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技

锐捷网络张洪丹:从 IPD 到 IPD+,用流程打造场景爆品

2024-07-20科技

在「流程驱动新增长」飞书项目新产品发布会上,锐捷网络信息资源部总经理张洪丹分享了锐捷网络在产品创新的同时,做了哪些流程管理上的创新。

「选择飞书项目,是因为它不只是简单的任务工具或计划工具,而是一款面向流程的协同工具。」张洪丹说,「如今,锐捷各业务部门已经自己动手在飞书项目上搭建了 100 多个业务系统,每周有 5 千人在飞书项目上展开工作,我们每周产生的项目数据量超过了 2 万条,并且每天执行 10 万次的自动化进行数据的传输。」

以下是他的演讲全文。

业务极速拓展

锐捷面临什么挑战?

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我是锐捷网络信息资源部总经理张洪丹。很高兴今天能够参加飞书项目的新品发布会,也很高兴能够与大家分享锐捷在过去两年使用飞书项目的一些心得。我的主题是从 IPD 到 IPD+,用流程打造场景爆品。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锐捷网络公司。锐捷是首批进入国家创新型企业行列的公司,至今已经成立二十多年。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八千多名员工,业务范围覆盖9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过多年的打磨,我们的产品得到了市场和客户的广泛认可。比如在中国市场,我们的无线产品连续五年出货量第一,云桌面产品在去年的市场份额也是第一,在交换机领域位居第三。

通过这些年的不断努力,锐捷为各个行业提供了场景化的解决方案。从最初的基础网络到后来的安全运营,再到终端管理等各个维度,我们都为客户提供了差异化的解决方案,帮助各个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

前面说到,锐捷是一个创新型企业。创新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那锐捷的创新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呢?简单总结就是「将技术与应用充分融合,创造性解决客户问题。」

一方面,锐捷在福州、苏州、成都、南京等地设立了 8大研发中心,研发人员占比超过 55%,拥有授权发明专利 1000+项。另一方面,說捷一直以来坚持的「场景创新」,也就是:真正深入到用户千变万化的应用场景中,找到「一针捅破天」的痛点, 进而提供极简的解决方案。锐捷的产品方案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其中企业客户服务超过 1W 家。

随着业务极速拓展,客户类型越来越多,客户期望越来越高,锐捷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我们每年立项 100 多个研发项目,每个项目都涉及到销售、产研、供应多个团队的协同,大的项目涉及几百人的协作,每个产品线有不同业务规则和要求,对于中高端产品和分销流水线产品,其流程和逻辑是完全不同的。

如何确保新产品一上市就能成功?怎样保障项目组成员基于整体项目目标进行推进?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项目过程中提升和保持各个团队的协同效率和水平?我想这些都是今天所有企业高管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作为 IT 从业者,我相信今天在座的很多人也是做 IT 的。估计大家的老板会问你:研发领域的数字化到底该怎么做?你现在的系统流程机制水平如何?如果可以,那如何继续保持?如果不行,那你到底打算怎么改进?你的路径和规划是什么?很多人写 BP 时一定会被问到这些问题。

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和启示。谢谢大家。

以客户为中心的

流程建设是基石

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同样的,因此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探索,不断地探索。简单分享一下我们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首先第一个点,我们一直在保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建设,这是我们的基石,这是不会变化的。实际上,多年前我们就开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 IPD 流程建设。最初的 IPD 流程主要偏向于产研侧。那么什么是产研侧呢?就是指从产品立项到发布的整个过程,偏重于产研侧的管理。

但是你会发现,这种管理方式其实离市场还是比较远的。那么,如何能够更好地贴近用户,以客户为中心呢?所以我们需要将流程前移,前移到市场端,前移到客户端。这样整个流程就从原来的 IP 流程向前扩展,扩展到现在已经包含了需求工程、需求管理概念、工程技术、语言技术创新等流程。

到今天,我们已经沉淀出了 28 个二级流程和 90 多个三级流程。实际上,这基本实现了 IPD 向 IPD+阶段的过渡。这是我们关于 IPD 的思考。仅有流程是不够的,流程要怎么运行呢?流程如何才能发挥作用呢?如何才能高效且有质量地执行这些流程,其实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具备三个能力来解决问题,一个是协作自动化。

首先,我们需要通过 IT 工具来促进各个部门,特别是跨团队、跨职能团队的协作,减少低效和不质量的人工工作,这是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是流程的标准化。我刚才提到一个 IPD 项目团队,大约有几百上千人。这些人从客户需求的理解开始,到整个实现过程,甚至到发布过程,发布之后给用户使用。只要大家的目标一致,这就需要很多标准化。

第三个是数据的一体化。需要通过 IT 手段打通产品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保障和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这三个能力部分,其实也是我们两年前与飞书共同探索的一部分。

今天我将通过一些具体案例来分享,而不是讲大道理。IPD 流程的建设这个话题太大了,我会更多地讲一些我们认为做得还不错的地方。

首先谈一下协同决策。所有企业都会关注研发过程中的关键决策,尤其是 IPD 流程,涉及硬件相关的流程,每个角色都至关重要。这里有多个所谓的 DCP 和 TR 决策点,这些决策点往往决定了商业的成功与否。

以前这种方式通常通过线下会议、邮件等方式进行,需要类似于 PMO 或 IPMD 的秘书角色来推动整个决策过程。因为硬件决策需要很多部门参与,包括产品侧、销售侧、市场侧、供应链、财务等多个评委。在这个决策过程中就很复杂,可能会遗留很多待办事项或风险项。所有的风险项和待办事项必须在决策 OK 之后才能继续执行。使用线下方式往往会导致决策时间过长,组织协调成本过高,甚至有些风险未被关闭,影响流程质量。

基于此,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好的工具来解决这个问题,依靠人工方式永远无法提高质量和效率。

因此,我们在飞书项目上将决策矩阵植入系统中。这样,评委无需通过邮件或线下方式进行审批,而是可以线上化地进行审批。同时,我们将评审要素植入系统中,评委可以根据要素进行评审,评审完成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评审结果。我们还引入了移动化审批,解决了领导在外出差、见客户时的快速便捷审批问题。

第二点是问题闭环。我认为这个非常重要。因为在整个决策评审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待办和问题,必须全部解决后才能继续执行。在问题闭环过程中,如果评委有问题,可以生成一个工单,工单会指定相关负责人跟进解决。我们要求所有问题都必须解决后,流程才能继续执行。这大大改变了原来的工作方式,确保待办事项真正得到解决。此外,还包括一键拉群功能,方便在有问题时随时讨论。

总的来说,一个好的工具不仅仅是汇总和传递信息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承载业务的最佳实践,提高整体质量和效率。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工具。接下来分享第二个话题,我们提到的 IPD 走向 IPD+。这个「+」的第一个需求是整合需求管理流程。

大家可能觉得需求管理流程没有那么复杂,这是一个很通用的词。其实需求管理流程包括两个大部分, 一个是通过市场端的输入,即客户的原始需求收集,这是一大部分。第二部分是我们熟悉的产研侧的需求规划和实现。做硬件的都知道,两者之间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客户的原始需求可能会对应多个产品规划需求,最终发布的产品版本可能更复杂。这种一对多的关系,如果整个链条处理不好,很容易出现问题。什么问题呢?

让端到端流程

像一张数字地图一样

指引业务战斗的方向

前面好的市场需求没有被产品规划。没有规划,就没有走到市场端,就没有去提升你的产品,这会造成多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问题。许多推拉通的讨论,甚至专项活动等都会出现问题。

所以整个端到端流程其实还是蛮复杂的。在锐捷,在构建所谓的需求端到端流程过程中,我们也一步步与飞书探索,我在这里分享几个小经验。

第一个是广开言路:我们认为收集需求就像招聘人才一样,先要有数量,然后再有质量。所以我们在飞书项目里搭建了一个所谓的需求提交通道。大家都可以通过这个通道反馈客户的问题,包括客户的情况、建议等。这不局限于市场人员或销售人员提,所有人都可以提。我们还设立了一些奖励机制,鼓励大家多提需求。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没有直接在一线的同事能够更好地了解客户的声音,更贴近客户。

第二个是客户九问:在需求上来之后,怎样提升需求的质量呢?我们把自己定义的「客户九问」逻辑植入到需求表单里。通过这个表单,可以让提需求的人在提需求时站在客户的视角,展现客户的真实场景。比如,客户具体遇到了什么问题?频率如何?这个问题到底给客户造成了什么具体损失?通过这种方式,确保每个人在提需求时质量提高,同时节省了大量需求传递过程中解释和翻译的时间。

最后是流程互锁。什么是流程的互锁呢?刚才提到的 1:M:N 的关系怎么解决呢?

我们利用飞书项目的流程引擎,把需求从收集、分析、规划、实现直到发布的所有相关阶段,全部植入到一个流程里。这样可以通过后台的数据看板监控需求的所有动态。可以看到哪个需求被接收了,哪个需求正在开发中,哪个需求已经发布到版本里了,以及客户的使用情况。需求做到完整的闭环,实现需求端到端的数字化跟踪闭环管理和端到端流程建设。

总结一下,就是要围绕流程目标打通每一个环节的断点,同时呈现流程中业务的真实状态。通过数字化运营手段和方法指导业务改善。

通过飞书项目

构建一体化的效率飞轮

大家都知道研发工具的好坏决定了研发效率。研发工具覆盖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比如硬件研发涉及的工具特别多,软件也是一样。研发工具由许多专业系统构成,包括任务管理、公司管理、Bug 管理、项目管理、预算管理等。这些工具之间的对接越复杂,用户体验就越糟,执行流程和效率也会受到很大制约。

所以,业务上需要什么呢?需要一个具备高协同性和高集成性的综合平台来支撑整体业务需求。

因此,我们以飞书项目为中心,通过它来链接所有专业的研发系统,让这些专业系统能够专注于其专业领域,从而最大化地提高效率,构建一体化的高效体系。那么具体如何实现呢?

首先,我们通过飞书项目强大的集成能力,将上游和下游涉及到的所有研发系统整合联通起来。这里的整合联通,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对接,而是重新设计了业务活动级的流程。比如,我们可以在项目管理系统中发出指令,传达给下游的 PLM 等研发系统,使得下游系统可以自动化地运行。这样就极大地改变了原先研发工程人员需要跨系统操作的问题,整体上大幅提升了效率。

第二个要点是自动化场景的实现。每个企业在流程中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场景和需求,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我们引入了需求树的概念,这个概念非常复杂,但这是我们的一个特殊需求。

于是,我们通过插件的方式将需求树嵌入到项目管理系统中,这样便捷地解决了我们的特定需求。这里我想总结分享的是,今天我们谈到的系统集成,已经不再是简单的 API 数据对接,而是基于业务场景和业务活动进行重新创造和变革。

飞书项目是一款

面向流程的协同工具

就我刚才提到的下游自动化作业,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回顾今天大会的主题,我觉得我们与飞书项目合作的这两年多时间,正是锐捷 IPD 建设的高速期。选择飞书项目不仅仅是为了任务管理、计划管理等,更重要的是我们认为飞书项目是一个面向流程的协同工具。它能将我们 IPD 价值流上的上下游流程及相关角色有效连接起来。这样我们可以从全局视角审视业务发展,这是最核心的目的。

接下来我想展示一组数据。这组数据反映了我们在与飞书项目共创过程中获得的一些分析结果。我认为这个工具非常好,因为我所在的 IT 部门有自己的 IT 项目管理和需求管理。

我们也搭建了一个系统,我让我的同事按照说明书花了三到五天时间搭建完成。现在我们使用这个系统后,发现它非常有趣。因此我将飞书项目工具推荐给全公司。今天展示的数据是全公司使用的数据。我们公司各部门共搭建了 100 套业务系统,有五千多人在使用这些系统。这些系统上已经承载了两万多个项目,不仅是研发项目,还有其他各种项目都在管理中。

这组数据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呢?我想分享的是,这意味着先进的数字化工具真正实现了生产力的释放。以前,业务需要提需求,找 IT 部门排队,申请资源,进行评审。如果 IT 部门无法及时响应,就会影响业务的发展。

有了这个工具之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调整流程,不再依赖 IT 部门。他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配。这是第一步。其次,对于 IT 部门来说,不需要重复开发一百多套工具,节省了成本和时间,可以把精力放在数字化建设、流程建设,甚至是 AI 研究领域。

因此,IT 技术已经从 IT 部门的专有能力转变为整个组织的通用能力。未来,组织中的每个人都可以使用数字化工具解决自己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一次效率的变革。希望锐捷与飞书项目继续携手前进,借助数字化工具为 IPD 注入新的活力和无限可能性。谢谢大家。