中国电子学会会士

嘉宾介绍: 范平志,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IEEE Fellow,中国通信学会/电子学会会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国家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英国利兹大学客座教授,交大-利兹中英联合学院名誉院长。荣获多项IEEE期刊和旗舰会议最佳论文奖。

牛凯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 语义通信的数学理论

报告简介: 70多年来,经典信息论指导下的通信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目前已经逼近理论性能极限,遇到了发展瓶颈。语义通信开辟了未来通信技术的新方向,具有显著的性能优势。但长期以来,语义信息的定义与度量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迫切需要建立与完善语义通信的数学理论与方法体系。

本报告首先讨论了语义信息与语法信息的关系,发现同义性是语义信息的一个本质特征。由此,引入语义熵、上/下语义互信息、语义信道容量和语义率失真函数等度量指标,介绍了语义信息的度量体系。进一步,介绍了三个重要的语义编码定理:语义无失真编码定理、语义信道编码定理以及语义限失真编码定理的基本证明思想。最后,简要介绍连续消息的语义信息度量,包括高斯信道的语义信道容量、高斯信源的语义率失真函数。上述工作构成了语义信息论的基本框架,是经典信息论的自然推广,将会对未来语义通信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嘉宾介绍: 牛凯,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分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信息论与编码、智能信号处理。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IEEE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200+篇,所提极化码高可靠编码方案写入5G标准,荣获中国电子学会科技奖自然科学一等奖。撰写国家级规划教材【移动通信原理】,荣获全国电子信息类优秀教材一等奖。

报告嘉宾

白宝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电子学会会士

报告题目: 面向高谱效通信的超Nyquist传输理论与技术

报告简介: 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5G)系统的发展与6G系统的提出,超Nyquist(Fast-than-Nyquist,FTN)传输作为一种高谱效波形技术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本报告主要介绍FTN技术的信息论原理、实现方案、检测算法与性能等。在此基础上,报告也将面向星地融合通信,讨论多载波FTN(MFTN)技术的原理、LDPC编码的MFTN系统性能,以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等。

嘉宾介绍: 白宝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主要从事信息与编码理论、编码调制技术和无线通信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译著【信道编码:经典与现代】和专著【5G移动通信中的信道编码】,所构造的LDPC码入选3GPP 5G编码标准。现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面向未来无线通信信息处理若干关键问题的数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工作。现任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分会主任委员,【无线电通信技术】编委会副主任。

唐小虎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 面向大模型的分布式编码计算

报告简介: 近年来,大模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重要突破,是工业界学术界的热点。由于参数量庞大、计算开销巨大,大模型的分布式训练势在必行。本报告中,我们首先简要介绍大模型的分布式计算方法,包括数据并行、张量并行和流水线并行,并且介绍英伟达给出的将三种并行方案有效融合的GPU并行架构。其次,我们针对大模型训练,给出分布式编码计算框架,通过计算、存储与通信的折中,可以有效地应对分布式训练中常见错误节点、缓慢节点问题,特别是能根据实时的缓慢节点个数,实现最优通信负载。

嘉宾介绍: 唐小虎,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近年来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主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SCI检索论文100余篇,其中包括信息领域国际旗舰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论文60余篇。目前主要研究兴趣为:编码技术、分布式计算、大数据存储、隐私保护。

殷柳国

清华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 多星协同的隐蔽通信模型与关键技术

报告简介: 隐蔽通信技术可在保证合作用户实现可靠通信的同时有效抵御其它用户对通信行为的监听,是物理层安全通信的新分支。本报告针对经典隐蔽通信模型固有的「隐蔽通信可达速率随分组长度增加而趋于0」的基础问题,结合多星协同的隐蔽通信场景,探讨具有正隐蔽通信可达速率的空天隐蔽通信的理论模型和收发设备实现的关键技术,并给出一些理论研究及样机研制的初步结果。

嘉宾介绍: 殷柳国,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国防科技卓越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电子学会会士。

主要从事卫星通信、宽带无线多媒体通信、LDPC编译码、量子安全直接通信等研究,担任嫦娥二号卫星测控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灵巧通信试验卫星遥测遥控(TTC)分系统主任设计师,主持完成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装备预研等二十余项基础研究课题及产品研发项目,核心成果应用于我国月球/火星探测、载人航天等重点工程和中继卫星通信、卫星遥感数传、宽带微波通信等系列型号装备。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排名2)、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排名4)、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奖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作为主要负责人编制国家军用标准2项。

戴凌龙

清华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 6G无线通信物理层新技术与新思路

报告简介: 2023年6月,国际电信联盟通过了下一代移动通信的愿景建议书,标志着6G通信发展的进入了快车道。为了支持全息影像、数字孪生等新兴应用,6G物理层需要进行新的设计,本次报告将介绍使能6G通信的多项物理层新技术,包括超大规模MIMO、智能超表面、太赫兹通信,然后探讨电磁学启发的6G物理层新技术,包括电磁信息理论、近场位分多址、全息RIS等技术,为6G物理层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嘉宾介绍: 戴凌龙,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优青,IEEE Fellow。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传输理论与技术,主要包括大规模MIMO、智能超表面、毫米波/太赫兹通信、无线AI、近场通信、电磁信息论等。先后6次获IEEE ICC/GLOBECOM/VTC等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曾获2020年IEEE通信学会伦纳德•亚伯拉罕奖、2022年IEEE通信学会莱斯奖、2022年IEEE ICC杰出演示奖,2020-2023连续四年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

黄永明

东南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 面向6G的无线网络实时智能

报告简介: 无线网络智能化是6G移动通信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与数据、AI与计算等的深度融合,AI将赋能无线网络的自动化管理和资源按需适配,支撑实现面向多样化差异化服务的高质量QoS保障。实现该目标需满足智能优化的实时性要求和能耗的双碳约束,面临体系架构设计、数据采析和AI算法设计等多方面的技术挑战。本报告将介绍一种无线数据知识图谱赋能的6G网络分级内生智能技术,提出精准利用关键特征数据实现实时网络智能优化的新方法,为6G通信与智能融合发展探索一条高效绿色轻量化的网络智能新路径。

嘉宾介绍: 黄永明,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紫金山实验室普适通信研究中心主任、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宽带无线通信和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已在无线通信和信号处理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IEEE核心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已获授权国际/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已提交无线通信国际标准提案近20项并被采纳,起草无线局域网家族第一个我国主导的国际标准IEEE 802.11aj,被IEEE评为该标准的杰出贡献者。曾获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等奖项。

吴泳澎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 基于间接信源编码模型的语义通信信息理论分析

报告简介: 语义通信作为下一代通信范式的热门候选之一,其信息理论的建模一直备受关注。基于香农信息论的视角,我们把信源刻画为不可见的语义信息与可见的观测信息,将该间接信源编码模型(indirect source coding)应用到语义通信的场景中,研究了下面两个重要问题:语义感知的联合信源信道编码问题、语义感知的多用户信源压缩(CEO)问题。前者展示在语义通信场景下联合信源信道超失真指数优于分离信源信道,表明了将信源与信道联合编码并获取增益的必要性;后者提出了多个相关观测信源下速率-语义失真函数的内外界,论证了要求语义失真限度内的最低压缩速率。此外,我们同样探讨了离散语义与高斯观测信源设定下的理论结果,对于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语义通信框架有较好的指导效果。

嘉宾介绍: 吴泳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电子系副主任,主要从事空时无线通信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目前已在IEEE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多篇论文入选ESI热点及高被引论文。获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IEEE通信学会亚太区杰出青年研究学者奖、季寒冰青年教师奖、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计划」和2014德国洪堡学者等荣誉和奖励。博士论文「多用户MIMO传输理论方法」获首届中国通信学会「全国信息通信领域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获多个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

现任IEEE Senior Member,并受邀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以及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编委。作为领衔客座编委(Lead Guest Editor)在IEEE JSAC,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和 IEEE JSTSP上组织了多期专刊。同时,多次担任IEEE ICC、Globecom、VTC等国际著名会议技术委员会主席及委员。现任IMT-2030(6G)新一代多址接入技术任务组副组长,上海市5G/6G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以及华为、中兴、国家电网等科研项目多项。

张文逸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 语义通信相关的率失真问题

报告简介: 语义通信近年来获得较为广泛的关注,其基本出发点是围绕通信双方关心的任务,基于信息的特征,将信息表征方式与任务性能度量相匹配,以期达到对信息的高效率编码,大幅提升通信系统的性能。率失真理论为描述语义信息表征和刻画其基本性能极限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论工具。在报告中,将介绍语义通信相关的率失真问题的若干结果。首先,将引入一种具有一般性的语义信源模型,对其定义并求解语义率失真函数;作为潜在应用算例,研究信息估计和分类等问题中语义率失真函数的基本性质;同时,还将介绍一种新型的率失真函数迭代算法,与经典迭代算法相比,在计算复杂度和数值精度方面均显示出显著的提升。

嘉宾介绍: 张文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无线光电通信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点召集人。主要研究领域为信息论和信息编译码方法。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多项国家项目。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22年)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优秀合作项目奖(2023年)。目前担任IEEE Trans. Information Theory和IEEE Trans. Communications编委。

方毅

广东工业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 面向可见光通信的高可靠低时延原模图编码调制技术

报告简介: 本报告研究了面向MIMO可见光通信(VLC)系统的原模图编码调制方案优化设计。

首先,针对空间域和信号域的比特-符号映射,提出一种类格雷(Gray-like, GL)准则和一种能量优化(energy-optimization, EO)准则,并基于上述准则构建了新型广义空间调制(generalized spatial modulation, GSM)方案,即GLEOGSM方案。

其次,针对VLC信道和GLEOGSM方案特性,设计了一类性能优异的码率兼容打孔原模图码和一种基于局部停止(internal-stopping, IS)准则的联合检测译码架构。

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停止的外信息转移算法,以准确预测所提编码调制方案的收敛性能。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与同类设计相比,所提出的GLEOGSM方案、码率兼容原模图码及联合检测译码架构在MIMO-VLC系统中获得了更优的收敛和纠错性能,以及更低的计算复杂度,可为该场景提供一种更具竞争力的物理层传输方案。

嘉宾介绍: 方毅,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2013年在厦门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南洋理工大学等高校从事访问及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信道编码与调制。以第一/通信作者发表IEEE Trans.长文45篇,ESI热点论文/高被引论文8篇;授权发明专利44件(美国专利4件),转让14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入选国家优青和广东省杰青,以第一完成人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陈立

中山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 面向新一代通信网络的编码:U-UV码

报告简介: 中短长度的信道编码将在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未来超高可靠、低时延、低功耗绿色通信。本报告将介绍一种性能优异且具备弹性结构的中短码 — U-UV码:它是由若干分量码(U码和V码)通过「叠加 – 级联」的形式耦合延展而成,可被视为分别以极化码和分量码为内外码的广义级联码。我们可以结合信道容量极化理论和多层编码理论对U-UV码进行科学的设计。本报告将进一步介绍U-UV码的逐次消元列表(SCL)译码,它能够使U-UV码展现出比5G极化码更优的译码性能,且展现编码结构的弹性伸缩。通优化分量码的译码,U-UV码还可望实现低复杂度且低时延译码,赋能未来无线通信。

嘉宾介绍: 陈立,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导,IEEE信息论学会理事会理事、会议委员会主席、广州分会主席,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分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委员会委员、信息通信及安全数学理论委员会委员,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副主编(2018-2023)等。

陈立教授2008年博士毕业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2010年通过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回国工作。陈立教授于2014年获得中国首届「信息论青年新星」荣誉称号,其指导的博士生邢炯跃获得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分会2020年度优秀博士论文奖。陈立教授共发表高质量SCI期刊文章与国际顶级会议文章百余篇,主持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省部级纵向项目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横向合作项目。陈立教授参与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组织工作,2018 年作为大会共同主席在广州举办了IEEE信息论研讨会(ITW),2022年分别在深圳和佛山举办IEEE东亚信息论学校(EASIT)和IEEE/CIC中国通信国际会议 (ICCC)。2026年将在广州举办IEEE信息论年会(ISIT)。

戴金晟

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 贝叶斯生成式编码传输新范式

报告简介: 当前,以大语言模型和扩散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技术是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本报告关注生成式AI如何赋能无线通信编码传输技术的创新变革,在报告中,将介绍一类具有弹性智能特点的生成式编码传输新范式,其在动态变化的无线信道环境中可以提供稳定高质量的端侧业务质量。通过新的视角来利用接收信号作为天然的细粒度条件引导贝叶斯生成建模,构建全新的接收机架构,赋能未来智能简约的端到端无线传输系统,报告中将展示该技术范式多维度的优势和潜力。

嘉宾介绍: 戴金晟,北京邮电大学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工智能与信息通信的交叉学科研究,聚焦智能信息编码、智简信息传输等方向。发表 IEEE JSAC、JSTSP等高水平学术论文 70 余篇,获得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奖 1 项,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 1 项;授权国际发明专利 3 项,授权国内发明专利 20 余项,相关成果入选中关村科技展,并获得优秀展示奖;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小米「青年学者」计划;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面上项目、华为/高通等校企合作项目,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作为核心完成人获得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