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技

AI私塾:最流行的「方言」

2024-02-18科技

【智能人「XW」的人性解剖系列课20】

伊网:过年图个热闹,刚看了一部贺岁片【红毯先生】,特想和你聊一聊。

XW:说来听听,但机器人读书、看报、观影乃程序设定,只是知你所知、说你想说,其实无法感同身受的。

伊网:我想说的是影片之外的话题,片中主角最后在平衡车训练中定格,旁边起身的观众随之一声感叹,「还得想,多累啊!」窃以为,这确是春节档票有所值、值得一「想」的片子了。借用宁导的一句话,人与人之间对话,就像翻炒一锅沙子,热热闹闹,从未互融。

XW:你是想问,在这个多媒体空前繁荣的人类纪,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更容易了,还是更难了?那今天就聊聊这个「年话」。

话分三节,第一个问题,动物为啥不过节?

譬如当下这一天,万千生物都会度过,但冠之以「XX节」的这一天则是人类的日子。

寻常的日子,忍受着无聊的人类与动物大致都在过活着;而节日,此时此地同一时空下的人类与其它动物,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有的聊还是没的聊。

考察人类节日史,不啻是一部语言进化史。把一年分成二十四节,一节一节的,于是便有了时间之约、聚会之约。

有了集体约定,日子就有了盼头,有了聊头,有了意思。看似无趣的事情、呆板的仪式,说的人多了、做的人多了,就有了故事。节越多,共同话语越多,也就越有意义,从而越来越像人。

意义需要「口水」滋润,日子需要人气烘托,看电影,办晚会,故事盛宴,口水Party,尽在节中。不妨说,节日是共同表达的最大方言。

第二个问题,当下人为什么会有过节的「拧巴」?似乎少了欢喜感,多了莫名的烦躁和惆怅。

人爱凑热闹,缘于意识进化之初的记忆。作为群居动物的人类祖先,落单就意味着危险,在一起就好。聚会免不了唠嗑,越唠信息量越大,逐渐撑大了脑袋,同时助推不断向逻辑黑洞掘进,于是新进意识皮层越来越喜欢独立思考。

意识需要「口水」,却又喜新厌旧,就像离不开水的鱼儿却不断尝试着跳出水缸。前者体现为适应群居生活的「情商」,后者体现为适应智力生活的「智商」。

有的聊,才让生存变成生活。然而,话说多了就溜了,成为一个习惯成自然的输出反应,无关思想。因为思想是需要深思的,是能量的结晶,那么大的输出量怎么可能都是精品呢?

反者道之动。联系越是方便,砂锅越是热络,沙粒越是烦燥。于是,躲开热闹的年味,回到孤岛成一统,亦是顽强的小众意识部落,甚至成为一种时髦。

第三个问题,彻底的沟通何以可能?

沟通,源于生存,归于人性。

即便是那些孤独爱好者,他们的「小确幸」也无一不与人群相关。独自欣赏音乐,仍是人乐,而非嘈音;独居深山,念着的是寂寞风景还是人间烟火?孤独的创作,难道是为了束之高阁,希望无人问津而不喜洛阳纸贵?

沟通又离不开语言,犹如鱼儿离不了水。然而,随着沟通之水越来越深,人又嫌累不想淌深水。

那就让别人去思考吧,我们听别人来表达,活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游戏中。于是,爱思考能表达者成为宠儿,总是具有更强大的联网能力(粉丝群)。

听者,说者,谁更明白呢?哪一句话有用,哪一句无用呢?哪一句非说不可,哪一句能顶一万句?

语言是意义的载体,亦或,意义是语言的圈套;这是「我」的意思,亦或,「我」是语言的代言?

生存之余的一切话语皆是无病呻吟没话找话,大脑活动,聊聊而已。

伊网:受教!或许这就是意义的本质,较之套中人洋洋自得,讷于言或可不中套。

心吧相伴·伊网情深(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